
创设问题情境.doc
10页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质疑意识 新课标提倡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引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调动其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有了需要再积极思考,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教学过程是以数学学习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而数学学习以弗赖登塔尔教授的观点,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将数学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来教,留给学生活动的唯一机会就是所谓的应用,其实就是做问题这不可能包含真正的数学,只是一种模仿的数学数学知识是在生活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因而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自身的实践过程而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实践就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思考、发现及创造的主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的刺激下学生形成的认知冲突实践证明,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这种问题性的情境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对学习需要有强烈的激励作用从心理学上讲,“思维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即思维活跃在有了问题亟待解决之时问题是思维的火花人的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产生于对问题积极探索的需要。
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生动有趣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发散提问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问,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达到原有知识的整合和再创造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并能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再创造能力,掌握再创造的方法一、 创惊奇式问题情境,在悬念中生疑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特点惊奇式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按耐不住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解决问题如在“一位数笔算乘法”的练习课上,教师让学生任意选一个三位数,将它乘9,再将结果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当学生发现得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9时“感到十分惊讶”继而纷纷质疑!这是巧合吗?是不是所有的三位数乘9后都会这样?如果换成一位数、两位数、四位数……是否也行呢?学生便自主开展思维活动!举例、计算、探索、验证,乐此不疲,兴致盎然这里不仅克服了练习课的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思维活动,通过对例子的分析整理,在探索中不仅自行得出“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知识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系统地掌握了特征的本质。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重视课堂的导入艺术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的导入中,要设置问题的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的交互作用下,产生一种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出现“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状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导入创意要能引起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在课前几分钟就要利用多种途径创设问题情景,提供提问的基本知识储备,建立问题的初始态与终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1)通过温故知新,创设问题情境如在讲授“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叶片的结构、叶绿体的功能作为知识储备,通过日常现象如“叶片为什么是绿的?”、“植物为什么会制造氧气?’等激励学生思考,从而确立植物在光下产生淀粉的概念2)通过观察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通过让学生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如在讲授“植物种子的萌发”内容时,可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在家尝试设置几个不同条件来开展实验,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种子的萌发情况摸索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教师通过汇总实验情况,让学生自己针对实验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通过奇闻趣事,创设问题情境科学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事例可用来创设问题情境。
如讲授“动物行为”时,可先让学生罗列出所能想的各种动物行为,然后再对其中一、两个行为进行分析、归类,接着就可引导学生对所罗列出的行为逐一进行归类,这些问题的设置培养了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的兴趣4)通过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如在讲授“植物的根为什么能从土壤中吸收水?”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家做糖拌西红柿或腌黄瓜;或给萎蔫的蔬菜撒些水使其恢复原状;观察它们前后有什么变化学生对此类事实比较感兴趣却无法解释其中的道理,于是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好的导入,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过来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接触到问题,将学生吸引到教学的内容上来,于是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学习动机2、注重引导学生,自己营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为老师提供了宝贵的反馈,为教学提供更加切实的问题情境,也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思考、恰当选择,可不讲的,就放手给学生讲;必须讲的,也要尽可能少讲,甚至有意漏讲或错讲,给学生更多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空间三、营造问题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听教师的讲解,根本谈不上“民主”;更有甚者,我们的一些老师特别反感自己在讲课中有学生提出问题。
唯恐自己的思绪被打乱,从而影响自己的教学过程其实,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是幼稚的或者是钻牛角尖的问题我们也不能泼冷水,更不能讽刺、嘲笑学生,我们应当以平和的心态,营造一种平等的气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对话的平台2、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封闭意味着落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在确保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可适度的开放,这种开放是适度的,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让学生来充分展示自己,体验成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信息来源较多,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讲授“植物光下产生淀粉”时,学生感知教材后,提出10多个问题,应首先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感知、思考,明确后,再由学生上台解答、反问、质疑,当一回小老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讨论、深化,产生新的问题每位同学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再略加点拨,新知识更容易接受、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形成学生认识“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四、创开放性问题情境,在开放中发散数学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多余、不足或答案不唯一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不断交替的过程,由于开放性问题往往存在多种可能性,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在讨论和推断正确答案和最优解法时,对学生进行发散、收敛思维的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也可有的放矢地选编一些带有“迷惑性”的题目,即设置“陷阱”借以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老师在“求石头体积”中创设的情境:让学生观察从生活中拍摄下来的一些物体(纸板箱、茶叶罐、书本、石头、铅笔盒)的画面,问学生:看到了这些物体,给你们怎样的启发?(学生争先恐后地答道:纸板箱、茶叶罐、书本、铅笔盒是规则物体,可以直接求体积,石头不是规则物体,不能直接求体积),那么,怎样求石头的体积呢?结果学生自己得出了五种方法:(1)称出石头的重量,根据1立方厘米石头的重7.8克算出体积2)用橡皮泥将石头“围”成一个长方体,算出体积;再把石头拿出,将橡皮泥搓成长方体,算出体积;两个相减求出石头体积3将石头敲碎,装在长方体或圆柱体空盒中,从而求出体积4)把石头放入盛有水的长方体或圆柱体容器内,量出水位上升的高度、长方体的长度和宽度或圆柱的底面周长,从而计算出石头的体积5)将石头放入长方体或圆柱体的容器内,在用沙子填满,求出沙子和石头的总体积,取出石头后求出沙子的体积,就求得石头的体积。
这个案例中老师创设的情境,富有生活气息,既开放了学习内容,开放了课堂,又为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相当于学生自编了一套“思维体操”,实实在在地进人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状态,大胆想象,大胆尝试,探索出了各种各样求石头体积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潜能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发展五、创应用性问题情境,在实践中再认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学生找到生活的原型,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教师“不要把生动活泼的观念淹没在形式演绎得海洋里”,我们提倡不但学得主动,而且用得真切,因为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激起学习数学得欲望因为应用本身就是数学学习的一部分比如学习圆周长后,让学生解决怎样测量一棵古树的直径?有的学生想到了砍树,有学生想到了钻个小孔,也有学生想到了搭个正方形的木框,还有的学生想到了先测量圆的周长……教师又提出你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计算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吗?许多学生都想到了先数自行车车轮转了多少圈,再用周长乘以圈数(马上有同学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不安全),怎样数车轮有的同学想到了用一根长绳让它跟着轮子转,看看它转了多少圈,也有同学提出了安装一个像跳绳一样的计数器。
这样的问题,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感到有“想头”,同时激发了学生动手的愿望,在应用中重新认识了圆周由此可见,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并能创造性地自主探究学习,关键是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滔滔不绝”的授课方式,发挥灵巧的教学智慧,抢抓各种机遇,创设理想的“问题教学”情境素质教育的理念,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数学教学应当把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情境当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方法还有许许多多,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我们要认真构思,依内容定方法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教学论文关键词问题情境 问题意识 问题创设 学生质疑题目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质疑意识 参考文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 《浅谈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 《创设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主要途径》 《谈数学问题情境的创》 《运用情境教学培训学生的创造个性》颍泉区伍明镇陈刘小学 王玉清 2014年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