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个时期钱币时代特征介绍.docx
17页各个时期钱币时代、特征介绍个时期钱币时代、特征介绍 [引用 2011-11-07 05:39:56]各个时期钱币时代、特征介绍 公元前 21 世纪 --前 2 世纪,主要使用于中原地区, 后逐步被金属货币取代, 单位为 “朋” ,每拾枚币为“一朋” 在先秦时期贝同时具有币和饰的双重作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直到明末清初还使用贝作为货币,称为“ ba (左右结构,左为‘贝’ ,右为‘巴’ )” 天然海贝公元前11 世纪,产于海滨,因其坚固美观,便携带,又能计数,而逐步演变为实物货币 人工贝类(石贝)公元前16 世纪--前 2世纪商周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货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为弥补自然货币流通不足而仿制的玉贝、骨贝、陶贝、石贝等,被统称为人工贝类货币它们形态大抵仿照自然海贝,其交换价值,约等于或稍低于天然货贝 人工贝类(骨贝) 公元前 16 世纪 --前 2 世纪 人工贝类(玉贝)人工贝类(陶贝)铜贝 公元前 11 世纪包金贝公元前 11 世纪,商代中晚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掌握了冶炼技术,于是便出现了金属贝类货币形仿天然海贝有金贝、银贝、铜贝等用青铜浇铸的无文铜贝,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金属铸币。
先秦货币 平肩弧足空首布成色年代 :春秋早中期 形制特征: 平肩、 裆部呈弧形, 銎(音穷)长,有穿孔,銎内一般留有寒面文铸有干支、数目、天象、地名、事物、阴阳五行、方位、吉语等币材多为青铜 尖足平首布成色年代 :春秋早期 战国赵铸币 耸肩、 方裆或弧裆、 尖足以一jin( 左右结构,左为‘金’ ,右为‘斤’ )、半 jin( 同前 )二等纪值分别称为“平首尖足大布” , “平首尖足小布” 面文为城名,部分小布面文有“半”字背文一般为数字币质为青铜 三孔布成色年代 : 战国后期 战国后期钱币按背文分大小两式圆首、圆肩、圆裆、圆足,首及两足各有一圆形穿孔面文多为地名,背文有纪重和纪值文字大者背文“一两” ,小者背文“十二铢” (半两) 锐锋刀成色年代:春秋晚期又称针首刀是尖首刀的一种特别形式,首部尖细如针,钱文多为抽象符号 截首刀成色年代: 战国早期以尖首刀截首而成,基本与尖首刀相同直刀成色年代:春秋战国之交战国中晚期中山国、赵国铸币,也称圆首刀或平首刀刀身直或略带弧形、圆首,柄面多有二直线,体型轻薄,其中“yan(内外结构,外为‘门‘,内为‘言’ ) 阳” (今陕榆) 小直刀尤为薄。
除 “甘丹” “白人” “成帛”有背文,其余背多平素 圆孔圜钱成色年代:战国中晚期战国中晚期铸币,外圆、孔圆、背平素,面背间有拔模斜度,因此背径大于面径,背孔小于面孔,边缘常残留火口多数面背无廓,少数品类正面有廓大篆文,行粗放主要流通于秦、赵、魏故地 方孔圜钱成色年代:战国后期战国后期秦、齐、燕等国铸币外圆孔方,或有廓或无廓,为后世方孔圆钱之祖含有“半两” 、“两宵、“文信”、“长安”、"yi(左右结构,左为‘贝‘,右为‘益’ )化、 yi( 同前 )四化、 yi( 同前 )六化” 、 “一刀、郾刀、郾四”等品类 秦汉货币 秦半两成色年代:公元前336--221 年秦灭六国后,以秦币为全国货币,秦半两成为与上币黄金对称的下币,铸行全国秦半两与前述先秦半两相比,其面文高而狭长,略呈弧形外形是外圆孔方,面背无廓,形制与钱文精整 榆荚半两成色年代:西汉早期因形如榆荚,称为“荚钱” “荚钱”一般甚为轻薄,轻重不一 三铢成色年代:建元元年武帝建元元年铸行,建元五年行止三铢钱面有外廓,重如其文,背平素三铢是古代货币史上第一枚以“铢”命名的方孔圆钱 武帝五铢成色年代:公元前 118 年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 118 年)始铸,含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
面文有穿上半星、 穿上横廓, 四决文等不同形式 轮廓深峻、 文字精美武帝五铢开创了七百三十九年铸行“五铢”钱的历史,成为中国古代“铢两制”铸币的主流 一刀平五千成色年代:公元 7 年 即“错刀” ,又称“金错刀” 王莽居慑二年 (公元 7 年) 铸 “其环如钱, 其身如刀” , 环面 “一刀”直读,阴文错金,刀面“平五千”三字为阳文,篆书以一当五千五铢 “一刀平五千”铸制精美,为历代“收藏家”所重契刀五百成色年代:公元 7 年王莽居慑二年(公元 7 年)铸 “环如大钱,身形如刀”,环面铸阳文“梨刀”二字,刀面铸阳文“五百”,篆书契”能通”契 工 以一当五百五铢契刀五百”刀廓深峻,铸文精美 东汉前期五铢成色年代:公元 40 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 40 年)采纳马援建议开始大铸行 面文特征是 “金” 字头较大, “五”字交笔更弯曲, “朱”字头圆折,竖画两头较细铸造较为规整 剪边五铢成色年代:东汉晚期又称“錾边”五铢或“剪轮”五铢,指边廓连同部分钱肉均被剪去或錾切的五铢钱无外廓, “五铢”二字残留偏旁 董卓五铢 成色年代: 公元 190 年 东汉末献帝初平元年 (公元 190 年)董卓所铸。
无内外廓, “五铢”二字夷漫不全,很难辩认,世讥称之为“无文” 该钱堪称我国货币史上最劣质轻贱之小钱 三国两晋货币 直百五铢成色年代 :公元 214 年 汉献帝十九年(公元 214 年)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 初铸钱大而厚重, 后铸逐渐减重, 最轻薄者,不足 0.8 克 面文篆书 “直百五铢” , 即价值 “一百枚五铢钱” 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文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蜀五铢成色年代 :公元 214-263 年 刘备入蜀后铸, 时约公元 214-263年形体小于两汉五铢,较厚,面背均有外廓,笔画较肥,铜质晦暗 定平一百成色年代 :三国时期 史记未载,据考证列为蜀汉钱较宜定平一百”钱体薄小,钱文篆书而夷漫不清形制略同于直百 魏五铢成色年代:三国时期魏文帝,明帝皆铸有五铢,新钱形仿汉制五铢,故称“魏五铢” 魏五铢轮廓清晰,钱形厚重,边廓压金 大泉当千成色年代 :公元 239-246 年三国吴钱,孙权赤乌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 年)所铸大钱篆书“大泉当千”四字旋读,一当五铢一千是继王莽后最大的虚值钱另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传世较少 凉造新泉成色年代 :公元 317--376 年。
前凉张氏王朝(公元317--376年) 所铸, 是以国号为名的第一例方孔圆钱 篆书, 有对读,直读二式, 钱文字体也有分别, 形体可分为轻小、 厚重两式沈充五铢成色年代:公元 318-321 年东晋孝元帝太兴年间(公元318-321 年) ,吴兴沈充所铸大孔小钱钱文作“五朱” 、 “五金” ,外廓隐约,钱体轻小,似为东汉“剪轮”钱式的仿铸品 丰货成色年代:公元 319 年 西晋十六国后赵石勒元年(公元319 年)所铸,面文为“丰货” ,有篆、隶两体,均横读,篆书钱面有好廓,隶书钱面无好廓钱背皆有内、外廓 汉兴成色年代:公元 338-343 年成汉昭文帝李寿汉兴年间(公元 338-343 年)铸行,是我国钱币史上最早的年号钱钱文有隶书、篆书,直读、横读之分,制作精美,字浅肉薄,传世数量不多,尤以横读者为罕 南北朝货币 孝建四铢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孝建年间(公元 454-456 年)铸行面文“孝建” 为柳叶篆, 背文 “四铢” 隶带篆意 同于宋文帝 “四铢” ,面背文均横读孝建四铢制作粗劣,边廓平夷,文字不清 “民间盗铸者云起” ,其后省“四铢”而专留“孝建”面文,更趋薄小,品类甚杂,大小悬殊。
永光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元年(公元 465 年)铸行,形制相似于文帝孝建四铢,内外有廓,面文“永光”二字篆书,横读, 重二铢 因铸行数月即改元铸行 “景和”存世极罕和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景和元年 (公元 465 年) 铸行 面文 “景和”二字,篆书,横书穿孔两侧,笔画清楚该钱由官府颁布准式,交民间依式样鼓铸,再交官验收通行,严禁盗铸剪边因此文字轮廓较永光精整废帝改元后三月遇害,故景和存世极稀罕 公式女钱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年间 (公元 502-519 年) 铸行, “公式女钱” 实为无外廓而仅有内郭的 “五铢” 小钱 因其轻小薄弱,又称“女钱”与“男钱” (大钱)对称约在二铢,三铢之间 梁铁五铢南朝梁武帝萧衍普通四年(公元 523 年)铸行铁“五铢”形体略小,背纹四出,是我国首次大批量铸造的铁钱 太货六铢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 579 年)所铸的六铢钱,面文“太货六铢” ,玉筋箸篆体匀称健美,舒展有力,面、背内外廓精整挺拔,制作精良 永通万国北周静帝宇文阐大象元年(公元 579 年)始铸面文“永通万国” ,玉筋篆, “永通”意为永远通行, “万国”示天下万国可用字廓深峻,形体厚重,钱文和铸工均臻妙境,堪称“北周三品”之首。
五行大布北周武帝文邑建德三年(公元 574 年) ,以一当十,与布泉、五铢并行面文“五行大布” ,玉筋篆,钱文及制作均极为精美,为著名的“北周三品”之一 常平五铢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 550 年)铸行制作精好,钱文优美, “常平五铢”四字玉筋篆直读,构架匀称,笔画圆润, “平”字上横与面穿下廓合一属设计和铸造都极为考究的泉品 隋唐货币 隋五铢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 (公元 581 年) 始铸, 又叫 “开皇五铢” ,或称“置样五铢” 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 “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铢是我国“铢两钱制”的终结 开元通宝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废五铢而改铸“开元通宝”钱,通宝钱系代替五铢钱系后沿用近1300 年,为秦汉钱制以来,中国古钱史上的又一巨大成果主要有几个方面“ 1.首创钱、两十进位衡制2.开创了钱文以八分隶书、楷书甚至草书的时代,一改以前的大篆、小篆形式 3.不再以重量名钱,改为“宝”或“通宝” 、 “元宝” 开元通宝钱文是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及书,直读“开元通宝”或旋读“开通元宝” ,钱文书体为著名的八分书,钱径八分,重二铢四lei (上下结构,上为品字形三个田字,下边为系字) ,每十文重一两,每文重一钱。
早期开元通宝轮廓深峻,文字精美 “元”字第二横左挑,稍后所铸、背有月纹;中期“元”字左、右挑或双挑, “宝”字较小,背常有月纹、星纹或星月纹; 后期边廓较宽, 铸工粗劣, 大小不一并常有错范 乾封泉宝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 666 年)铸行以一当开元通宝十,形制精整,边廓完好,钱文四字旋读,因铸行时间短暂而存世较少,是古钱史上首例以“泉宝”命名的钱品,也是首例以年号命名的“宝钱” 乾元重宝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始铸以一当开元通宝十,乾元重宝,四字隶书直读,初铸轮廓深峻,后期较为轻小宝应元年后所铸小钱,背有星、月、祥云、瑞纹,其中白铜母钱为迄今所见最早的铜质母钱 得壹元宝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公元 759 年)史思明铸于洛阳,以一当开元通宝百,铜色暗红,制作工整,隶书“得壹元宝”四字旋读, 拙朴明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