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整合知识能力的实践.doc
17页《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整合知识能力的实践摘要:《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整合历史、 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课 程根据学科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 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 能力,本文作者结合实际教学,从创造性地使用与处理 教材、充实学生的知识信息库、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 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策略实 践,旨在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 的提高,为学生正确理解社会,提高人文素养,树立正确 价值观打下基础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整合知识能力培养一、课题探索的背景1. 理论的启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 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 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历史与 社会》学科是一门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 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课程它不是学科群体的 统称,而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历史、地理等相关学 科内容的整合,力求综合范围适当、融合程度较高、整 合形式合理,从而把各学科领域彼此孤立、相互隔离的 内容体系,改造成为各学科领域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课程不仅是形式的捏合,更突出了综合性,倡导学生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对学生整合 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与社会》(人教版)课程标准提出的总目标 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 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 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 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 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一标准特别强调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综合探究”, 强调整合各人文学科综合知识,以利于培养学生的人 文素养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 整合知识的能力符合《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课程要求, 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快速有效地掌握课程相关知识, 有助于该学科教学的顺利进行,进而影响到学生正确 价值观的树立及人文素养的提高,从另一角度来说,更 直接体现着新课改的成败3. 实际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新课标中课程内容学科界线比较淡化《历史与社 会》的部分内容与《科学》、《思想品德》科目有重合 比如,有关“等高线”、“经纬网”、“季风气候”等内容 与《自然科学》教科书重合关于人口、资源、环境、 发展等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一些基本国策、法 律法规等知识在九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 八年级的《思想品德》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很显然, 这些内容的编排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种整合知识的 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跨学科、跨年级的整合。
因此,不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教学实际的角度看,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都 是十分必要的那么,什么是整合知识的能力呢?二、概念阐述知识是人类历史上一切认识的结晶,它是人们通 过学习、实践所得到的对世界认识的总和整合”是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的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 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 律或符合一定条件、要求的前提下,凝聚或汇合成一个 较大的整体的发展过程及其结果所以整合知识的能 力,就是指个体对其所接受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摒弃 无用的知识,并将原有的或其他相关的知识有机地融 合起来,使之具有较强的融合性、条理性、系统性,必要 的时候需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并以此形成个 体新的核心知识体系的一种能力三、培养学生整合知识能力的实践1. 创造性地使用与处理教材,是培养学生整合知识 能力的前提在未来教育中,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优势,不仅表现 在知识的占有量上,更表现在对知识的探索、加工、创 造性转化与使用的能力上,教师要学做新课程下的智 慧型教师,树立新课程意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宽 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较大的运作空间和较 多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以新的课程理念(包括学生观、 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教学观、师生观)来重新审视自 身的教学实践,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与处理教材”, 即对教材的使用与处理不仅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认 知水平出发,还要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更要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在吃透教材与摸清学情 的情况下对“教学材料”进行重组整合、创造。
比如在对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PRED 问题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先上一节引导课,指导学生阅 读本单元的大小标题,然后师生一起理清本单元的主 线索:一道难解但又必须解的题是什么一具体表现为 什么一怎么解决在教学具体表现时,要联系九年级 《思想品德》第四课一一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再整合 出一条次线索,如世界的人口问题f中国的人口问题 一基本国策一解决的措施,去除重复部分,以节省时间 以此类推,共四个板块,每个板块教学时尽可能一气呵 成,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整体感知过程,使知识系统化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简单地说,学 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关联的所以,教师要 通过创造性地使用与处理教材,使教材内容最优化,建 构富有完整性、严整性、开放性和弹性的知识体系, 使学生能以最少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掌握课程内容,使 其充分感受到知识整合的最大化利益,感受到教师不 再是简单地进行信息传递、知识复述与传授,而是要与 学生一起探索永不枯竭的“水源”,从而在潜移默化中 促进学生形成整合知识的能力2. 充实学生的知识信息库,为整合知识能力的形成 提供扎实的知识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饭必须得有米, 所以要培养学生整合知识能力就先得让学生有一定的 知识储备。
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丰富学生的知 识信息量:一要落实基础知识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贝尔纳 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的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挡才能的 发挥这句话充分地说明,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能够 帮助学生以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和最快的速度达 到最好的记忆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得向学生提供 多种记忆良方,帮助其提高识记能力,以夯实基础知识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一一山川秀美“多样的地形"时,教师可用“分层 织网法"让学生对我国的主要地形及山脉进行识记, 在黑板上先描绘出中国轮廓图,再用三色粉笔勾勒出 三个阶梯,然后师生边看图边画图,把几组不同走向的 山脉落实到简图中连接成网,把平原、高原、盆地、丘 陵一一镶嵌到网格中,以此巩固学生对中国地形图的 记忆二要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定期借书给学生,鼓励其多进行课外阅读;每周安排一节课外书籍阅览 课,学做阅读卡片,定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展示优秀的 阅读卡片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小 课堂大社会观念,组织学生小组,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 动,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如把《焦点访谈》、《法治》、《科技博览》、《子午书简》、《人与社会》等优秀电视 栏目引入课堂。
通过这些途径扩充学生的知识信息量, 为其提iWj整合知识能力提供知识基础3. 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为学生整合知识能 力的形成提供思维保障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能力的突出, 还需要具有整合知识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各种 思维能力都要相对均衡发展,即美国学者赫尔曼所言 的要进行“全脑革命”所以,培养整合知识能力就必 须让学生有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作保障苏霍姆林斯 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关于少年期思维活动 的特点这样写道:在认识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 属性时,他们比学龄初期儿童更明显地表现出一种从 整体上把握感知对象的意图,并且力求根据占主导地 位的正面特点或反面特点提出关于感知对象的看法 这是少年思维的概括性逐渐强化的合乎规律的结果 根据少年期思维活动的特点,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 能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合知识的能力呢?一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 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答案的思维方法和 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方法不受过去知识的束缚,不受已 有经验的影响,从各个不同甚至是不合常规的角度(横 向、纵向、逆向、侧向、颠倒等)思考问题那么在《历 史与社会》教学中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首先,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因素,抓住教材中最能 引起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进行设问。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的名言深刻揭示了这个道 理如《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有“综合探究、专题探 究”板块,教师可利用这个阵地,设计问题锻炼学生的发 散性思维,拓宽其思维视野以九年级“因地制宜优势 互补”教学片断为例:师:你家住在哪里?你家的生活环境怎么样?你想 改善它吗?(学生稍想)生:瓜沥镇生活环境很差,污染严重,迫切需要改善 居住环境条件师:我们瓜沥镇的污染为什么会这么严重?生:印染企业太多工厂排放废气、废水污染了大 气XX漂染厂伤天害理有几个学生情绪有点激动 (我稍稍安抚了一下,顺势就说师:那建议政府把印染企业关了吧生:那不行,那会有很多人失业的师:既然企业不能关,而污染又这么严重,那该怎么 办呢?生:加强治理生:有治理的,我们镇上不是有家污水处理厂吗,但 是没用的我们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吧我抓住时机,赶紧说师:暧,这个建议好同学们,贡献我们的智慧吧,让 我们来描绘一幅我们瓜沥镇的发展蓝图大家乐意 吗?(乐意)那我们怎么来描绘家乡的蓝图呢?(作稍长的 停顿)生:噢!我想起来了,那个七年级的《历史与社会》里有一份来自家乡的报告,那里好像说要什么地图,还有什么地理位置、气候、文物古迹等,反正有很多内容, 我说不清楚。
别的同学似乎回忆起来了,七嘴八舌应和着)师:大家好样的,我替你们高兴,我们要用所学的知识为家乡服务了请同学们把心里的瓜沥镇经济发展 蓝图描绘到纸上去,写一份报告,具体怎么写,大家可以认真阅读七年级96 — 97页、九年级116 — 118页的内容,先整理出大概的思路尽管学生课后时间比较紧张,但是他们描绘的蓝图还挺不错的,其中一位同学的思路显得非常完美,认 为在描绘一个区域的蓝图时,应包括以下内容:A .家乡 的自然地理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等;B.家乡的经济发展条件,如交通状况、资源条件(物力、人 力、旅游、特色产品等)、周边镇乡的经济状况、原有 的经济基础水平、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等;C.家乡的人 文环境:如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教育科技、镇史上的 著名人物等其次,在有效设问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 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 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 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高认知水平的问 题无法直接从信息源(如课本、教学资料等)找到答案, 学生必须经过理解、分析、推测、归纳等过程,将那些 看似零碎的信息整合成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这样他 们的思维就不会过多地受到教师和教材的局限,同时 还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散与拓展。
如可以提供一些漫 画、文字材料,或创设情景、课堂小组辩论等我在教 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就出示了一 张《低碳行动》的图片,简单地作了说明后请学生看图 出题学生酝酿了一阵,提出了七八个题目如:A.什么是 低碳生活?B.图片反映了课本中哪些观点?C.低碳生活 符合什么战略?体现什么基本国策?D.为什么要提倡低 碳生活?……这些问题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分析的基础 上进行归纳,然后加以整合通过类似的训练,引导学生 提出高认知水平的问题,不但能使他们学会对所学知 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 的目的,而且能使他们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 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使他们在 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