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理解.doc
3页对“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理解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经意地进行书法创作时,自己总是期待着笔下有佳作出现,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废纸三千,佳构全无与此相反,有时候我们在不经意中却可以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来一言一蔽之,正所谓“有意栽花花不发, 无心插柳柳成荫”一、“有意于佳”和“无意于佳”的提出 在书法创作中存在着这样两种观点,一种是“有意于佳”,一种是“无意于佳”持前一观点者,东汉时期的书法家蔡邕认为:“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这其中的“先默坐静思”即在书写前一定要花上力气把该考虑的都考虑进去,先在大脑里形成总体的书写思路,做到成竹在胸以后,才能下笔书写东晋时期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传为王羲之的老师)在《笔阵图》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论点:“意在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其后,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也有这样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夫欲书者,先乾研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书他直截了当地用字形大小、平直、振动等艺术创作的一般法则来说明卫夫人的“意”的含义第二种观点“无意于佳”,如怀素在《自叙帖》中说:“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纚半无墨。
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作为著名的草书大师,对自身作品中的妙处却“自言初不知”,而认为是天意所钟,信手挥来,岂不怪哉?细致考虑,其中必有原由宋代大书法家苏轼认为,要在笔墨之中展现艺术家的个性,书家本人应该有独立的思想和追求,而不能亦步亦趋,拾古人余唾在书法艺术上追求平淡、直率、天真、自然,出于本心本意以出众的眼光,提出自己的美学标准,《论书》曰:“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即高水平的书法作品都是在作者无意而为的状态中完成的苏轼的很多作品都是无意而为之作,笔调自然、无执着之相也在情理之中二、“有意于佳”和“无意于佳”的辩证关系书法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也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自己精心地、刻意地进行创作时总是表达不出来自己想要的效果,然而有时信手而来的几笔也许会很精彩,能够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效果这其中的奥妙究竟是什么?那种信手而来的精彩是否能够长久的控制在自己笔下?我想理解了“有意于佳”和“无意于佳”的辩证关系对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知道书法是最抽象的一门艺术,一点一画都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意象清华大学教授梁启超先生认为“在各种美术中,以写字为最高”。
与绘画相比较很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时间上的问题,绘画可以一步步、一遍遍的进行,即“有意于佳”的状态会多一些在书法创作中却是瞬间性的、不可重复的,一笔下来线条质量的好与坏无法覆盖和修改,其“无意于佳”的状态会多一些这就说明书法创作时“无意于佳”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书法的学习过程中要想在“无意”中写出来高水平的作品,必须通过“有意”这个阶段才能达到虽然我们否定“有意”的刻意经营、娇柔做作,但是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有意”这个过程,我们是无法达到“无意于佳”的境界的两者存在着辨证的关系,只有“有意”这个阶段的付出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到达“无意”的状态宋代书法家米芾以其深厚的临拟之功,通过几十年的“集古字”,博采众长,终自成一家 “有意于佳”的修为过程和“无意于佳”的目标追求两种状态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无意于佳”是每个书家一生努力追求的目标,在这个目标驱使下每个书家无不孜孜不倦的来临摹古人碑帖,力求掌握传统的技法,学到书法的精华有意于佳”是学书必须经历的初级阶段,是达到“无意于佳”的基础,也就是说,“无意于佳”的创作方法,是建立在深厚的功力、熟练的笔墨技巧和高水平的文艺修养基础之上的。
有意于佳”即平时基本功的锤炼,“无意于佳”则应是重视本心意趣的表现两者的关系就是心与手在创作过程中孰轻孰重的关系没有绝对的“无意于佳”,完全主观上的“无意”那是没有控制的信手涂鸦,必定会毫无艺术性可言应该是主观上或者潜意识里的“有意”构思,客观上(作品)“无意”的表露,即不露出构思的痕迹,表达出天然的效果所以说“无意于佳”是在积累了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由量到质的飞跃,是对书法的一种理性升华辨证地看,重意趣的无意为之与重功力的有意为之,是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相辅相成的没有一定的书学素养和功底,再美妙的意趣也表达不出来;而没有一定的变化意趣,只求无数次的重复错误,绝称不上是第一流的真正功力三、“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的书法杰作自然美,是中国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品位,是无数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因为故作连接,牵丝拖沓的书作,就会显得牵强做作,俗不可耐因为一个人的情感变化是不可能自己完全事先设计好的所谓有意为之,却弄巧反拙,无意为之,反而能佳只有脱去着意装饰的外衣,泯去人工斧凿的痕迹,才有巧夺天工之妙就像傅山说的那样,要“无布置之巧”、“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
也只有这样,一幅作品才能显示出自然美,真正的打动读者 被后人称为“天下三大行书”的作品,其作品本身都不是为书法作品本身而写,即书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成为流芳百世的书法作品,而是为了作品文字内容的本身而去书写的,正因为是在这种无意的状态下,可以摒除一切的杂念,充分地表达情感,笔墨任其自由,从而达到了“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王羲之的《兰亭序》因唐太宗的喜爱和推崇,为后人所顶礼膜拜,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王羲之在一种悠然惬意,完全忘我的状态下信手书来,是“无意于佳乃佳”的产物,达到了书法艺术史上的顶峰,以至无法复制这种心手双畅地挥洒出来的温文尔雅、飘逸遒美、宛然天成的书法作品,正是作者多年累积和一步步发展的结果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只是颜真卿的为了记录下他的侄子颜季明惨遭逆贼杀害,身首异处这样一个事件而写的文稿正是在这种极端愤怒、悲伤的情感下奋笔疾书,是以真情实感主运笔墨,任其自然,不计工拙,随心所欲地进行书写的典范,是“无意于佳乃佳”的真实写照不顾及笔墨的好与坏,作品的墨迹浓淡、结体的疏密大小变化莫测、各不相同,节奏的轻重缓急也都随着作者的感情而起伏跌宕,字里行间无不蕴藏着作者的强烈情感,震撼了每个观赏者的心。
在这里这件书法作品了,书法抒情达意的本质功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被后人尊推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在政治与生活双双陷于失意、困顿的情况下,由“寒食”这个导火索所迸发出来的情感的宣泄,是情感主导着作者书写的轨迹,是自由的笔墨行为其笔墨随着自己情感的跌宕起伏而变化,大小、浓淡任其自然,通篇下来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所以其弟子黄庭坚对此件作品评价非常高四、结语历史上得自然之美的书法大家还有很多,他们那天机自动,心手相忘,流露出自然美的书法作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们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必须知道那些经典的作品都是在深厚功力基础上获得的,没有“有意”这个过程的积累我们是无法做到“无意于佳”的我们要不断努力,从古代碑板的沧桑中寻求质感,从经典法帖的灵韵中吸取精华修养人格,淡泊名利锤炼技法,临池功深以求在学养中、传统中和大自然里求得自然之美,在以后的书法创作中努力得到“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理想效果[参 考 文 献][1]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4.[2]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3]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4]陈振濂.书法美学[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3(2006.6 重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