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人治的不稳定性.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精****档
  • 文档编号:43005508
  • 上传时间:2018-06-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8.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课程论文学校: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院系: 法律系 专业: 法律硕士(非法学)课程名:宪法学 学号: 20110023155 姓名: 解猛猛 指指导导老老师师: : 马马岭岭 摘要摘要:浅析《大红灯笼人高高挂》这部影片,分析电影中人物形象和各自的命 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治的种种特点,人治与法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国方式, 其目的都是希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结合影片指明人治的最 大弊端在于人治的不稳定性,分别论述人治的不稳定性的三大原因即人的非理 性,人的能力的有限性以及人治的程序的混乱性关键词关键词:人治;程序;非理性论人治的不稳定性论人治的不稳定性《大红灯笼人高高挂》这部影片描写了一个传统封建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影片开头以陈家老爷纳娶四太太颂莲开始,此后的场景主要描述陈家老爷身边的女人如何赢得“老爷”的宠爱和欢心而展开的一系列明争暗斗,电影在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丑恶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的社会人治思想的弊端,即人治的最大弊端在于其的不稳定性,在影片中可表现为“陈家老爷的喜怒哀乐,可以决定任何一位姨太太是否享受到锤脚、添菜等特权这一点上,甚至有时候可以决定某一位姨太太的命运!”下面,学生就结合影片来谈一下为什么人治不具有稳定性。

      中国儒家思想中的“文武之政,布在四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 “为政在人” ,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以,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的人治主义中的“人” ,从狭义上讲主要指的是依靠个人作用来实行统治的“好皇帝” ,从广义上讲,又主要指“君子” ,即儒家说:“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 ,包括王、将、相等统治阶级的官吏在内儒家主张人治的“人”不是泛指进行统治的一切人,而是指有个人“德行”和权威的所谓的“圣君”和“良吏” 可见,中国传统的“人治” ,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做可以变化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了人治理论,其主张“贤人政治” ,即国家必须由哲学王来统治才能治理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说道, “一个安排的非常理想的国家必须妇女公有,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不论战时平时,各种事情男的女的一样干他们的王则必须是那些被证明文武双全的最优秀的人物 ”这种文武双全的最优秀的统治者当然是哲学家柏拉图明确宣告:“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能严肃认真的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利和聪明才智合而为一。

      ”很明显, “哲学王”非常明显的标注是贤人政治,所以柏拉图倡导的是以德治理天下的贤人政治,也即人治近代以来,西方出于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认为人治即为专制,即“一人之治,专制之治” 所以,在这里,学生将人治概括为“个人或少数人,因自身原因或历史的原因而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依靠其意志和作用,以军事、法律、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治理的一种治国理论在影片中,毫无疑问“老爷”是最高权力的象征,是道德的化身, “老爷”的话就具有权威性,是所有下人必须无条件遵守和服从的,至于“老爷”的话为什么具有权威,下人们不敢过问,也不会过问,也许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片中的几位姨太太为了赢得“老爷”的欢心,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来讨好“老爷” ,因为她们知道,只有得到“老爷”的欢心,她们才能够享受到锤脚、添彩等一系列特权,才不会被下人燕儿看不起,而“老爷”便成了她们唯一的希望,几位姨太太把能否讨得“老爷”的欢心几乎当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甚至不惜为此而相互陷害,如二太太卓云为了使刚来的四太太颂莲不再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而指使下人雁儿采用扎小人的办法来诅咒她,三太太梅珊也向四太太颂莲说出自己在怀孕期间被下堕胎药的事,四太太颂莲后来也不得不假装怀孕来赢得“老爷”的关怀,影片中的“老爷”显然成了她们争夺的对象,而对老爷而言,谁能让自己高兴,谁能给老陈家添香火,那么老爷便给谁院点灯,谁就会拥有特权。

      这让我们想到“老爷”——统治者综艺自己的好恶为或者不为,他们为或者不为的标准就是某件事是否符合他们的利益,而“老爷”——统治者的好恶,又是以他们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为导向的从这一点上说,这毫无理性而言,人类的本性永远倾向于贪婪与自私,逃避痛苦,追求快乐即人治中“人”的自私性人治,作为治理国家的一种方式,其目的也是希望国家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来运转当然,按照人治理论, “圣人” 、 “贤人” 、 “君” 、 “哲学王”完全可以依靠他们的个人魅力、权威、德、智慧等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熟敢不正?”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孟子也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在柏拉图《理想国》理论中,人治社会的理想状态就是实现“哲学王”治理社会的时候,他认为最好的治理是给与明晓统治艺术,具有大智大慧的“哲学王” 在这里我们承认,优秀人才肯定能够发挥突出的作用,但个人的作用无论怎样突出,必然是有一定限度和范围的影片中, “老爷”显然是希望这个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和睦相处,陈家能够人丁兴旺,但是无论他再怎么强调“往后姐妹们之间要和睦相处” , “陈家的规矩不能乱”这个家庭里面总免不了勾心斗角,甚至出现三太太梅珊背叛他的情形,他能够能够稍微打破惯例,比如四太太颂莲硬要在卧室吃饭,这显然是不符合陈家规矩的,但是后来他还是同意了,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这个打破惯例的做法显然招致“其他几位太太的不满” 。

      下人雁儿由于私自挂灯而违反规矩,在对她的惩罚中,由于“老爷”的不在,由大太太依照陈家的老规矩对雁儿实行惩罚,后来再把雁儿送到医院之前, “老爷”说“别让其他人说我们陈家不顾下人的死活”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在人治社会中,统治者往往满嘴的仁义道德,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关心广大的劳动人民,而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形象” 当陈家“老爷”不在时,由大太太代他行使惩罚下人的权力,这让我们看到一家之主的“老爷”有时候也不能够完全处理所有的事情,他的精力也是有限度的即便有时候他亲自处理一些事情,他也只能按照“祖上的规矩”来进行,在他看来,这些“祖上的规矩”是完全合情合理的,而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调整,这些“祖上的规则”是规则,在法治国家,规则的制定和使用会受到相关规则的制约,而在人治社会,规则的制约作用仅仅会停留在一个层面,到了较高的阶层依然逃不开决策人的“魔掌” ,当然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能如统治者所设想的那样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的话也行,但是事实是大部分事情为我们人类所不能控制所以,无论多么优秀的统治者,必然会受到其所处时代的限制,他们的理性力量永远是有限的,世界上没有在一切重要关头都能高瞻远瞩不犯错误的贤人智者,另外虽然有时候他们能够突破常规,做出一些小小的变动,但是他们都会受到所谓的的“天道”或“祖宗之法”的约束,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些落后的,旧的习惯或做法。

      即人治中“人”的能力的有限性,这是人治不具有稳定性的第二个原因在影片的最后,三太太梅珊和高医生私会,而被处死梅珊背板了“老爷” ,显然这不能被“老爷”接受,最后是三太太梅珊被处死,这反映了在封建时代,女性地位的低贱和对生命的冷漠,梅珊在没有经过任何审判,没有得到辩解的机会而被处死,显然这一过程的随意性很大,没有程序性可言,电影的这一片段背后隐藏的是人治的缺乏程序性便暴露出来在人治社会,权利要么属于某个人,要么属于某个利益集团,因此他们可以随意运用手中的权力来治理国家而不受任何约束,任何权利只要不受到约束都会导致腐败,那么人民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人民找不到一种能够保证自身利益的做法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不可预见,随时担心自己的人身或财产被侵犯,却不能被告知合理的理由作为社会的一种治理模式,人治毕竟是一种个人表达的意志,这种个人意志和众人意志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呢?个人与众人总是存在差异的,个人的决定未必就符合众人的需要人治的社会里众人的命运被系于个别人的手中,许多人的命运常常因为有权者个人意志的喜怒哀乐而改变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没有合理的预期,成天生活在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里。

      掌权者的号令朝令夕改,人们行事则完全凭着对掌权者个人意志的猜测作为指导因而,人治往往充满着危险,损害人民的合理预期,人治也往往与他们追求稳定性的安全的心理需要不相一致人治社会中也有法律,但是法律只是治理国家的工具而已,它也起得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无论多大,总要受到非法律因素的制约法律在人治社会里,更多的是行使刽子手的智能,其目标是为操纵工具的幕后主使者服务所以在人治社会,我们说法律只是说人们对于义务的履行和对违反统治意志的惩罚在法治的社会里,法律有绝对的权威,法是全民意志的体现,人们守法就是实现自己的意志,一切的行为和交往都有确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人们凭借法律的指引来确定自己的行为,人民拼借法律可以遇见他人的行为,以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后果人们合法的预期利益可以得到实现,人们权利的受损可以得到法律的补偿,许多社会生活都在法的秩序中有序、和平、稳定地进行着,人们享受法所带来的稳定与安全人们不会因为统治者的恣意妄为而受到侵害,整个社会有序进行所以在人治社会中,政策的随意性很大,不能够给普通的民众一个值得信赖的行为方式可以遵循,社会生活总是在重复的进行试验中进行,浪费了过多的社会资源人治中的这种缺乏程序意识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得制度的实施难以得到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容易遭到破坏,使得人们不敢相信“按照某一程序就能产生相应的预期结果。

      ”这种缺乏程序性的做法对社会的破坏性比较大,并且使得人们的生活总是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即人治的程序的混乱性人治与法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国方式,其目的都是希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尽管我们今天已习惯于赋予法治以褒义,赋予人治以贬义,但是他们仅仅是两种不同的统治方式人治相比与法治,通过影片学生认为其最大的缺点在于人治的不稳定性,而人治的不稳定性归根结底在于人治中人的非理性的本性、人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人治的程序的不确定性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董国强:《遥想盛世——人治的理想与现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1~37 页2.柏拉图:《理想国》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第 66 页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第 156 页4.孔子《中庸·哀公问政》 5.法治与人治问题讨论集编辑组:《法治与人治问题讨论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年 11 月,第 28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