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朱自清《说话》《南京》《欧游杂记》.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wm****3
  • 文档编号:42248422
  • 上传时间:2018-06-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4.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片清心凝笔端一片清心凝笔端——朱自清散文的诗意与快意邢星作家小史作家小史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 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 ,后随家 人定居扬州扬州是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也是个英雄辈出的历史城,朱自清在那里度过 了童年和少年时期他特意写文自称“我是扬州人” ,也的确,正是这座城市养成了他热爱 自然的情怀、温润诗意的笔触和中正平和的品性 1920 年,朱自清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从那时起,他以诗歌为起点踏入文坛1925 年,朱自清到清华大学任教,创作以散文为主 朱自清散文的主题大体可分为三种:自然景物,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他写景,被郁 达夫称赞说“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 ;他写实,叶圣陶评价“古今中外,海阔天 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 诗意的笔触,快意的表达,朱自清散文在淡淡的笔墨中,流 露出一股深情,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1948 年,正是内战艰难时期,朱自清宁可忍受贫病之苦,也不领美国“救济粮” 一 颗清心、一副傲骨,坚守着知识分子的追求与尊严,8 月 12 日,朱自清在北京逝世经典重读经典重读南京(选摘)南京(选摘)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

      也想夸说夸说,可 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 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 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 才酝酿着那一缕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 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的画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 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寺后有一口灌园的井,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 的“胭脂井” 那口胭脂井不在路边,得破费点工夫寻觅井栏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远 地上明故宫遗址的古物保存所去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 的静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 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 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 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

      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在玄武湖边;若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 歪斜斜地挪移下去,够多好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七八年前, 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 漏,教人逛着愁着这几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 有藤椅子可以躺着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 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 片空蒙,无边无界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 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湖上的樱桃最出名据说樱桃熟时, 游人在树下现买,现摘,现吃,谈着笑着,多热闹的清凉山在一个角落里,似乎人迹不多扫叶楼的安排与豁蒙楼相仿佛,但窗外的景象 不同这里是滴绿的山环抱着,山下一片滴绿的树;那绿色真是扑到人眉宇上来在豁蒙 楼上不容易坐得久,你至少要上台城去看看在扫叶楼上却不想走;窗外的光景好像满为 这座楼而设,一上楼便什么都有了夏天去确有一股“清凉”味这里与豁蒙楼全有素面 吃,又可口,又贱 明故宫只是一片瓦砾场,在斜阳里看,只感到李太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 陵阙”二语的妙。

      午门还残存着,遥遥直对洪武门的城楼,有万千气象明孝陵道上的石 人石马,虽然残缺零乱,还可见泱泱大风;享殿并不巍峨,只陵下的隧道,阴森袭人,夏 天在里面待着,凉风沁人肌骨这陵大概是开国时草创的规模,所以简朴得很;比起长陵, 差得真太远了然而简朴得好 雨花台的石子,人人皆知;但现在怕也捡不着什么了记得刘后村的诗云:“昔年讲 师何处在,高台犹以‘雨花’名有时宝向泥寻得,一片山无草敢生 ”我所感的至多也只 如此 南京的新名胜,不用说,首推中山陵中山陵全用青白两色,以象征青天白日,与帝 王陵寝用红墙黄瓦的不同假如红墙黄瓦有富贵气,那青琉璃瓦的享堂,青琉璃瓦的碑亭 却有名贵也从陵门上享堂,白石台阶不知多少级,但爬得够累的;然而你远看,决想不 到会有这么多的台阶儿这是设计的妙处享堂进去也不小;可是远处看,简直小得可以, 和那白石的飞阶不相称,一点儿压不住,仿佛高个儿戴着小尖帽近处山角里一座阵亡将 士纪念塔,粗粗的,矮矮的,正当着一个青青的小山峰,让两边儿的山紧紧抱着,静极, 稳极南京茶馆里干丝很为人所称道但这些人必没有到过镇江,扬州,那儿的干丝比南京 细得多,又从来不那么甜我倒是觉得芝麻烧饼好,一种长圆的,刚出炉,既香,且酥, 又白,大概各茶馆都有。

      咸板鸭才是南京的名产,要热吃,也是香得好;肉要肥要厚,才 有咬嚼但南京人都说盐水鸭更好,大约取其嫩,其鲜;那是冷吃的,我可不知怎样,老 觉得不大得劲儿1934 年 8 月 12 日作 (选自《朱自清散文精编》 ,漓江出版社,2006)赏读赏读朱自清的写景散文要慢慢读,嚼出一词一句本身带着的韵律和味道这篇就是这样: 用词朴素却精致,对于景物的形容描写细腻可感;长短句错落有致,有时浓墨重彩地渲染, 有时寥寥几笔地白描,或浓或淡、口语般的诉说中,自带着一股清丽却醇厚的韵味;游记 式并列的段落铺排,也仿佛是随着作者的脚踪般浑然天成,散文的不“散”就在这段与段的交错中凝着劲儿呢! 《南京》一文的妙处,还在于对时空感的把握一座古城,今日眼见的一景一物都连 着过往的历史这篇文章也正是因为对“现在”的景物有了“历史”的联想,情感在时间 和空间上都有了延展,所以使得文章层次变多、读起来更丰满了,而这就是所谓文章的 “厚度” 说话说话谁能不说话,除了哑子?有人这个时候说,那个时候不说有人这个地方说,那个地 方不说有人跟这些人说,不跟那些人说有人多说,有人少说有人爱说,有人不爱说 哑子虽然不说,却也有那伊伊呀呀的声音,指指点点的手势。

      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 好过几句话所谓“辩士的舌锋” 、 “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稀为贵的证据;文人 们讲究“吐属” ,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是人生不外言动, 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古文《尚书》里说, “唯口,出好兴 戎, ”一句话的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的,历史和小说上有的是例子 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 文不会说话说话像行云流水,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 不如作文的谨严但那些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文章有能到这样 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是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我们的文章, 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一个标准,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不过文章不甚自 然,还可成为功力一派,说话是不行的;说话若也有功力派,你想,那怕真够瞧的! 说话到底有多少种,我说不上约略分别:向大家演说,讲解,乃至说书等是一种, 会议是一种,公私谈判是一种,法庭受审是一种,向新闻记者谈话是一种;——这些可称 为正式的。

      朋友们的闲谈也是一种,可称为非正式的正式的并不一定全要拉长了面孔, 但是拉长了的时候多这种话都是成片断的,有时竟是先期预备好的只有闲谈,可以上 下古今,来一个杂拌儿;说是杂拌儿,自然零零碎碎,成片段的是例外闲谈说不上预备, 满是将话搭话,随机应变说预备好了再去“闲”谈,那岂不是个大笑话?这种种说话, 大约都有一些公式,就是闲谈也有——“天气”常是闲谈的发端,就是一例但是公式是 死的,不够用的,神而明之还在乎人会说的教你眉飞色舞,不会说的教你昏头搭脑,即 使是同一个意思,甚至同一句话 中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 《左传》 , 《国策》 , 《世说》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 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 还有一部《红楼梦》 ,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 ,可 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近年 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的,精细的表现,同时暗示我们 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这却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加以这些年说话 的艰难,使一般报纸都变乖巧了,他们知道用侧面的,反面的,夹缝里的表现了。

      这对于 读者是一种不容避免的好训练;他们渐渐敏感起来了,只有敏感的人,才能体会那微妙的 咬嚼的味儿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的进步论说话艺术的文字,从前著名的似乎 只有韩非的《说难》 ,那是一篇剖析入微的文字现在我们却已有了不少的精警之作,鲁迅 先生的《立论》就是的这可以证明我所说的相当的进步了 中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墙上” ,也还是 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 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辞或辞令 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乎修饰只知讲究 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 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 不至于忘掉自己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 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所可得的我 们所能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

      1935 年 (选自《背影•匆匆》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品评品评《说话》这篇小文很有些文人的闲情和雅趣,最平常的说话这等事情,也可以古今中 外分析出个所以然来 “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可究竟是怎么个难法,又分上几个类型, 到底怎么说话才算是说得讲究、说得好——就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朱自清用洗练而精准的 表达、逻辑清晰的思辨,将说话这件事深入浅出的写明白了 从小处着手的主题,作者却旁征博引地“大”解释全文多处引用,俗语文言、古籍 今论,有理有据地说明观点之外,作者的文学功底之深厚也可略见一斑也许是因为引用 了较多的文言吧,朱自清的这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也呈现出古格古韵,论述精辟,尽显简 洁的力量名篇摘抄名篇摘抄导读导读1934 年出版的《欧游杂记》是朱自清个人的第三本文集文集中收录的游记,都是朱 自清赴英国访学一年的产物当时他已是清华大学中文系代理系主任,在出国访学前又刚 刚订婚,可以说,此时的朱自清,事业生活都进入了一个稳定阶段,行文也自然添了一份 从容难怪他的老友叶圣陶这样评价:“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 、 《荷塘月色》 、 《桨声灯 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

      到了写《欧游杂记》 《伦 敦杂记》的时候就不然了,全写口语,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虽然有时候还带一 点文言成份,但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 《欧游杂记》是朱自清在一种怡然自得的心境中完成的,无需矫饰,自然而然生出那 些清丽的语句因为全身心的喜爱和投入,所以能捕捉到最细致的风物,察觉出最微妙的 悲欢欧洲一行,那些新鲜和好奇,那些震撼和感叹,最切实的所见和最真实的情感都凝 于笔端,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再赘言,现在,就让我们跟着朱自清一起游。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