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学生障碍性咨询与心理干预课件.ppt

106页
  • 卖家[上传人]:bin****86
  • 文档编号:55759610
  • 上传时间:2018-10-0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72KB
  • / 10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五章 小学生障碍性咨询与心理干预,,一、小学生障碍性咨询的主要内容,小学儿童的心理障碍主要属于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之间的过渡性问题或边缘性问题 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可以划分为六大方面:学习技能发育障碍,行为问题,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厌学倾向,儿童情绪障碍,特殊障碍一)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又被称为“学习困难”或“学习无能”,是指某些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因某种或某些神经系统的功能性失调,使其在听、读、写、算方面能力降低或发展较慢,以致陷入学习困境 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在儿童期发病率较高国内上海、长沙等地的调查结果显示,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的发生率约占学龄儿童的8%~17%,男女比例为2:1,以小学二三年级的发病率较高1、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的具体表现主要包括: ⑴缺少某种学习技能 这种技能欠缺状态不是由于智力低下造成的,也不是因为缺乏学习动机,可能与动作技能的发育较慢有关 ⑵诵读困难 指不能正确辨认字母、单词或按逆方向阅读,也不能将字母和发音联系起来进行朗读 ⑶计算困难主要表现为缺乏数的概念,不懂得数的大小,不会进行多位数的加减运算⑷绘画困难 由于不能正确掌握空间概念,因而在画图时定位不准,涂色不合规范,严重时甚至造成前后、左右位置颠倒。

      ⑸学习成绩明显落后 这是学习困难的综合表现,也是引起人们对学习困难儿童加以注意的主要特征 2、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的形成原因 导致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的原因很多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调查,心理健康问题是引发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的直接原因遗传因素、不良气质和神经心理功能的某些缺陷,有可能影响儿童学习技能的发育,并最终导致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此外,在具有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的儿童中,父母的文化水平偏低,家庭不够和睦,教育子女的态度不一致,忽视知识和个人价值的倾向性比较突出,这说明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的出现于家庭和教育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二)行为问题,行为问题指因适应不良、自我调节困难、缺乏适当的指导帮助以及在一定的外界诱因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问题不良习惯,退缩行为,依赖行为,自伤行为和品行障碍,是小学生行为障碍的主要类型 1、不良习惯 不良习惯主要表现为吸吮手指或衣物,咬指甲或其他物品,拔头发,手淫 ⑴吸吮手指或衣物,,吸吮原是婴儿与进食有关的生理性动作2-3 岁以后,儿童能以语言等方式表达其索食要求,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现象便随之消失但有的儿童仍继续吸吮手指或衣物等,甚至延续到学龄期仍难以改掉,这就属于不良习惯了。

      此种不良习惯 的形成,有人认为可能与缺乏关怀、兴趣少有关 ⑵咬指甲或其他物品 有些儿童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用牙齿将长出的指甲或趾甲咬掉,有的则咬手上小关节侧的皮肤,或咬其他物品如红领巾、衣袖等 这类现象的起因与儿童的紧张焦虑有关,如不愿上学、父母管教过严等儿童以咬指甲等等方式来强压内心的焦虑当形成习惯后,即使上述因素已不存在,也不能控制,如不咬指甲,内心即感到不安⑶拔头发 有些儿童经常不可抑制地拔头发检查时可见,儿童头部多处头发稀少起因可能与过于紧张、情绪压抑等有关另外,有些儿童经常拔眉毛,拔上肢前臂的汗毛及面部的汗毛,有的则用剃刀刮,这多与爱美、模仿或好奇有关 ⑷手淫 有些儿童反复用手或其他方式(如骑在凳上摩擦、接触突出的家具、夹腿等) 摩擦生殖器而获得快感体验儿童手淫时往往面部充血,两眼圆睁,表情紧张而愉快,有时出大汗手淫的儿童往往伴有焦虑不安和紧张恐惧手淫的产生多由于长辈不懂卫生知识,为了逗孩子玩,经常触摸男孩的生殖器;有的父母与孩子同床,性生活不回避,使儿童认为玩弄生殖器无关紧要当儿童玩弄生殖器产生快感以后,便会反覆去做而形成习惯有的则由于会阴部受到刺激(如皮疹、蛲虫等) 使儿童经常抓挠产生快感,以致形成不良习惯。

      上述不良习惯极不卫生,容易引起多种疾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 2、退缩行为 儿童的退缩行为是指胆小、畏缩、孤僻,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不愿与其他儿童交往,常独处与玩具相伴,但无其他精神异常这类儿童常有拒绝上学的现象,不愿跟父母出去游玩、访友等,家中来客也常躲避但平时在家则有说有笑,懂事有礼貌,并能帮助做些家务,故不易被发现有行为障碍 儿童的退缩行为主要与气质因素、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及某些精神刺激有关这类儿童生性胆怯,从小即适应能力差,对陌生环境及陌生人畏惧、拘谨,如勉强让其去适应,则显得困难而且缓慢;这类儿童不爱活动,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缺乏热情至于与之有关的不当教养方式,是指一些家长对儿童过分保护和照顾,因怕孩子出事而常以恐吓的方式禁止儿童外出,对孩子的听话、安静、不往外跑、不惹事等“优点”则大加赞扬,久而久之使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认为外界充满危险,只有家里才是安全的与之有关的精神刺激是指亲人死亡、父母离异、突然与亲人分离、看见邻居或亲友的遗体受惊吓等3、依赖行为 依赖对幼年儿童来说是正常现象,但成为学龄儿童后依然对父母或其他成人表现出过分依赖,便构成了一种行为障碍随着独生子女在我国的日益增多,儿童的依赖行为有增长趋势,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我们注意。

      儿童的依赖对象随年龄增长有所不同幼年时主要是依赖父母,入学后开始依赖老师或其他成人,以后则更加倾向于依赖自己的同伴 从依赖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两种不同的依赖一种为任务性依赖具有这种依赖的儿童,往往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如完成作业)而到处寻找,,别人的帮助此类依赖多见于年龄较大的儿童,男孩为多另一种为情感性依赖具有这种依赖的儿童,常常企图寻求他人对自己的友好反应和感情上的支持此类依赖多见于年龄较小者,女孩为多 依赖行为的养成主要导源于家庭教育研究表明,父母的过分照顾可导致儿童的撒娇依赖;父母离异,儿童过早地遭受生活挫折,也会因成人对其独立性的苛求而出现变相依赖;此外,父母粗暴地拒绝儿童带依赖性的要求,以后由于心软又满 足了儿童的依赖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使儿童产生更加严重的依赖4、自伤行为 自伤行为是指由于心理承受力脆弱而以自我肉体损伤方式发泄情绪的行为问题自伤行为的表现多种多样就学龄儿童而言,主要表现为自我拍打,自我撕咬,用小刀等工具自我戳伤,模仿成人大量吞食药品,拒食甚至绝食,等等 儿童自伤行为的产生于素质因素、个性因素、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失误以及同龄伙伴的冲突有关具有胆汁质气质、比较敏感且又缺乏人际攻击能力的儿童,在受到挫折以后容易把情绪发泄的对象转向自身;性格内向、敏感多疑、自尊心过强的儿童,也容易发生自我伤害。

      父母对孩子缺乏,,理解,无端指责,粗暴干涉,教师对学生处置不公,讽刺挖苦,滥施惩罚,都可能成为儿童自我伤害的诱因同龄伙伴之间的人际冲突,特别是当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或形象受到威胁甚至削弱时,则容易成为引发儿童自伤行为的直接原因 5、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是指儿童在品德上反覆出现、持续存在并对外界构成不良影响的行为障碍 临床上通常将品行障碍划分为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品行障碍两种亚型前者在触犯他人权利或违法乱纪方面程度较重,多见于青少年;后者以不服从、违抗或挑衅性行为为主要特征,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 近年来儿童的品行障碍有增加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男童多于女童品行障碍的高峰年龄在13岁左右 ⑴品行障碍的一般表现 持续表现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损害他人利益说谎、偷窃、外逃、破坏公物、攻击行为是其常见形态;寻求刺激、崇尚暴力、行为冲动;人际关系紧张,行为孤僻;学业不良;活动过度品行障碍的心理特征是: 认知扭曲,试图将其反社会的行为合理化;感情淡漠,缺乏内疚感、羞耻感、懊悔感;学习兴趣薄弱,贪图享乐;不考虑行为后果;不愿意接受帮助 ⑵反社会性品行障碍的主要表现: 反社会性品行障碍的病症标准是: a,至少有下列7项中的3项 ①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 ②经常暴怒,好发脾气; ③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存心报复; ④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地不服从;,,⑤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 ⑥常与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 ⑦经常故意干扰别人; b,至少有下列8项中的2项 ①在小学时期经常逃学(一学期三次以上) ②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不包括因避免责打和性虐待而出走); ③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夜不归宿(开始于13岁前); ④参与社会上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⑤故意破坏他人财物或公共财物; ⑥虐待小动物或比他(她)小的儿童或残疾儿童; ⑦常挑起或参与斗殴(不包括兄弟姐妹打架) ⑧反复欺负他人(包括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

      c,至少有下列6项中的1项: ①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 ②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 ③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猥亵行为; ④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⑤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 ⑥故意纵火 d、并须同时符合a、b、c项标准 反社会品行障碍的严重标准是: 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反社会品行障碍的病程标准是: 符合病症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六个月 反社会品行障碍的排除标准是: 排除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广泛发育障碍或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⑶对立违抗性品行障碍的主要表现 对立违抗性品行障碍的病症标准是: a,至少有下列7项中的3项 ①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 ②经常暴怒,好发脾气; ③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存心报复; ④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地不服从; ⑤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 ⑥常与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 ⑦经常故意干扰别人;,,b,肯定没有下列中任何一项: ①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 ②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 ③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猥亵行为; ④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 ⑤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 ⑥故意纵火。

      对立违抗性品行障碍的严重标准是: 上述不良症状已形成适应不良,并与发育水平明显不一致 对立违抗性品行障碍的病程标准是: 符合病症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六个月 对立违抗性品行障碍的排除标准是: 排除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广泛发育障碍或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 ⑷品行障碍的形成原因 一是生物因素研究显示,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会引起暴力行为;雄性激素分泌过多,中枢神经,,系统内的5-羟基胺的含量降低,以及轻度的脑功能异常,可能与攻击行为有关但也有研究发现,遗传对儿童的品行障碍几乎没有影响 二是心理因素认知存在缺陷,性格不良,道德意识的发展出现扭曲,容易引起品行障碍对不良行为的效仿,逃避惩罚的恐惧心理,对父母或其他成人的偏爱不满,物质欲望强烈,情绪容易冲动,这些心理因素也有可能引发品行障碍 三是教养因素父母的养育方式过于严厉或放纵,父母的教育态度不一致,父母本身存在道德缺陷,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失误,对儿童少年品行障碍的形成均有一定影响四是环境因素家庭结构不完整,被同伴或集体拒绝,与不良同伴交往过密,社区的教育设施落后,社区的治安环境恶化,整个社会在就业、社会公平和道德导向方面存在偏差,都可以成为儿童少年品行障碍的直接或潜在诱发因素。

      (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是一组同时具有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的行为障碍 它的发病率为3%-5%,男童多于女童,二者的比例从2:1到9:1国内各地区的调查结果尚不一致,从北京、上海等地的调查结果来看,患病率约为3%-13%,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⒈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主要表现 ⑴注意力难以集中 患儿注意涣散,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暂,极易因环境影响而分散注意力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因而对老师的讲解和布置的作业听不清楚,做作业时常遗漏、出错,而且拖拖拉拉,边做边玩,随便涂改, 粗心大意症状较重的患儿对任何活动都不能集中注意;较轻的患儿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如看电视、听故事等能集中注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