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莱昂莫汉神父.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474193107
  • 上传时间:2023-06-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0.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莱昂莫汉神父【Léon Morin, prêtre】年代:1961出品:法国 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主演:让•保罗•贝尔蒙多等 文/潇筱子我一向认为电影是宗教的现代敌人作为视觉鸦片的电影艺术,会以一种僭越性的姿态把宗教的神迹变为银幕上的光影交错,从而把深刻的信仰幻化为虚妄的浮光掠影但是,我的这一观点随着一系列电影的观看而变为井底之蛙的臆见,比如帕索里尼的《马太福音》、德莱叶的《圣女贞德之激情》,似乎让我耳闻电影与宗教之间的亲密私语同样,梅尔维尔拍摄于1961年的《莱昂莫汉神父》亦属此类但本片绝非一般宗教片那般纯粹,特立独行的梅尔维尔,亦不会允许他这部既关乎信仰,又关乎爱情的电影沦为电影史上的贴标签之作从启蒙主义直到二战结束,现代性挟裹着与生俱来的理性与科学两把大刀自以为彻底摧毁了旧日的信仰其实未必,在《莱昂莫汉神父》中,天主教透过神父的喋喋不休,一一反驳了现代性种种陈词滥调,反而给一个共产主义者、同性恋者注入了信仰的种子但梅尔维尔并非宗教说教,而是突然宕开一笔,提出本片最为核心的问题:倘若信徒爱上圣徒,又该如何?由此演出的各种矛盾,尖锐却不激烈,痛苦却不悲伤,给凡人以力量的同时也接受了凡人与生俱来的缺陷。

      由此得以一窥导演在其“新浪潮之父”的绰号下深藏的哲学思考 神学问答颇多观众在看完《莱昂莫汉神父》后都惊呼梅尔维尔也有如此话痨的片子,但我只想问一句:贝尔蒙多在这里话虽多,但有一句是废话么?相反,古今中外的宗教,不论是天主教还是佛教,能够传播于普罗大众,靠的不是堂而皇之的大部头学术著作,而是通俗易懂的小册子这其中又多以一问一答式的方式最为普及在本片中,芭妮从一个典型的现代人走向皈依,成为天主教徒,这一心路历程在片中并非偶然,亦非电影情节的人工预设,而是通过她先后向神父提出了三个问题,并一一得到解答才实现的神父在片中最冗长的对白亦是发生在这一期间,当然在我看来,这对白不是冗长,亦非说教,而是字字敲击在被虚无主义征服的现代人心上的福音芭妮本是法国小镇上的普通女子,电影背景虽然设置在二战期间,但芭妮身上透露出的却是二战之后法国人的种种精神特质她自诩为共产主义者,笃信无神论;有同性恋倾向,宣称爱着女同事萨宾娜这倒真不像被德国占领期间,法国水深火热的动荡政局,倒像是本片拍摄的六十年代的法国状况彼时之人,往往以反传统反秩序的姿态面对整个世界这就有了芭妮和莫汉神父之间的第一次对话,芭妮尖锐的提出了作为无神论者的问题:马克思说了,宗教是劳动人民的鸦片。

      我非信徒,既没有证据证明天主的存在,也没有证据证明神迹的真实,缘何让我相信天主呢?这一问题是近代理性主义兴起后,对宗教信仰最大的冲击人类不再迷信宗教,当然意味着摆脱了蒙昧,但并不代表人类可以从此走向光明对这一问题,莫汉神父区分了理性与信仰之分,“正如爱情你也不必寻求证据,信仰亦然,你要的只是坚信如果信仰也能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那么人间就是天堂”神父这句话深刻的指出,如果从无神论的角度来看宗教,那么宗教必然是虚妄的,也就意味着人类只有此时此刻的真实,而不再有值得追求的未来,那人类生存的此在就没有意义了天主教并不是让人沉浸在飘渺的信仰中,而同样劝诫世人行善,所以神父才故意逼问芭妮:“你撒过谎吗?你偷窃吗?你是否敢为了别人牺牲自己?有没有为国家尽责?”等等对这些问题,芭妮的回答是:“偶尔,有时,只为了女儿,或多或少其实,芭妮的回答完全满足一个现代人的行为准则,没有大的道德缺陷但在天主教看来,不能行善就说明信仰不真实,而芭妮在这一点是自私的如果说在这一问题的交锋上,芭妮是心服而口不服,那么接下来她针对同性恋的发问,则甘拜下风在庸常的生活中,寡妇芭妮在内心宣称爱上了上司萨宾娜萨宾娜相貌美丽,芭妮习惯和她眼神交流,并在眼神交流时的被征服中享受着快感。

      以流行眼光看,芭妮显然是个“小受”在对话中,芭妮不无攻击性的对莫汉神父说:“我爱上了另外一个女人莫汉驳斥她说:“不,你从没有爱过她,你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你自以为那是爱在天主教语境中,同性恋是渎神行为,因为只有异性之爱才能导向繁殖,才能让人类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以拯救人类为旨归的天主教(其实儒家亦然)当然要否定同性恋了当然,莫汉并没有解释他为何如此斩钉截铁的否认芭妮的同性之爱,但随后芭妮的自言自语透露了她同性恋的思想根源——虚无的现代生活芭妮承认,战争的枪炮带来的毁灭,会让她在心中油然而生一种玫瑰般的快感所以,她的同性恋只不过是她试图逃出并毁灭虚无生活的方式而已其实,能提出这些问题已经预示了芭妮走向皈依的必然性,她不愧是“比教区里他人更接近主的人”于是终于在某个阳光照进阁楼,犹如《圣经》里“天使报喜”的场景中,芭妮清除了阁楼上的碎石块,也隐喻了她清理了内心的障碍,从而自然而然的皈依世人皆以为皈依宗教会走向终极的平静,其实不然,甚至还会忍受常人难以体验的痛苦芭妮皈依之后,并没有彻底解惑,这才向莫汉神父提出了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耶稣必死?为什么《圣经诗篇》中耶稣会哀鸣“我的主、我的主、为何离弃我?”换言之,芭妮的问题是:为什么皈依了仍然会感到痛苦。

      对此,神父解释说,耶稣的死是复活因为天主教真正的神迹只有两个,一个是道成肉身,一个是耶稣复活在宗教话语里,耶稣用自己的生命来为人类赎罪,从而和天主重新订约,亦即《新约》所以,一个信仰者应当慈悲为怀,既不只追求自私的个人平静,亦不可为耶稣之死而消极的痛哭流涕,应如孔子曰“哀而不伤”,或如弘一法师遗言“悲欣交集”芭妮的皈依,就是一个现代人应当有的皈依她起初是基于一种功利主义的目的,为了给孩子作洗礼以躲避纳粹的迫害才来到教堂与莫汉神父的邂逅让她提出三个现代性问题以诘难神父,最终却是她本人成为天主教徒(甚至不是新教徒)从这个意义上说,梅尔维尔拍的是一部宗教片当信徒爱上圣徒但是梅尔维尔随即提出了第四个问题:倘若信徒通过神父皈依天主,却与此同时爱上神父,事该如何?这里要区分一下天主教与新教本片的一大重点,在于莱昂莫汉是天主教神父,而非新教教士天主教与新教分歧众多,最重要的区分正在于天主教认为教徒必须通过神父才能上达天主,获得拯救;而新教则笃信“信仰上帝便可得救”,不必通过神父天主教的神父必须禁欲且不能结婚,而新教神父可以结婚所以,作为神职人员,天主教神父的重要性远大于新教神父这才能够让信徒芭妮对圣徒莫汉的爱产生信仰与欲望之间的张力。

      其实,出家人与女施主相爱这档子事儿,古往今来绝非罕见在日本,大家熟悉的一休哥就是著名的狂禅僧人,喝酒嫖妓样样精通;在中国,《红楼梦》一名《情僧录》不说,近代著名的和尚、诗人、情种苏曼殊也有名句曰“还君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最近仓央嘉措又随着《非常勿扰》2流行起来,令人颇觉得僧人的爱情似乎比常人要深邃在本片中,芭妮对莫汉的爱情甚至早于她的信仰之路早在他们之间的第一次对话中,芭妮就提出来:“信仰与爱情固然都不需要证据,但爱情必须存在一个真实的对象,而信仰却找不到“天主”的真实存在这就透露出,作为人间使徒的莫汉迟早会成为芭妮爱情的真实对象问题在于这种爱情和信仰怎样调和?在天主教历史上,爱情与信仰本就是重大的神学话题中世纪法国的著名教士阿贝拉尔,就是因为和爱洛伊丝的爱情而惨遭阉割,留给后人的只是厚厚一叠宗教情书在他们看来,对天主的爱也必须通过肉身才能实现,换言之可叫做“爱成肉身”,于是对天主的爱就顺理成章的落实在神父身上,而实现了与神父的爱也就意味着实现了对天主的信仰这种观点被天主教斥为异端,却挡不住女教徒对神父奉献爱情的滚滚热情在本片中,芭妮对莫汉的爱情亦属如此一方面,她的确被神父的魅力、谈吐、外表所吸引,甚至在春梦里与他拥吻,为他宽衣解带。

      她的爱情始终与她的信仰纠缠在一起,春梦一醒,她便忏悔不迭她甚至会问莫汉:“如果你是新教神父,或者没有神职,会不会和我结婚?”莫汉起初回答“是”,最后还是摔门而出因为莫汉明白,如果他不再是神父,女信徒就绝不会爱上他但另一方面,令芭妮困惑的是,莫汉是否爱她?尽管莫汉神父对她十分体贴,给她喂马劈柴,视她女儿如同己出但她发现镇上的同龄女子有不少都视他如精神导师,她并非唯一有时候,神父甚至有意无意对她和她的女伴调情要知道,情爱必然是排它的,不排它的爱只能是基于宗教、伦理的博爱、泛爱、仁爱,在本片中,就是上帝之爱所以,梅尔维尔展示的爱情是单向度的,这就可以分别来看芭妮和莫汉这两个角色的爱了芭妮的爱情是绝对的,她从精神到肉体都爱着莫汉神父片中,她甚至几次失态想用身体去引诱神父这隐喻了信众对天主的奉献和爱只有这种绝对的爱,才显示出凡夫俗子的不完美,换言之,正是因为凡人有着绝对的缺陷,才有对崇高信仰的追求,在芭妮身上,这既体现于她对莫汉的情欲之爱,也体现于她对天主教的皈依而莱昂莫汉神父的爱是相对的,他根本没有对某个女人的情欲之爱,有的只是对凡夫俗子的慈悲之爱他像羔羊一样的爱着镇子上的众人,比如为了保护犹太人而大规模假造洗礼证明。

      但落实到不同个体身上,却只分给她们一点相对之爱这隐喻了天主对凡人的态度:慈悲却又冷漠莱昂莫汉神父不是煽动芭妮欲火的魔鬼,而是冷峻的圣徒之所以说他是圣徒,是因为他身上有着天主教历代圣徒的影子电影伊始,就透露了他作为圣徒的身份芭妮猜测,菲利普神父一定出生于布尔乔亚家庭,而莱昂一定出生于农人家庭众所周知,耶稣虽然贵为天主之子,实则生于农人、木匠约瑟夫之家此后的对话中,莫汉也数次引用使徒保罗等耶稣门徒的话,仿佛这些话由他创制在影片快要结束时,莫汉到芭妮家中,像一位父亲一样哄孩子睡觉,此时芭妮已经大彻大悟,她在内心独白:“他用诗哄着我的孩子睡觉,他众多孩子中的一个,谢谢主,你爱他多过我爱他;谢谢主,你实现的比我要求的还多这样的爱显然不对等,所以芭妮喃喃自语:“我输了,我觉得莫汉没有缺陷没有缺陷的,只能是圣人不是凡人电影的末尾再现了梅尔维尔一贯的冷峻、寂静以及黑色气氛神父要离开这个小镇,因为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他给小镇的女人播下了足够多信仰的种子,该启程去另一个地方了这次,他的阁楼显得萧瑟阴森,芭妮前来与他作别,她听见他敲击钉子的声音,是的,他将在这个城市把自己钉上十字架,然后在另一个城市复活最后,芭妮留给我们哭泣的脸庞,那是抹大拉的眼泪;莫汉留给我们一个身影,头上廊灯如天使的光环。

      战争与和平 梅尔维尔和二战甚有渊源,他的《海的沉默》和《影子部队》都讲述法国被德国占领期间的故事,有趣的是,加上《莱昂莫汉神父》,三部电影皆改编自当时名噪一时的小说这倒不是说他热衷于改编,而是三部小说都是篇幅不算长、却极富想象空间的作品也许,这三部电影都透露出梅尔维尔对战争的恐惧,但三部电影却各个不同《沉默的海》里有民族国家与欧洲文化之龃龉的反思;《影子部队》却反映了战争中人与人的爱与恨;而《莱昂莫汉神父》讲述的是战争与和平的反反复复下,信仰的始终不渝中国早有古话,小说家言“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孟子又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但在中国,无论怎样治乱分合,胜利者永远都离不开儒家的影子就在西方,自从罗马帝国皇帝康斯坦丁大帝把天主教定为国教之后,整个西方的历史无论遭遇怎样的战争与和平,宗教的信仰永恒,正如《马太福音》所说:“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耶稣的确是犹太人的王,也是人类的王,只是他的王国不在人间,而在天上梅尔维尔瞳孔里的“二战”往往与众不同,《莱昂莫汉神父》亦然电影并没有显白的控诉纳粹德国的斑斑劣迹,倒是小小的讥讽了一下一向朽木不可雕的意大利军队片中直面描写的德国人,只有那个热情拥抱芭妮的女儿犹如照看自己女儿的德国军官,他也许不知道芭妮的女儿是犹太血统,但的确与她成了忘年交。

      看到这一幕我着实感动,这与《海的沉默》中那个欲说还休的德国军官并无二致梅尔维尔也许在刻画这位德军的未泯人性,但更可能刻画的是他的神性相反,战争结束后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