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芜的“寻根”迷雾.doc
19页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艾芜的“寻根”迷雾一 中国论文网 /4/view-12763054.htm人的意识一旦达到自觉时代,就 会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对艾芜来说,对第一个问题的解 答,是通过成都的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 校学生时代的阅读,接受了“五四新文 化”思想洗礼;尤其是通过“南行”的社 会历练和切实的人生感受,在鲁迅《关 于小说创作的通讯》指引下,已经明确: 这就是通过文学创作,描写人生和表现 社会生活的真实状貌,进而达到改变社 会的目的 换句话说,艾芜对自己作为一个 现实人与社会人的自我定位与角色认同,-------------------------------------------------------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以短篇小说集《南行记》 (1935 年)的 出版为标志,已经解决。
他的人生轨迹, 就沿袭这条道路不断延伸其间,他也 曾由于各种外界的作用而偶有对这个轨 迹稍许偏离,如他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 期,出任过重庆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 任,并发表过“《诗经》研究”之类学术 文章,又在 50 年代初期,担任过重庆 市政府文化局长官职,但都很短暂;或 者说,这些都不是他的人生价值选择的 本意 从地域空间的变移看,无论是他 青年时期的“南行”(21 岁,1925 年) 漂流于云南边疆、缅甸和马来西亚、上 海等地,还是抗战时期飘流于湖北武汉、 湖南宁远、广西桂林,以及中年阶段的 “北上”北京、鞍钢(49 岁,1953 年) , 还有晚年“还乡”(61 岁,1965 年)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作 为“延安文艺的一面旗帜”赵树理,也在 这年从北京“举家迁回山西”另外如他 加入“左联”并加入中共(28 岁,1932-------------------------------------------------------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年)和重新加入中共(49 岁,1953 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艾芜加入“左 联”,是为了进入“作家”圈子以获得更 好的作品发表条件――这是一个刚刚迈 进文坛的青年作家的必需;而加入中共, 则确确实实地获得了实惠――在他生活 最困难的关头,中共文艺界负责人邵荃 麟、李亚群给予他十分慷慨的资助!艾 芜所有的经历,都体现出他对社会角色 的自我认同,他是一个作家! 关于接受中共资助问题,我们还 是用艾芜的原话举证: (邵荃麟)他手里有笔钱,是组 织上布置的专为救济湘桂逃难的文化人 的。
他当时给我两千元,一家六口人可 以顺利地逃难了……同年我逃难到了贵 阳,生活又发生了困难,同住在一个客 店的客人,给我三千元,也说是组织给 我的我和他并不认识,但他说他在邵 荃麟家里见过我一面,我才记起了,是 有这么一回事这个人便是解放后任四 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李亚群同志[1]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第二个问题,则是作为一个成年 人和一个文化人,经历了 20 年之久的 各地漂泊,以及到湖南宁远县了解到妻 子家族的迁徙史,诱发出“我从哪里来” 的问题艾芜妻子王蕾嘉的家乡在湖南 宁远县小桃园村作为第一次到来的 “上门女婿”,艾芜听到许多王氏家族的 故事。
据说,他们王姓祖先,不知多少 年前,从江西赶一群鸭子,到了人烟稀 少的宁远,安家落户,从事农业,子孙 繁衍,形成家族这与艾芜家族历史的 传说颇有相似之处[2]他开始回眸自己 汤氏家族的历史 在艾芜的家族历史记忆中,明末 清初“张献忠屠四川”导致整个四川人迹 罕见,遍地荒芜,因而有清王朝征调 “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移民填川”艾芜 曾经告诉我们:他的祖先“一块盐蛋在 路上吃了一个多月”“路上遭着怎样的艰 辛和痛苦”地进入四川,艰苦创业繁衍 成人丁兴旺的汤氏家族这种家族记忆, 积淀于艾芜内心深处并时时流露在他的-------------------------------------------------------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作品中。
他在自传作品《童年的故事・ 花园中》借用四叔父的话,高度褒扬了 这种移民精神:“他们这种不安分的勇 气,我顶喜欢,我觉得穷并不要紧,只 怕穷得来光想听天由命,不想打出一条 活路来!”[3] 许多研究艾芜的文章和著述,至 今沿用他是“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移民 填川”后裔的说法,一些专门研究四川 明清历史的人,甚至把艾芜作为“湖广 省麻城县孝感乡移民填川大潮”的典型 例证 二 20 世纪 40 年代,或许出于经济 的压力(当时广西桂林的报纸上有许多 关于艾芜生活困难的报道) ,或者是一 个中年文化人对人生深入思考的需要, 艾芜开始撰写自传 1947 年,在回答桂林报刊上有文 章说他的小说中有大量桂林方言问题时, 艾芜以《〈故乡〉里面的语言》一文进 行解答,并这样追述着自己的家族历史:-------------------------------------------------------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明末的时候,张献忠在四川大肆 屠杀,弄得好些地方,都没有人烟了。
湖广人大量地迁徙进去,才把空下的地 方,填满了人家村落所谓湖广人,便 是指湖南湖北两省人说的我自己的祖 先,前七八代人,就是由湖北麻城县迁 去的而且,不只我一家,几乎附近好 些县分的人,都是来自湖北麻城县这 都是有族谱可考,并非由于传闻 艾芜在这里强调:自己的家世历 史“是有族谱可考”应该说,出身于知 识分子家庭自己又是一个文化人,他有 条件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家族存有《族谱》 从幼年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 21 岁远 足“南行”止,作为男性的他至少每年要 参加两次家族集体活动(春节拜年、清 明祭祖) 在家庭团年和重大家庭活动 中,长辈们都会灌输一些艰苦创业、勤 俭持家、尊老爱幼、友邻和睦等道德伦 理知识――这至少是汉族人必须接受的 家族历史教育成都平原汤氏家族的历-------------------------------------------------------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史、尤其是祖上入川时“一个咸鸭蛋”吃 了一个多月的节俭,以及进入成都平原 时艰苦创业的情景,都体现在艾芜的自 传《我的幼年时代》 (1948 年)中。
艾 芜对自己家族“移民填川”的过程,有着 这样具体的文学性描述: 这位第一个到四川的祖先,原是 生长在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的读过书, 却以种田为主要职业但他失掉了土地, 不能生活了,便强抑着悲哀,怀抱着雄 图,带着妻子儿女,远离了自己家乡和 族人,来到战乱之后人烟绝迹的四川西 部路程自然是经过襄汉流域,沿着大 江,穿进三峡,再到成都;一路上听过 巫峡的猴啼,淋过巴山的夜雨,迷过嘉 陵江的大雾,跋涉在岷沱流域,破庙的 屋檐下躲过许多风霜,大树底下度过不 少凄凉的夜晚沿途没有什么好东西吃, 同时也缺乏盐,一块泡得很久业已黄白 不分的盐蛋,每顿饭取出来,拿筷子尖 沾点咸味尝尝,就这么样一块盐蛋在路 上吃了一个多月从这个盐蛋的传说可-------------------------------------------------------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以看出这家姓汤的移民路上是遭着怎样 的艰辛和痛苦。
那时候成都平 原里面,到处都长起竹树野草,荆棘蓬 蒿,晚上则有成群的狼嚎,可怕的虎叫 这家来自几千里路远的移民,便在距离 成都北面八十里路,新繁和彭县交界的 平原上,靠着水构,割下芦草,迭起茅 蓬,将自己一家人安顿下来,又把自己 力气能够开垦的土地,用树枝插起,作 为占有者的标记从此土地有了,也远 离了漂泊的痛苦但开荒和耕种的艰难, 却一长串地摆在后头割草、砍树、挖 土、开沟、击杀毒蛇、驱逐野兽,终天 过着紧张而劳苦的日子[4] 但事实上是, 《汤氏族谱》的记 载却是:艾芜的汤氏家族入川(1698 年) 之前, “世居湖南宝庆府武冈州(今武冈 县)高沙柿杨家桥(今属洞口县) ,而 绝非“湖北麻城县孝感乡”20 世纪 80 年代《汤氏族谱》发现后,尤其是李义 让、庄巨川《艾芜先祖入川考》一文发 表后,这个问题再次引发学界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