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学概论(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pdf
8页考古学概论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1 考古学概论考古学概论 绪论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 一、 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由古希腊语演变而来 17 世纪时指对古迹、古物的研究, 一般只限于含有美术价值的对象的研究 19 世纪才成为对所有古迹、 古物的研究 中 国:东汉:古学,指古文经学,包括古文字学;北宋中叶:金石学,仅限于古代的吉金、 石刻; 清代末期:金石学: 扩大到各种古物;古器物学,此名称延续至 20 世纪前期 集 古、博古、格古、考古:宋 日本首先使用“考古学”这一名词 二、 考古学的定义:格林.丹尼尔(英国考古学史专家)认为含义有二:①、人类历史 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②、人类史前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 夏鼐:①、考古学研究 所获得的知识或继续使用这种知识的途径;②、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和技术;③、 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 共同点:过去的;物质的遗存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 学卷》 : “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 门科学 ” 三、 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自人类的起源始;下限:随考古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又由于 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所以无法统一。
20 世纪 50 年代前,下限被限 定在文字出现前,偏重于史前考古50 年代后,历史考古受重视,下限逐渐向后延伸 下限:英国:诺曼人的入侵(1066 年) 法国: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 年) 美国:哥 伦布发现美洲(1492 年) 日本:明治维新(1864 年) 中国:明朝灭亡(1644 年) 空 间范围:原则上:全球各地,一般限于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 四、 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目的:人类历史察明人类历史在发 展过程的规律 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 普遍规律、 特殊规律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一、考古资料的遗留形式及原因: 人类创造的物质形态被保留下来,即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情况:①、埋藏于地下,为多,大量;②、遗留在地面上造在地面上,高大,长时期 内不会被彻底埋藏;年代不太久远 地下遗留形成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自然的沉积 a. 下沉 b. 风沙的沉积(速度,1mm/年) c. 自然事件(地震、火山、洪水„„) ②、人为原因: a. 有意识目的性,墓葬、窖藏 b. 无意识。
不同时期都有人类在同一地点居住,后代掩埋前代遗留 二、考古资料的分类 1. 人工和非人工制品:人工制品:考古学研究最多、最主要的资料,反映人类生产、生活 状况 非人工制品: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自然因素 2.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受政治经济学影响) :生产资料:从事生产活动的资料 生活资考古学概论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2 料:生活用具、粮食、陶器等 3. 遗迹和遗物: 遗迹:固定的不可移动的东西,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 遗物:古代人类 遗留下来的可以移动的物体,相对独立,并未完全与环境紧密联系 遗迹遗物质地 →功能、用途 三、考古资料的特点 物质资料,古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保存至今的是物质文化的一小 部分找到的是保存下来的一小部分 时空框架,基本内容 1. 实物资料所揭示的时代、地域特征显著,把握时空坐标,考察人类社会文化的演进过程 和规律 2. 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研究碳-14、热释光、DNA 等 3.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突破了文献资料的局限 4. 只会受到后代破坏,不易被歪曲、篡改 5. 能够一定程度的超越语言文字的障碍,容易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三节、考古学的性质和地位第三节、考古学的性质和地位 一、 学科结构。
考古写的历史、理论、方法 历史:发现局限性并弥补;促进学科 发展 理论、方法、 :手段 基础资料的研究 考古学文化研究 二、 学科体系: 1. 技术手段和方法:田野、航空、水下 2. 文字的出现:史前、历史 3. 具体研究对象:美术、宗教、铭刻学、古钱、聚落 三大分支:史前、历史、田野 史前:文字出现前,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某些地区包括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 结合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民族学等突破了宗教传说和文献记载的局限性,空前 延长了历史研究的时间范围 历史:文字出现,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出发点:考古资料 田野:名称于 20 世纪初正式提出,调查、发掘及技术、手段 考古学研究的基 础和开始 航空:飞机、卫星等拍摄,通过照片研究分布、状况等阴影、光线土质明暗程度 植物绿色深浅差别 水下:田野考古学向水域的延伸16 世纪始有20 世纪初在各地展开 宗教:和宗教有关基督教考古、佛教考古、原始宗教考古„„ 三、 学科性质地位 综合性强 文理交叉 历史学范畴当中,二级学科 考古学发展简史考古学发展简史 世界考古学简史世界考古学简史 一、考古学发生的历史背景: 15 世纪,文艺复兴,促进对古典时代(古希腊、古罗马) 语言、美术研究,搜集铭刻、雕刻。
对巴勒斯坦地区古迹古物搜集、研究,扩大到近东 地区导致古物学的兴起 欧洲近代过程,西、北欧的英、法、德、瑞典、丹麦等 资本主义国家成立,缺乏文献资料,凭借古迹、古物宣扬古代历史,增进爱国主义思想 和民族自豪感 地质、生物学发展,推翻“上帝造人”神话,为考古学发生奠定理论 基础19 世纪中叶,达尔文《物种起源》 、赖尔《从地质证据来证明人类的古老》 、赫胥 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证明人类出现于几十万年前,由猿而来,进化论地层 学奠定方法论 首先形成史前考古学,按照近代自然科学传统进行研究 二、考古学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发展期→继续发展期 考古学概论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3 1. 萌芽期(1760~1840 年) :18 世纪末,古生物学长足发展,法国大革命促进其成长拿 破仑战争,掠夺 (德)温克尔曼(考古学之父)利用古代遗物研究欧古代史,以罗马 等地美术品为资料,完成《古美术史》 分类、研究有限,无年代序,陷入困境地层 关系证明“三期说”的可靠性、科学性 2. 形成期(1840~1867 年) :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入侵传播、相对、类型学原理、比较方 法学、年代校准技术等概念出现。
旧石器的发现石器时代划分为新、旧两个阶段,各 地都适用尼安德特人发现,彻底否定“上帝造人说” 埃及、西亚考古学发展, (意) 菲奥雷利主持发掘庞贝古城,对发掘方法全面改革,以恢复原貌为目标,将房屋按单元 全面揭露,讲求层位关系,遗迹保存原地,文物一律采集1866 年,瑞士,第一次,人 类学和史前考古学国际会议,史前考古学得到承认1867 年,巴黎,世博会,劳动历史 陈列馆,以史前劳动工具为主要展品 3. 成熟期(1867~1918 年) :空前兴盛类型学的发展和史前考古学的系统化以及自然科学 方法的应用, 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工作科学化 普及到东亚美洲地区 和地层学有机结合 冰期、间冰期与旧石器时代,冰川活动明确目的非挖宝德国、奥地利发展意大利的 考古技术 (德)谢里曼,发掘特洛伊城,收集全部遗物,做好包括绘图、照相在内的 各种记录,整理资料,发表报告 (英)皮特里,讲求科学化, 《考古学的目的和方法》 , 总结经验 4. 发展期(1918~1950 年) :理论的发展和提高,考古发掘工作更加科学化,自然科学和技 术应用更加广泛 ①、理论:前苏联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研究,面貌一新欧洲亦非常重视理论研究。
(英) 柴尔德,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一定程度上掌握历史唯物论摩尔根三期说:野蛮→蒙昧 →文明;以文化发达程度划分 “文化”这一概念出现,代表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共同体 ②、发掘工作科学化:M.惠勒 ③、自然科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航空及水下考古学长足发展 5.继续发展期(1950 年至今) : ①、 理论: 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研究 欧美沿前一时期体系继续发展, 许多学者更注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考古资料更加深刻地思考考古文化的理论有些学 者提出质疑60 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新考古学派” ,代表:L.宾福德,认为考古史研 究文化过程的科学,目的在于探求文化动力学的规律传统与新派最终互相靠拢 ②、新技术:电磁、地抗力、DNA ③、范围扩展:下限年代向后推移,形成历史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发展简史中国考古学发展简史 一、19 世纪前:金石学 1. 汉唐时期对文物的认识和考察 “器以藏礼” ,出现对文物的收藏家视为神器 2. 宋代金石学的形成复古潮流,经济繁荣,拓墨和印刷的发展具有一定学术性,开创 了金石著录的方法考证工作局限性大,助长盗墓 3. 清代金石学的兴盛。
顾炎武 乾嘉学派——训诂、考证,惠栋——代表人物从未发 生质的变化 二、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王懿荣发现刻字甲骨,断定为商代遗物 1900 年, 发现敦煌藏经洞 三、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北洋政府聘请外国学者或与外国科研机构合作 1921 年,发现 北京猿人遗址、仰韶文化(此名此时亦提出) ,分甘肃六期仰韶发掘利用地形学方法, 革命性变化 1922 年,北大成立考古学研究室,马衡任主任兼导师1924 年,该研 究室成立考古学会,与斯文赫定合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新疆考察,中方团长——徐旭考古学概论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4 生, 参加者黄文弼 1926 年, 清华发掘西阴村,李济,中国第一次自己主持发掘 1928 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下设考古组;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北 平研究院,考古组成立中国从此拥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贾兰坡发现山顶洞人发掘殷 墟→董作斌1930 年梁思永从美国学习考古归来,到历史语言研究室工作,成为李济 助手,使得安阳殷墟发掘逐渐科学化;1930~1931 年,梁思永参加龙山文化发掘——山 东历城龙山正城子崖发掘河北易县燕下都1933~1935 年在渭水流域开展工作,徐旭 生,宝鸡斗鸡台,苏秉琦参加,开展对周文化研究及先周文化探索。
西湖博物馆, 1933~1936 年发现良渚文化遗址北大发现高昌、汉代烽燧遗址;汉简一万余支1945 年, 夏鼐在甘肃宁定县阳洼湾遗址发掘过程中, 第一次发现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证 据初具规模,摸索出一套适合于中国的方法,奠定基础 四、中国考古学的兴盛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田野考古学成为主流,田野考古工作水 平不断提高,方法越来越多考古学体系逐渐形成,在世界考古学领域产生较大影响 五、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特点及阶段性 1. 由外国传入,非在金石学基础上发展与国外合作,或聘请国外专家,直接在中国开展 工作,多以外国学者或学术单位为主导考古学传入宣告金石学的时代性终结 2. 中国考古学在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下发展起来的,疑古辨伪,释古 3. 超前式发展50~70 年代大量使用技术工人 4. 阶段性大发展时期尚未结束,留有许多空白但未正式处在大发现阶段,而是处在转 型期,重心由田野考古学发展为多重心,理论、方法研究也成为重心;社会及历史意义 的研究 考古学分期与年代学考古学分期与年代学 第一节、考古第一节、考古学的分期学的分期 一、史前学的分期方案: 1. 汤姆森的三期说:石器→铜器→铁器时代。
划分标准:工具和武器的制作材料 1865 年, (英)罗伯特分石器时代为新、旧两期,以制作技术为标准划分 1877 年, (意) 基耶里克提出“金石并用时代”为石器→铜器时代的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