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角金盘用途及繁殖技术.docx
4页八角金盘用途及繁殖技术 邱士明+陈金祥+张雪雄+邱伟忠+胡振域摘要阐述了八角金盘的特征特性、用途,并从播种、扦插、分枝3个方面总结了其繁殖栽培技术,以供广大绿化工作者参考应用关键词八角金盘;性状;用途;繁殖技术S68B 1007-5739(2014)11-0173-011特征特性八角金盘为五茄科、八角金盘属,别名八金盘、八手、手树[1]形态特征:八角金盘为常绿丛生灌木叶掌状7~9裂,长20~40 cm,基部心形或楔形,裂片卵状长椭圆形,缘有齿,表面有光泽,叶柄长10~20 cm多个伞形花序集成顶生圆锥花序,花白色,果近球形[2]浆果黑色,肉质,夏秋间开花,花期10—11月,果实成熟期为翌年5月栽培品种有矮八角金盘、花叶八角金盘等生态习性:八角金盘在喜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生长,极耐阴,较耐湿,对干旱的抵抗能力差,忌干旱酷热、强光及严寒在阴湿、疏松、肥沃的土壤上一般生长良好对有害气体具有较强的抗性,如二氧化硫等八角金盘原产于日本,我国的台湾省、南方园林中常见该种植物,北方地区一般在温室中用盆栽的方式进行栽植[3]2用途八角金盘叶大青翠,形似金盘,绿叶扶疏婀娜可爱,是优良耐阴的观叶树种,宜配植于庭园门前、窗边栏下或点缀于溪流桥头,也可成片地群植于草坪边缘、林地之下,苏州地区的高架路下也广泛地种植八角金盘。
又因八角金盘对有害气体具有较强的抗性,所以其又是江南暖地公园、庭院、街道及工厂、矿区绿地广泛种植的植物,在北方地区常盆栽于室内,以供室内绿化观赏[4]3繁殖技术八角金盘的繁殖方法主要包括播种、扦插或分枝繁殖分枝、扦插的繁殖方式主要在梅雨季节进行,有利于成活率的提高3.1播种繁殖八角金盘的播种地,在播种前必须进行精细整地,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30 t/hm2+三元复合肥750 kg/hm2及防治地下害虫的饵料适量育苗地应整平整细,并筑宽为1.5 m的地上畦育苗基地八角金盘待5月果实成熟时边采收边播种,播前需将果实种子外表皮洗净,方法采用条播法,播前在畦面横开浅沟,沟距50 cm,播后即浇水,覆盖浅土以利于出苗出苗后要做好浇水、追肥、松土、除草、防病治虫等工作3.2扦插繁殖扦插繁殖主要可采用硬枝扦插与嫩枝扦插的方式,硬枝扦插可在2—3月进行,嫩枝扦插可在梅雨季节用一是硬枝扦插硬枝扦插又称休眠期扦插插后浇上透水并搭小拱棚,覆盖塑料膜,促进插穗成活二是嫩枝扦插嫩枝扦插又称生长期扦插一般在常绿树种中常用扦插后,以浇水等管理保持床土湿润,促进插穗生根长叶,培育成幼苗扦插基质要求土壤的质地疏松、保水、保肥、保温、排水通气,同时还要求取材方便、无病虫源发生、价格便宜等。
一般常见的材料包括河沙、黄土、蛭石、珍珠岩等,还可选择园田土、泥灰、苔鲜等材料作为扦插基质插床一般有2种,一是普通露地插床此类插床应选择砂质土壤,排水条件良好,掘土做宽1 m的畦,精细整地,将土壤中的草根及石块清理干净,然后在做好的畦面上铺厚约为5 cm的扦插基质,做成微弓形,形状为两侧稍低、中间略高畦以东西向为最佳,以便于在夏季进行遮阳棚的架设以及冬季进行搭棚二是基质插床在地面或搭架的苗床上覆盖蛭石、河砂或珍珠岩等基质,厚度约10 cm若采取硬枝扦插的方式,选择插穗时,一般在冬季进行树木修剪的基础上进行若采用嫩枝扦插的方式,在选取嫩枝或半木质化插穗时,以选择幼龄母株的阳面枝、侧枝基部的生枝为最佳最好在早晨进行插穗的剪取,插穗后要及时进行扦插,以确保插穗的成活率插穗在扦插前应及时地减去基部的叶片,将上部的部分叶片进行保留,一般常见的为留2片对于选择大叶或复叶进行枝插的,可将上部的2片叶各剪去1/2或2/3为了促进生根,对于硬枝插穗,可在冬季进行修剪的基础上剪好插穗并进行沙藏处理,还可选择合适的植物生长激素(如萘乙酸、吲哚乙酸、吲哚丁酸生根粉等)进行蘸根处理扦插后要做好遮阳、保湿、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病虫害防治中使用的农药要稀释后进行喷治,严禁使用高浓度的农药,以免烧伤幼体除此以外,还应及时清除杂草及适当疏松土壤3.3分枝繁殖分枝繁殖是将母株或母株周围的长根萌蘖枝分离成若干能独立生存的小株的一种繁殖方法此法操作简便,成活率高,但繁殖数量有限在对繁殖的数量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有时可采用此种繁殖方法4幼苗栽植经播种、扦插或分枝繁殖而成活的幼苗,一般在春季3月12日前后天气转暖后进行移植之前设计的绿化处,要求带土球,当天起苗,当天移栽,栽后必须抓好浇水追肥、松土、除草、防治病虫,以确保幼苗迅速成长为观叶时的绿化处5参考文献[1] 八角金盘[EB/OL].[2014-04-24].http://[2] 年奎.八角金盘栽培管理技术[J].青海农林科技,2010(1):55-56.[3] 李士洪.八角金盘生物学特性及繁殖养护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3(5):167.[4] 依巴代提·阿外都,嵇云,许辉,等.八角金盘的组织培养研究[J].新疆农业科技,2009(5):42.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