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幼儿游戏论》习题答案.docx

18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455195276
  • 上传时间:2023-03-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0.31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幼儿游戏论》习题答案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学前儿童游戏》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儿童权利公约》 2.福禄培尔 3.恩物,作业 4.乌申斯基 5.湖北幼稚园 6.陈鹤琴 7.三段论式 8.格鲁斯 9.惟乐原则 10.贝特森 11.游戏 12.社会性因素 13.皮亚杰,同化,顺应 14.同化 ;情感需要 15.维果斯基,低级心理技能,高级心理机能 16.艾里康宁 17.内驱力理论;生理机制 18.觉醒 19.探究;游戏 20.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21.纽曼 22.控制、真实性、动机 23.克拉思诺,佩培拉 24.表情;动作;言语;材料 25.微笑 26.娃娃游戏 27.练习性游戏 28.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想象的或虚幻性角色 29.探索;象征 30.游戏物质环境;游戏心理环境 31.动机;体验 32.象征性游戏 33.感觉运动游戏 34.帕登 35.创造性游戏;有规则游戏 36.感觉运动性水平;象征性水平;规则性水平 37.以物代物;以人代人 38.扮演意识;角色认知 39.游戏的内容;游戏情节 40.游戏情节;游戏的形式 41.儿童需要;游戏动机;游戏行为 42.游戏场地;游戏时间 43.同伴关系;社会文化背景 44.年龄差异;个性差异 45.形象玩具(主题玩具) 46.角色游戏 47结构游戏(称建构游戏) 48独立自主性 49游戏的教育化;教育的游戏化 50教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 51、智力游戏 51、自我效能感 53合作游戏策略 54、命题构造;自由构造 55、教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C 2.C 3.C 4.B 5.B 6.D 7.A 8.A 9.D 10.A 11.C 12.C 13.C 14.B 15.B 16.C 17.A 18.B 19.C 20.C 21.C 22.B 23.B 24.B 25.A 26.C 27.D 28.C 29.D 30.A 31.A 32.B 33.C 34.D 35.B 36.A 37.B 38.D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 3.ABCD 4.ABCD 5.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D 10、AD 11、ABD 12、ABCD 13、ABCD 14、BCD 15、AB 16、AD 17、CD 18、BCD 19、ABCD 20、ABCD 21、ABCD 22、ABCD 23、AB 24、ABCD 25、AC 26、ABCD 27、BCD 28、ABCD 29、BC 30、AB 31、BC 32、ABC 33、AD 34、AC 35、AB 36、ABD 37、BCD 38、ABCD 39、CD 40、ABCD 四、名词解释 1、游戏 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2.娃娃游戏 在游戏的研究领域,有人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娃娃游戏”的研究式样一般的模式是给幼儿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等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如家庭环境然后让被试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研究人员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表现的观察,对儿童所讲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与儿童的谈话中,可以记录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击性、深层的情绪障碍问题等 3所谓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4.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5、内部动机 动机作为推动人去活动的心理力量,指向于解释个体活动的原因我们可以把活动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6、游戏性体验 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游戏性体验对于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至关重要事实上,游戏性体验是所有游戏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分。

      7、象征性游戏 这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它带有“好像”和“假装”的特点儿童在这种游戏中,把一种东西当做另一种东西来使用学前儿童在象征性游戏中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思维的支持,进行想象,并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象征性游戏也使儿童能够在虚拟的情境中满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和要求 8、接受游戏 又称“鉴赏游戏”,是儿童作为受众以理解为主的游戏如听童话故事、看图画、欣赏卡通片等 9、本体性游戏 是指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或者说游戏本身即是目的,所以也称之为目的性游戏 10、工具性游戏 是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也称手段性游戏、教学游戏,其直接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11、感觉运动游戏 也称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在感知运动发展阶段出现的,主要是两岁前的婴幼儿进行的游戏其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主要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所组成 12、创造性游戏 创造性游戏是探索游戏的更复杂的表现形式,其目的倾向于从获取信息较为更大程度的娱乐满足。

      这类游戏较多地体现儿童主动的、创造的主体特征,突出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创造的活动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13、以人代人 以人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即角色扮演它是儿童象征性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14、以物代物 以物代物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15、角色行为 角色行为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它既是角色扮演的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最早发生的不成熟的角色行为表现为角色的动作这种角色的动作最早在婴儿阶段发生,但往往是一种自我模仿 16、游戏的教育化 是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17、主体性原则 从幼儿的立场上考虑,幼儿园游戏实施时应遵循主体性原则组织实施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身心和心理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其难度应适中,还应考虑到确保游戏的安全性,保证游戏的趣味性和充分尊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保证幼儿游戏的活动性和注意游戏的发展性。

      18、教学游戏 以教学方式来组织儿童的游戏,是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这种游戏实施的组织,实质上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 19、机能性角色 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20、活动区的相容性 所谓相容性是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21、自制玩具 自制玩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原料制作自己喜爱的玩具;二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有目的地制作玩教具,以补充现成玩教具的不足或缺陷 22、恩物 “恩物”,按福禄培尔的意见是神赐给儿童的东西恩物”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恩物”主要有6种他的后继者又陆续编制,发展为10种,另有10种作业有时两者统称为“恩物”,合计20种 五、简单题 1、特征: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游戏是在假象的情景中反应周围生活 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2.外部条件: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可能 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 活动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 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惩罚 3.历史前景: 答:儿童游戏研究始于19世纪下半叶,这是与当时科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思维的方法曾经被认为是静止的、固定的、僵硬的一切东西,都被证明是在永恒地流动和在循环中运动、变化着的最早的游戏理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并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下出现 4、发展趋势 纵观一百多年来儿童游戏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演进,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个发展趋势: 从理论的发展来看,理论本身由纯思辨的性质向实证的性质转变早期的一些游戏理论都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实验依据20世纪开始,逐渐重视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形成理论体系这种变化在埃里克森等精神分析学家的工作中已见端倪,到皮亚杰那里逐渐明显,在伯莱因、贝特森等人的研究中更为明朗 从游戏价值观的变化来看,对游戏的发展价值的认识由思辨的、不全面的 有所侧重的,发展到确切的、全面的认识如果说20世纪XX年代左右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XX年代受皮亚杰等认知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认知发展价值,那么,80 年代,人们则开始注意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价值 研究的范围逐渐拓宽,人们不仅注意纯理论的问题,而且逐渐注意应用问题。

      开始重视研究像影响儿童游戏的条件因素这样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题但是,如何把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仍然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从研究的技术来看,由不注重条件控制的自然主义的研究发展到注重条件控制的实验室研究现在又出现了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有条件控制的自然观察的方法 5、福禄培尔关于儿童游戏的理论 德国福禄培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他详细论述了儿童游戏的整个体系,并且阐明了游戏在教育上的巨大意义他认为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生活的一个要素,是幼儿内在本质的外部表现游戏作为幼儿独特的自发活动,是发展幼儿自主性的最好的活动形式,不仅对于幼儿的生活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构成了幼儿教育的基础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其快乐生活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他在《人的教育》一书中指出:“儿童早期的游戏,不是无关重要的它是非常严肃的,而且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就是在游戏中,在他最柔嫩的性情中,在他最内在的倾向中发展和表现的为了发展儿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福禄培尔认为必须应用各种游戏、作业和练习。

      6、皮亚杰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派的代表人是皮亚杰是在研究象征性功能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时,注意到儿童的游戏他试图通过研究儿童的游戏和模仿,找到沟通感知运动与运算思维活动之间的桥梁因此,他的游戏理论,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就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他的主要论点是,认为游戏是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里的活动,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或表现形式,儿童游戏的动力基础在于智慧的发展形式,即用认知发展理论的术语来说,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另外,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儿童智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类型不同儿童之所以游戏,特别是象征性游戏,是因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现实世界,为达到必要的智力上的平衡和情感上的满足,而不是本能 7、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 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