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产城融合的科学内涵及发展策略.docx

1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5384666
  • 上传时间:2022-06-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14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产城融合的科学内涵及发展策略    吴先华 曹宏伟 陆晓征Summary:从产城融合基本概念、难点挑战和认识误区出发,进一步深化了产城融合发展的认识基点和本质特征,系统化阐释了产城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体系,提出产城融合要注重城市规模、空间尺度、适宜产业、动态演进、以人为本等问题,防止概念误解和错用以目标为导向,提出了产城融合发展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和因时而异的基本原则,并从科学规划、产业升级、设施完善、环境提升、特色塑造等方面提出产城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路径Key:产城融合;内涵;发展策略:TU984 :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8.04.0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迅速改变着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格局,在空间和时间上高度压缩的城镇化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空间的拓展;另一方面,由于建设方式粗放、功能结构单一等原因,一些产业园区缺乏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配套成为产业孤岛,一些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新城新区由于缺乏产业支撑成为了“空城”和“卧城”,产城分离现象日益严重,造成与城市发展脱节、职住失衡、钟摆式交通等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国内一些学者提出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1],杜宝东[2]从时间、空间、类型、人本四个维度对产城融合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阐释,李文彬[3]等从人本导向、功能融合、结构匹配的角度阐释了产城融合的内涵与要求,殷悦[4]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对产城融合内涵进行了解构但是,目前關于产城融合的科学内涵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对产城融合的认识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化梳理和阐释产城融合的科学内涵,并提出以目标为导向的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和对策1 产城融合基本概念与认识误区1.1 基本内涵目前学术界对产城融合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表述,对产城融合的理解也趋于多元从宏观层面来看,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与产业之间就成为最为紧密的关系,产业推进了城市的发展壮大,反过来城市进一步促进产业因此,产城融合是指产业发展与城市的人口、资源、科技等要素禀赋相适应相协调,城镇的发展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基础的支撑和服务,防止城市与产业发展的相互脱节,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人融合”[5]从中观层面来看,则是城市不同的功能区之间实现有效衔接,避免简单的空间功能分区,特别是产业园区等生产要素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协调和互促互进。

      从微观层面来看,作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的一种新的发展思路,产城融合更加强调功能的协调复合,避免过度功能分区针对各类单一功能的新城、新区产生的大量交通、社会等问题,强调职住平衡发展,如林华认为产城融合首先是居住与就业融合[6],在此基础上,围绕居住功能,引伸出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的匹配,以及生态功能的适应1.2 难点与挑战产城融合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职住分离,然而现实是规划愿景往往与具体实践背道而驰如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规划,在用地布局上力求实现产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的平衡但是,2004 年开发区的OD调查结果表明,开发区的职工中居住在亦庄的职工比例仅为16%,根据 2010 年亦庄开发区管委会所做的问卷调查,社区 90%的居住人口都不在亦庄工作[7],而开发区产业人群实际上则大量居住在生活成本更低的城中村中究其原因就在于规划这只调控之手与市场选择之间的矛盾,规划可以调控产业和城镇的空间布局,但对劳动力市场和住房市场的空间布局调控能力微弱产城融合不单单是在产业园区规划布局一定数量的住宅用地或建设一定规模的居住设施,而且核心是要让就业人员在该区域稳定居住,真正实现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

      总体来看,产城融合发展面临以下挑战和困难1.2.1沉淀成本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一旦固定,改变就非常困难对产城融合而言同样如此,对于已建成运行并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园区或新城来说,已形成沉淀成本,通过改变空间结构,补齐相关功能,实现产城融合非常困难一是现有空间已无植入功能的余地,在规划初期并未预留相应设施用地,即便剩有空间可用,也面临改变土地性质,修改相应规划等难题二是面临土地、规划等多种约束和限制在当前严控房地产市场、加强生态约束、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的形势下,单纯因为产城融合而提供居住用地的可能不大,在居住为主的新城导入相关产业不仅面临土地约束,也面临居民是否接受的考验1.2.2规划落地存在不确定性在发展经济的压力之下,各地招商引资不可能完全执行当初的规划,而地方想引进的产业类型未必会符合企业的选择,这导致一些想发展的产业发展不起来,一些不想发展的产业在压力之下不断增加,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度越来越差1.2.3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城乡劳动力市场会在较大空间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且显著会超过任何一个产城融合单元劳动力需求的多样化与区域劳动力供给的有限性,决定了不可能每个企业都能在适宜的空间范围内找到全部的合适劳动力,也不可能每个劳动力都能在居住地周边找到合适的工作[8]。

      1.2.4家庭住房区位选择并不一定与就业地相重合家庭成员的构成既有就业者,也有非就业者,如老人和孩子,家庭在居住选址时以家庭综合效用最大化为原则[9],既要考虑房价承受能力,又要统筹考虑就业、教育、医疗等多项需求,而职住平衡仅是其中一项因素而已,这就导致一个家庭若实现所有劳动力职住平衡的可能大大减少总体来看,通过规划调控和优化布局来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比较困难,必须探索按市场化规律的办法来促进产城融合1.3 认识误区1.3.1认为产城融合就是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忽视与人的融合产城融合的关键要素在于人,不论是产还是城,都是因人而诞生,因人而繁荣,因人而衰落,其要义绝不仅限于产业与城市[10],人是“产”和“城”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城市居民是否与当地就业需求相匹配是产城融合的基础[11]但目前多数产城融合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恰恰忽视了对人的分析与研究,特别是忽视了对人的就业居住等需求选择的分析因此产城融合要围绕人的需求展开,瞄准就业人群和本地居民,促进产业类型或就业岗位与人口就业技能相匹配,产业园区发展与原居民的融合1.3.2 认为产城融合只针对新城、新区,忽视老城旧城的改造目前产城融合发展研究,多数只关注新城、新区、产业园区等新型城市空间的研究,忽视了老城和旧城产城融合发展问题。

      事实上,新城区、各类产业园区等并非产城融合的全部,主城或旧城也存在较为严重的产城分离现象,如旧城已固化了一部分居住人群(如城市的老市民、回迁户等)随着产业的退二进三,就业环境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部分人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产业要求,导致产业与人的不匹配,因此要防止改造过程中的过度房地产化,形成新的产城分离;城乡结合部要重点提升环境质量,促进产业升级一些县城存在较严重的职住分离现象,即由于乡镇人居环境质量不高,大部分在乡镇工作的人口往往在县城居住,形成较大的镇—县交通流,形成了新的职住分离,这也是产城融合理应关注的空间1.3.3认为产城融合就是功能的完善与复合,忽视了产城融合的规模尺度目前产城融合仅注重对新城、园区等功能上的弥补与完善,忽视其规模尺度的影响不管是产业还是城镇,均受规模集聚效应的影响如果规模太小,则达不到规模集聚效应,如果规模太大,则可能带来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规模不经济问题产城融合必定存在一个适度规模一般而言,当城市规模低于10万人时,规模收益较低,从管理学的成本和收益来看,一些学者认为起步的人口规模可以是3万、5万、9万、10万或15万[12],至少可以肯定3万人以下是低效或無效的。

      产城融合应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有限度的融合,不是背离规模效应的随意杂糅;是大分区、小聚集,以及适度混合空间和功能,否则将会导致规模不经济或城市总体效率的下降如长三角某城市的中心城区共设置了 20 多个不同类型的开发区及园区,形成了多个封闭的“小而全”的功能体系,导致中心城区功能出现“散”、“乱”、“差”等一系列问题[2]通常而言,对于大城市,基本以一定规模的产业园区、新城等为基本单元,开展产城融合,而对于大量一般的小城镇,则应倡导适度的功能分区1.3.4 认为产城融合适合所有的产业园区,忽视产业类型的影响产城融合的理念并非适用所有的产业园区,对于一些以重工业、化工产业等为主的产业园区,产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等,并不适宜居住生活,而一些装备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就业密度低,企业占地规模大,直接盲目导入生活功能,必定导致产城融合的失败这类园区应按照相关生态环境的要求,适当远离生活区2 产城融合的认识基点与本质特征2.1 认识基点2.1.1 产城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城市和产业发展有其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产”“城”都处于不断的演进过程之中园区或新城有其内在规律和成长周期,建设一座新城一般要花18~20年的时间[13]。

      从功能演化来看,园区或新城一般经历了“纯工业、工业和配套功能、综合新城”的发展历程;从空间上看,一般经历了“生产空间主导、生产空间和配套服务空间、消费空间主导”的发展历程[3]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产业园区、新城新区建设,近年来转向“综合性城市中心”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口集聚能力显著增强,呈现产城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因此,产城融合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妄下“空城”“鬼城”的结论[14]例如,2011年被称为中国最大鬼城的“郑东新区”成功复活2.1.2 产城融合的内涵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在宏观层面上,产城融合强调产业布局与城市规划的统一,使城市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与产业就业支撑相适应,防止产业、人口、空间的逻辑混乱和错配据统计,到2020年全国城市规划的总人口将达到16.5亿,远超现有的全国总人口,这便是产城分离、互不衔接的最好例证[15]在区域层面上(城市群),要根据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关系,明确界定各城市间的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城市层面,则是产业特别是新区产业的选择与布局要符合整个城市的发展定位和性质,要注重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产业园区之间的功能互补,并形成相对独立的综合功能单元,最终实现互促共融。

      在产业园区层面,则要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复合,实现职住平衡,防止单一功能带来的负面影响2.1.3 产城融合的目标是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平衡产城融合不单是实现职住平衡,而是要实现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的平衡与融合,即在单一产业或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导入城市生活服务业及生产服务业,打造成熟的公共服务体系;或植入本地化的产业,提供更多的本地化就业岗位;打造更加宜人的居住环境,集聚人口和人气,使人能进得来、住得好、留得下,引导产业、居住、商业、娱乐、生态等功能的适度混合,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和谐宜人、生态空间山青水秀、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推动产业园区要从生产中心向地域生产综合体、产业社区转型,使在各类产业园区或新城区生活的人群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品质服务和宜居环境,并最终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的综合新城2.2 本质特征2.2.1 产城融合是生产方式的一次革新产城融合既包含了产业业态的融合,又包含了城市形态的融合,二者不再只是一个互为依托、互为促进的简单关系,而是可以互为渗透复合发展,创造出新的更大生产力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复合体[16]产城融合将进一步激发地区生产活力,为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提升内在动力。

      因此,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将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2.2 产城融合实质上是一种空间的生产单一产业功能的产业园区建设实际上是资本投资于工业生产,而产城融合则是资本进入第二重循环之后投资于建成环境建设和第三重循环投资于社会性花费(教育、卫生、福利等方面)的建设这会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城市空间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