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议秦汉之际甲胄形制过渡.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ths****59
  • 文档编号:44880764
  • 上传时间:2018-06-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议秦汉之际甲胄形制过渡浅议秦汉之际甲胄形制过渡摘要:摘要:秦代至西汉武帝时期是中国中央集权制国家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 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都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这一时期的数次 大规模战争对于维护中原地区中央王朝政权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以甲胄为代 表的军戎服饰则对于研究这一时期中央政权的军事力量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所以就本文 将对从秦到西汉早期这一阶段甲胄形制的过渡进行大概的叙述归纳,并且试分析其变化的 影响因素 关键词:甲胄关键词:甲胄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 甲胄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及内部斗争冲突中,在借鉴了自然界某些动物依 靠硬壳保护自己的实例后发明出来的卫体武装,最早的甲胄大多是以动物的皮革或木材制 成,具有一定的防护力,但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改进,甲胄也随之采用了更坚硬的金属材 料制作早期的金属铠甲主要是青铜铠甲,最早的实例是安阳殷墟中出土的青铜甲残片, 以及大量的青铜胄可见至迟到了商代,我国先民已开始制造金属甲胄,但主要还是青铜 胄而缺少对胴体的保护,保护躯干的仍是皮革制的铠甲金属甲胄的大规模则是从战国末 期开始的,因为随着冶铁技术的逐渐掌握和逐渐超过青铜的产铁量,钢铁成为了理想的制 甲材料。

      现在掌握的秦代甲胄的资料主要来源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兵马俑,这些真人 大小的兵马俑对秦代的军队面貌进行了真实的再现,除了兵马俑外,秦陵的陪葬坑还出土 了大量的石铠甲,这些铠甲的甲片均为石制甲片之间由铜丝编缀联接跟据其材质推测这 些石铠甲应该是陪葬的明器,但仍对研究秦代的甲胄形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代的甲胄资料主要来自与墓葬中,因为汉代的经常将甲胄作为陪葬品放入墓室所 以汉代墓葬中经常会出土甲胄,这对于研究汉代甲胄形制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但由于 年代久远,出土的甲胄经常锈蚀严重,且残破不全,所以在研究汉代甲胄形制的过程中, 学者们还大量参考出土的陪葬兵佣、壁画等其他资料,从而作为对甲胄实物资料的弥补 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甲胄较有代表性的有山东省淄博市西汉齐王墓铁甲胄、陕西省西安市北 郊汉墓出土铁甲胄、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铁甲、河北满城汉墓铁甲、江苏省徐州西 汉楚王陵铁甲胄、陕西省西安市长安武库西汉残甲、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二十家子出 土汉代铁甲、吉林省榆树县老河深出土汉代铁甲胄等汉代甲胄继承了前代甲胄的制作工 艺,主要还是以札甲为主,而札甲的起源则可追溯到东周时期,人们将皮甲片称为“札” , 因为甲片大多呈长条形,类似于简札;将横向编缀的一排甲片称为“旅” ,此字本有行列之 意;甲的旅数则专用“属”表示,大概取其一排排相次连缀的意思。

      札、旅相续,是东周 皮甲的基本形式,研究者普遍称之为札甲①但中高级将领的甲胄已经出现鱼鳞甲的形制 这一变化最早可已从秦兵马俑坑中将军佣甲胄下部的垂缘看出到了汉代初期,鱼鳞甲则 逐渐开始发展,如江苏省徐州西汉楚王陵铁甲胄,从楚王陵铁甲胄和甲片的外观形制,制 作,结构等可以看出,这批铁甲胄兼具先秦和汉代甲胄的一些共同特征,其铁胄与秦始皇 陵园 K9801 陪葬坑出土石胄形制十分类似,楚王陵铁胄的上部与秦始皇陵石胄几乎完全相 同所不同的是,其胄体下部多出三排护领的可缩合垂缘,防护功能比之更为先进,而两 胄的时代前后相延,则充分证明了汉初铁胄对秦的继承发展关系楚王陵的铁札甲和大型 甲片的鱼鳞甲,在形制上或完全或基本保留着战国与秦甲的特征,而其两领极为完备的小 鱼鳞形铁甲,则是汉代铠甲的标准形制① 札甲和鱼鳞甲逐渐构成了西汉早期军队中的主要甲胄形制而随着国力的发展和冶铁 技术的进步,札甲和鱼鳞甲的制造技术都有了明显的改观满城汉墓中出土的铁甲年代晚 于徐州楚王陵铁甲的年代,这领鱼鳞甲的制作工艺较于楚王陵中的甲胄则有了明显的进步,在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中,这领铁铠甲是目前保留最完整得一领西汉铠甲,首次经过复原 后,对于他的形制结构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为研究汉代防御武装的发展提供了重 要标本。

      有着相当重要的科研价值在甲片连缀组编的方法上,这领铁铠甲显然是承袭和 吸收了秦代和同时期铠甲结构上的优点并有所发展在秦俑坑出土的披甲武士佣中,从铠 甲编缀的外貌观察,凡披膊和垂缘部位的甲片缀合,都具有能够收缩的特点,杨家湾汉墓 的彩绘武士佣甲衣也有这个特点,这完全是为了适应穿着作战时能活动自如的需要这领 铁铠甲的短袖和垂缘,也是组编成异常灵活的部位,而且在绳索的连缀方法上和前两者有 着极其相似之处这领铁铠甲在胸腹之间分块连接的方法上,十分周到地考虑了俯身的方 便, “鱼鳞甲”的主体编缀方法也相当合理而坚实,双层衬里和包边使铠甲达到了实用和美 观的要求不难想象,这是一件颇具匠心的制品,它代表了当时铠甲发展的新水平①这一 时期的鱼鳞甲甲片更加小型化,反映出其制作工艺逐渐成熟,鱼鳞甲的防御力也更加优越 而札甲的甲片也向小型化发展,但变化明显没有鱼鳞甲明显杨泓先生认为西汉时期的 “铠甲制造的工艺水平也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从甲片的制造、编缀方法和铠甲的形制 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制度,也可以说中国古代的铁铠的基本特点在这一时期已经大致 具备了,以后只是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而在甲片的基本形状和编组的方法等方面, 变化并不大,主要的变化都是发生在整个甲胄的形制方面,以及甲片质量的改进。

      ”① 西汉以鱼鳞甲和札甲构成了主要的铠甲形制,在中国古代铠甲的发展过程中是极为重 要的一个环节,成为了中国式铠甲的代表而这一时期铠甲的发展应该也受到了周边地区 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如南越王墓出土的铁铠甲“是数十年来我国岭南地区考古发现的第 一领较完整的汉代铁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此甲结构较为简单,没有短袖和垂缘,属 于轻型铁甲,具有一定典型性,对于我们了解西汉时期南方鱼鳞甲的原始型式以及与中原 地区铠甲的区别,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部分甲片上以丝带编饰出菱纹图案也很有特色, 与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的彩绘武佣铠甲上的菱纹图案相近,可见具有一定共性也反映出 制作之精甲片的连缀方式较为多样化,上段、下段和肩片的组合代表三种不同方式,上 下排甲片直向排列而不是刘胜甲那样纵列对应之片错开,这与秦俑铠甲片的布列方式有着 一定的传承关系右胸与右肋系带开合的形式,也保存和沿袭秦甲的遗风,是否与秦始皇 发兵岭南将铠甲制作工艺带过去有关值得注意 ”①可见岭南地区由于交通的闭塞和南越国 人为的封锁导致了这一地区铠甲形制的发展与中原地区有一定的差距而在西北地区,由 于资料的缺失,很难看到西北地区其它少数民族政权的铠甲形制,不过从《史记》中记载 匈奴“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可以看出至少在西汉早期,汉军最大的对手匈奴人的骑兵 是装备铠甲的,但铠甲的形制和制作材料则无法得知。

      虽然对于西北地区的铠甲形制材料 无法明晰,但中亚地区的资料则显示,中亚西亚地区在铠甲制作技术方面长期保持着领先 的地位鱼鳞甲的制作工艺在西亚早期的亚述帝国时期的浮雕中就已经有所体现,而且中 亚地区的波斯人和高加索地区的萨尔玛提亚人都曾存在有人马皆披甲类似于魏晋时期中原 地区具装甲骑的重骑兵,所以有理由推测汉代鱼鳞甲的技术应该是受到过西方中西亚地区 的影响而且鱼鳞甲的形制最早出现在秦兵马俑将军佣铠甲下部鱼鳞形垂缘,而秦国又处 于西方与西域地区存在一定的交流,秦汉时期欧亚草原上匈奴政权的强大,对于中西方交 流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游牧的草原民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在距离很远的农耕文明 之间建立联系,而游牧民族经常性的掠夺战争对于军事技术的传播也就更加迅速了,最接 近西方游牧民族的秦国也就成了最早的受益者 秦汉之际完成了中国传统铠甲制作工艺的探索,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甲胄制作 技术,后世虽有所发展和损益,但其基础却奠定于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由于长期不间断的 战争,刺激着中原地区甲胄工艺的进步,并且不断吸收汲取外来的先进技术并融入自身的 特点可以说是秦汉时期华夏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获得阶段性进步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缩影①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甲胄复原》 大象出版社 P5 2008 年 9 月第一版①《考古学报》2008 年第 1 期 P218①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附录 2《铁铠甲的复原》文物出版社 1980 年①《考古学报》1976 年第 1 期 杨泓 《中国古代的甲胄》 P39。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