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爱情诗词与婚恋态度.doc
3页古代爱情诗词与婚恋态度论文 古代恋爱与婚姻自古以来,恋爱和婚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恋爱≠婚姻,恋爱是两个人的事,但在中国古代,婚姻是“合两姓之好” ,从而完成“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重要功能,当事男女双方往往处于被动方的境地男女的婚姻,完全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操纵下完成的,而古代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权力就更加微乎其微,她们也就常常成为各种各样的婚姻悲剧中的主要受害者…………古代恋爱古时候,也是有自由恋爱的,我们可以在《诗经》中找到有力的证据: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中男、女主人公在城郊相约见面,娴静的女孩送“彤管”表示心意可见,那个时代两性关系是存在着比较健康、自然的风气,所以孔子对《诗经》有过一个明白、确切的评价,就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即使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如此但是这个时期社会对男女恋爱的压迫和限制,也开始显露如《卫风》中的《氓》诗有云:“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因为无媒,所以不得不把两相约定的婚姻延期,这也反映出当时礼教初形成时的状况。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进入宗法制社会以后,自由恋爱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禁锢,即使是夫妻双方,也常常在结婚当天才认识对方受门第、宗法等观念的影响,此时的自由恋爱已经触到了封建统治的根基,所以也就注定了我国古代爱情的诸多悲剧但不可否认,即使是在封建宗法制度的打压下,无数青年男女也不断地追寻着爱情的自由,就像韦庄在《思帝赋》中描绘的那样: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诗中女子大胆表白自己心声,渴望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历史上,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就是一个自由追寻爱情的典范司马相如以一曲“凤求凰” 成功打动了卓文君,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两人大胆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罗网和封建家长制的藩篱,成为后代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一面旗帜这之后还有一个事件值得一记:司马相如一度迷上了茂人的女儿,想聘其为妾卓文君并不做出逆来顺受的举止,而是作《白头吟》进行规劝:皑如山上雪,蛟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止,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徒徒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随后再补写两行:“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卓文君果敢而又有斗争性格,敢于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也敢于捍卫自己的爱情,引起后人无限的称赞也凭借自己的不屈服,终使相如回心转意,成为历史的一段佳话但整体来说,这样的佳话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历史中更多的是类似于“梁山伯与祝英台” 、 “怒扔百宝箱的杜十娘”这样的爱情悲剧古代婚姻与女性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中,以男子为中心的宗法制度断加强对整个社会而言,婚姻关系只是旧家庭的继续,而不是新家庭的创始;是男方家族多了一个成员,公婆取了一个媳妇,而不是男女双方都得了一个伴侣;是两姓的事,而不是两人的事而女子也往往只是成为延续男家宗嗣的生育机器,这也注定了古代婚姻的畸形与女子地位低下的局面古代的夫妻双方很大程度地处于被动地位,公婆的权力大得很,它代表了宗族的势力有时“出妻” ,不是决定于丈夫,而是决定于公婆就像《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的婚姻悲剧那样:“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刘兰芝和焦仲卿对于自己的婚姻无掌控权,焦仲卿的抗争被焦母“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击成粉碎。
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被逼嫁于他人,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出第三个可能同时,在中国古代,作为封建秩序制定者的男性,不断受到已有统治思想的浸淫,并且不断使之丰富牢固婚姻以女子和女子背后的家族是否有价值为前提在封建社会下,古代女性低下的地位及丧失人权的社会背景注定了女性并无真正爱情观可言女子处于受压迫的阶级,即便是离婚,也只能是男子单反方面提出,妇女常常无端被抛弃,也没有权利提出离婚甚至于在古代,对于男性休妻,还设有七条规则,称为“七出” 虽然对于不能休妻还有“三不去”一说,表面上看起来算是对女性权利的维护,但是在以维护家长权、父权、夫权为核心内容的家礼盛行的古代,人们对这“三不去”能实行到什么程度,那也很大程度上,仅取决于男方的喜恶 《诗经》中的爱情,几乎囊括了我们现代人所具有的所有的爱情情感模式,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爱情的态度,就已相当成熟但当这种纯粹的、炙热的爱情碰触到了封建宗法体制,一切的自由便遭受到了最大程度的束缚所以我们在《诗经》后,特别是宋朝之后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很难见到类似于《关雎》这样的“思无邪”的诗作了。
在宗族家长制下,婚姻男女也无自主权可言,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抗争也只是双双赴死而作为被视为是男人附属的女子,也成了古代婚姻最大的受害者这种畸形的观念和礼制,经过长达千年的积累,在后来外来先进思想的启蒙下,人们群起而破之,摧毁了封建思想的桎梏,这是人心所向,也是历史的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