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苏农校史介绍讲解.doc

127页
  • 卖家[上传人]:我**
  • 文档编号:114389811
  • 上传时间:2019-11-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4MB
  • / 12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史目录(讨论稿)序前言第一编 晚清创建时期(1907年~1912年)第一章 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的诞生第一节 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第二节 《吴县志》记载:光绪三十三年建校第二章 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监督何刚德第二编 艰难前进时期(1912年~1949年)第一章 省立第二农业学校(1912年~1922年)第一节 后的筹建工作第二节 校长王舜成及其办学思想第三节 培养的我国早期杰出农业科技先驱第二章 省立苏州农业学校(1927年~1949年)第一节 “六三三”学制与职业教育第二节 北伐战争后的教学状况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的复校工作第四节 培养的一批著名农业科技专家第三编 曲折发展时期(1949年~1979年)第一章 解放后十七年的探索第一节 新中国对学校接管改造与调整整顿第二节 “一五”期间效仿苏联办学经验第三节 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初步探索与实践第四节 培养的一批新中国农业科技精英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挫折第四编 开拓奋进时期(1979年~2007年)第一章 江苏省苏州农业学校(1979年~2001年)第一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复校第二节 改革招生分配制度,铺设人才通向农村之路第三节 突出技能考核,加强实践教学第四节 产学研相结合,推动教学改革第五节 进行教育评估,促进教育规范第六节 探索办学模式,扩大服务面向第七节 重视职教研究,出版全国农职教育刊物第二章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2007年)第一节 乘势而上升学院,规划未来谋发展第二节 遵循高职特点,提高职教水平第三节 强化思政工作,构建和谐校园第四节 深化人事改革,加强队伍建设第五节 重视科研工作,增强服务功能第六节 改善办学条件,美化校容校貌第七节 开展国际交流,努力融入世界第八节 全校迎评创优,着力再创辉煌校志大事记前 言 一、苏州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苏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太湖平原。

      远古时期是江南古陆,曾经海水浸淹,后由长江泥沙冲积成陆据1983年太湖三山岛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溶洞,揭示了在二万年前后就已有人类活动的遗踪至于距今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迹则有更多的发现,如市郊唯亭东北二公里草鞋山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分层出土的遗迹、遗物,有助于认识太湖地区古代的面貌在第10层发现有居住遗迹——灰坑(窑穴)出土文物中有纺织品残片、木桩、木板等及大量陶片、陶杵和动物遗骨、炭化稻谷凝块等,经C14鉴定这些稻谷凝块的形成有六干年以上历史,且有粳稻、籼稻两种类型,展示出苏州在新石器时代水稻栽培的悠久历史和人们过着农业定居生活经过人类的劳动生息,度过了母系氏族社会繁荣阶段,再经过漫长的岁月,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全过程,逐步向阶级社会过渡之后也同中原地区许多地方一样,进入了奴隶社会,开始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证明太湖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二、吴文化的兴起与形成商代末年,泰伯奔吴,建立吴国,这是吴文化的起点春秋时期,吴王阎闾在这里建都,兴建规模宏伟的姑苏城垣,距今已2500周年,是长江流域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秦汉三国时期,苏州农业、手工业获得发展,丝绸织物和刺绣已较精美,商业繁盛,时有“江东一大都会”之誉。

      西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促进了苏州地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史有“一郡丰收,可供数郡食用”的“粮仓”之称隋唐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被称为财富之区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苏州成为南北交通要津,有利“南粮北调”,是米豆、竹木、丝绸等大宗商品的集散地,市场十分繁华,对外通商的有今阿拉伯、伊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以丝织品和工艺品为大宗古谚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宋元之际,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东方见闻录》一书中,记述他游历苏州时所看到的人烟稠密,产丝甚饶,商业繁盛,河道纵横,水网交叉,桥梁众多的情景,被譬喻为“东方威尼斯”明代中叶以后,苏州手工业,如丝织、棉布和染坊行业蓬勃发展,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到清代中叶,苏州已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起步较早的城市之一与经济繁荣相关联,苏州又是文化发达的城市,曾哺育过如蜚声西晋文坛的陆机,工于诗词散文的政治家范仲淹,博学多才的田园诗人范成大以及著作宏富的进步思想家顾炎武等苏州这个城市,以“人文荟萃之邦”、“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园林之城”等美誉蜚声中外三、近代实业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开始动摇鉴于西人之“船坚炮利”和后来镇压太平军时得力于洋枪洋炮。

      当时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一眼看定传统的封建教育空疏无用的弱点,提出要考求洋务所谓洋务,就是要学习外国文字,训练海陆军队,制造枪炮船舰,开发矿产,修筑铁路等等,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东的东方言馆、福建船政学堂、上海机器学堂以及浙江蚕学馆等属之浙江蚕学馆足我国最早建立的一所农业学校,创办于1898年该馆毕业生中有史量才、郑辟疆等知名人士,也是早期从事农业教育工作者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朝野震惊,一些官员和士大夫探求西方和东洋富国强兵的道路,看到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提出“启迪民智”、“振兴实业”等口号,实行劝农政策,使日本很快地就富强起来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力主维新变法,提出:废科举、兴实业、办学堂、派留学,以图自强但是,由于顽固派的阻挠,维新失败,变法中止,世称“百日维新”直至1902年,清廷迫于潮流,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随后,各省纷纷举办农业学堂苏州府农业学堂就在那时应运而生第一编 晚清创建时期(1907一1912)第一章 苏州府农业学堂的诞生第一节 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清末,科举既废,学堂待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的“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曾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

      本学制系统共分三段七级,长达29年如果蒙养院四年不算在内,也有25年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七岁入小学),高等小学四年,共三级十三年第二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一级共五年第三段为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或大学预备科三年,分科大学堂三至四年,通儒院五年,共三级十一至十二年癸卯学制”中实业教育,自成系统,共分三类:正式实业学堂,补习实业学堂和实业师范正式实业学堂分初、中、高三等中等实业学堂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四种,相当于普通中学堂程度高等实业学堂与中等实业学堂一样,也分四种,相当丁普通高等学堂的程度中等实业学堂的修业年限与中学堂一样,为五年,其中预科二年、本科三年、到二十一岁时毕业 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确定始于 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在该章程中规定:“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授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其用,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这一宗旨,很明显地反映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一种主要方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学“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西学以“知识”、“艺能”为主。

      到了1906年,学部成立后一年,正式由学部规定了更明确的教育宗旨,由政府颁示全国各级教育机关切实推行这一项教育宗旨共分为二类五条:第一类为“忠君”、“尊孔”二条;第二类为“尚公”、“尚武”、“尚实”三条前者属封建统治时代的道德标准,后者系中国民质之所最缺,亟宜针砭,以图振起至于实业学堂之教育宗旨,则为振兴农、工、商业以富国裕民,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癸卯学制”中的农业教育系统图(1903年)通儒院五 年三年至四年及大学选科分科大学(三年)农科大学为 四 年其中农学科讲习所教员农业二 年业学堂高等农三年本科学预科堂及大高等学三年预科一年中等农业学堂三年本科中学堂五 年二年预科小学堂高 等四 年实习学业普补通堂三 年业学堂初等农三 年五 年小学堂初 等蒙养院第二节 《吴县志记载》:光绪三十三年建校据《光绪朝东华录》记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署理两江总督端方奏,东西各国之富强,莫非发源于教育,苏州现虽有农务、工艺两局,然非施以完全教育,成效终不可期拟设实业学堂一所,分农、工两种此举于国家本计,民生职业,地方财赋,关系甚大,非可缓图,当即择地建堂,迅速举办 1907年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宣告成立。

      据《吴县志》等有关资料的记载:官立农业学堂光绪三十三年由苏州府知府何刚德设立校名: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校址:盘门内小仓口设立年月:光绪三十三年五月 经费支出:年支银九千二百余元经费来源:七千二百元由府署拨给,不敷二千余元以 学生学膳费足成之课程:遵照《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规定如下: 吴县志二十八卷课程设置,有普通科目和实习科目两类 农业科普通科目凡八:一、修身;二、中国文学;三、算学;四、物理;五、化学;六、博物;七、农业理财大意;八、体操此外尚可便宜加设地理、历史、外国语、法规、簿记、图画等科目 农业科的实习科目十二:一、土壤;二、肥料;三、作物;四、园艺;五、农产制造;六、养蚕;七、虫害;八、气候;九、林学大意;十、兽医学大意;十一、水产学大意;十二、实习;均可酌量地方情形,由各科目中选择,或便宜分合教之,并可于各科目外酌加其他有关农业的科目 中等农业学堂本科之授业时数,除实习时间外,每星期三十点钟;其实习时数,可按各业的繁简,随宜酌定办学人:知府何刚德自为监督毕业次数:两届第三节 苏州府农业学堂创始人何刚德何刚德,字肖雅,号平斋,福建闽侯人。

      生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光绪元年(1875年)应童子试中式,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乡试中举,光绪三年(1877年)会试成进士,时年二十三岁1878年起在吏部任职,做京官十九年在职期间,曾获京察一等记名(注:京察,指对在京官吏定期进行考绩)光绪十七年(1891年)升考功司员外,补文选司主事(注:清代吏部设文选、考功、稽熏、验封四司,选、功两司部员,可随便在熏、封两司兼职司的官员分郎中、员外、主事三级,郎中是司的首席官员,员外是副职)光绪十九年(1893 何刚德年)升验封司郎中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简放江西建昌府知府,时年四十二岁 建昌任后,又署南安府(今江西大余县)光绪二十七年(1901)秋,何刚德调任抚州(今江西临川市)知府劝农兴学,并撰刻《抚郡农产考略》全书有上、下两卷,分谷类、草类、木类三部,分述稻、麦以及棉、麻、蔬菜、果木等经济作物143种,仅水稻一类,就列品种56个每一作物均有附图,并详述形态性状、产地、品种,又按天时(种植季节)、地利(土壤条件)、人事(栽培技术)、物用(产品加工)四个方面予以说明该书始编于壬寅(1902年)六月,迄于癸卯(1903年)三月,是年夏由抚郡学堂刊印。

      郡人黄维翰作序序曰:“今日桔饼岁入数千,而郡人不多树桔夏布岁入三、四十万金,而织布之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