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试阅读答案范文.doc
3页应试阅读答案范文 ①殿试的日子到了皇帝任命欧阳修为主试官,另外假设干饱学宿儒为判官在读书人一生这个紧要关头到来之际,大家心中都是紧张冲动,患得患失过去多年来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力学,都是为了这一时刻考生必须半夜起身,天甫黎明就要来到皇宫之外,身上带着凉的饭食,因为没考完是不许出考场的在考试时,考生要各自关闭在斗室之中,有皇宫的侍卫看守朝廷有极严厉的规定,借以防止纳贿或徇私考生的试卷在交到考试官之前,先要由书记重抄一遍,以免认出试卷的笔迹在重抄的试卷上,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在档册里考生在考完放出之时,考试官那么关入宫中闱场,严禁与外界有任何接触,通常是从正月底到三月初,直到试卷阅毕呈送给皇上为止考生首先考历史或政论次考经典古籍,最后,在录取者的试卷已阅毕,再在皇帝陛下亲自监察之下考诗赋,然后再考策论宋仁宗特别重视为国求才,对这种考试极为关注他派贴身臣仆把题目送去,甚至有时为防止泄露,他还在最后一刹那改变题目 ②苏氏兄弟都以优等得中苏东坡的文章,后来欧阳修传给同辈观看,激赏数日那篇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这正是苏东坡根本的政治哲学不过,不幸有一个误会欧阳修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
为了防止招人批评,他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这篇文章,改列为二卷,结果苏东坡那次考试是名列第二在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四月八日,苏东坡考中,在四月十四日,他那时才二十岁,成为进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得到此项荣誉,于是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 ③苏东坡这个才气纵横的青年,这次引用历史事例,却失之疏忽,而且在试卷上杜撰了几句对话他发挥文意时说,在赏忠之时,宁失之宽厚,在罚罪之时,当恻然有哀怜之心,以免无辜而受戮他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几句对白读来满好,显示贤君亦肯用不肖,使之有一展长才之日,这种史实颇可证实明主贤君用人之道判官梅圣俞阅卷至此,对尧与皋陶有关此事之对白,不敢公然提出查问,因为一经提出,即表示自己对年久湮没的古籍未曾读过苏东坡因此,才得以混过考试过去之后,梅圣俞一天问苏东坡: “可是,尧和皋陶这段话见于何书?我一时想不起在何处读过 苏东坡这位年轻学者成认说:“是我所杜撰 梅圣俞这位前辈宿儒大惊:“你所杜撰!” 东坡答复说:“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 ④主考官录取一学生,即表示自己克尽其职发现了真才,二人彼此之间即形成了“老师”与“门生”终身不渝的关系。
考中的门生要去拜谒主考老师致敬,并修函感谢恩德欧阳修为当时文学权威,一字之褒,一字之贬,即足以关乎一学人之荣辱成败当年一个作家曾说,当时学者不知刑罚之可畏,不知晋升之可喜,生缺乏欢,死缺乏惧,但怕欧阳修的意见试想一想,欧阳修一天向同僚说的话,那该有何等的力量啊!他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这种话由欧阳修口中说出,全京都人人都知道了据说欧阳修一天对儿子说:“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他的话果然应验,因为苏东坡死后的十年之内,果然无人再谈论欧阳修,大家都谈论苏东坡他的著作在遭朝廷禁阅之时,有人还暗中偷读呢 (选自林语堂著《苏东坡传》第四章) 19.请分别概括全文四个局部的大意4分) 20.本文结尾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技巧?它对刻画苏轼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5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