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深似海真情流淌(鲁中武).doc
4页情深似海 真情流淌——观王崧舟老师《长相思》教学视频有感 白塔完小 鲁中武“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首词,就是“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传世之作《长相思》词中饱含着别离之情、思乡之情、心碎之情、无奈之情、隐忍之情……所有的情像是潺潺的河流汇聚成了汪洋深海而看王崧舟老师上课,就像是看他如何牵引着我们寻到那注入海洋中的河流,让我们一步步靠近,安下心静静地聆听,用心来感受其间所蕴藏的感情他上课不是浇灌般的,却更像是如雨滴般不动声息地滴落,缓缓而不间断,绵延地叩响学生心灵那方最为脆弱的天地,在他饱含神情的语言里沉醉、投入、学习王老师上课的情亦如海般将我们淹没,细细想来他所传到出来的感情是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完成的 一、在情境中铺展出情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王老师就通过这样一个导入,为这节课奠定了感情基调并且创设了一个个情境,学生的心里有着徐徐春风拂动,还有那写了拆、拆了又写的家书,这些无形中都让学生的感情开始滋生出来,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在朗读中沉浸于情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与文本对话,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本王老师先是重点抓住了“一个多音字和一个生字”,让学生读正确,正所谓“字正腔圆”;接着引导学生读词的停顿,读出节奏,正所谓“有板有眼”;然后一句过渡句:“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要求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感觉来在接下来的感悟教学部分,王老师充分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孩子的“真声音”,而不是无病呻吟学生在对话“首席”的引领下,与《长相思》进行了文本对话生本对话的过程,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到解读出“味道”与“感觉” 记得曾有一段时间因为老虑到要把文章读得抑扬顿挫,结果读完了以后竟然发出现不知道读了什么内容。
其实读的时候,我们考虑的因素并没有那么多,平静中感情的自然流露才是最重要的由此我想到,假如一味地鼓励学生在朗读时把每一句话都绑上一种感情,结果学生确实读得有声有色,只是并不是真的表达了自已流露出的感情,读本身也失去了它的作用因此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是先让学生自己去读,或许刚开始读得很不如意,但是不要紧,一遍遍读多了就自然会出现感觉的王老师在上课时不断让学生交流读词的感觉,前前后后不下十多次,这是一个唤醒感觉的过程王老师通过诵读的形式来保护诗的“完形”,让学生在直观、直感、直觉中意会的过程,沉浸在词的感情海洋中 三、在对话中深入挖掘情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师:路上,请站着……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学生通过“作者身在何处?”和“作者心在哪里?”这两个话题的对话交流,感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情景,感悟“身”“心”分离的痛苦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抓住了这首词的主要内容,由原先浮在词表面开始抽丝剥茧深入进去得出这两个结论后也就似乎看见了作者心中冉冉流动的那条情河 四、自我范读渲染情 当学生通过朗读与对话,初步感受理解文本后,王崧舟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力的声音范读课文,将直板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现出词的精神和生命,启动了学生的情感,浓郁了词的情境,使整个教室都萦绕在离愁思乡之情中王老师几次范读颇具感染力,整堂课的语言表达上的浑然一体这离不开他本身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学修养,也突显了他的一种教学机智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人文性的表现之一吧 五、以想象来激发情 在音乐和王崧舟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通过一次次的吟咏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 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
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稍作停顿)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王崧舟又将话题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 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想象以语言为依托,学生对文本的想象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终究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听和读,建立起我们与生活、与文本的联系;说和写,则生成话语王崧舟在学生感悟词人“身”“心”分离时设计了两次言语实践,通过“说”和“写”将感悟到的形象转化为语言,完成了语言与精神的第一次同构学生的想象的世界里感情被大大激发,开始脱离开教室,似乎融入到了词中的那个世界 古诗词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王老师又是在不断的引导中让学生想象“我”的身与心的疲惫,让学生通过多角色演绎想象“我”对离别的无奈,让学生想象故园的美好生活以跟现进的险山恶水的环境相比,突出思乡之情。
让学生了解了诗的无限张力,从字面一下子深入到了深层的人文性的东西 六、换位思考中转移情 师:孩子们,你们都问过了,是吧?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词,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课件呈现两句词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问得好,孩子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 王老师让学生把他作为纳兰性德,想提的问题直接就问他王崧舟老师的教学思路是感受型的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作者的心境,尽量与作者共鸣如此一来,就把书本中的内容转换到现实生活中了,本来感觉还存在距离的词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转换角色追问,在心灵对话中升华了情感一直到诗词的教学完毕,最终让学生从心中感受到诗人那颗西念故乡的心,并自然的流露在诗词的朗读中,可谓功德圆满 短短的一堂课,短短的两句词,竟被演绎得如此一波三折,如此波澜起伏,如此荡气回肠!就像一片海,激起了万浪狂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