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修改).ppt
68页从传播学的角度认识符号:• 符号作为负载、传送信息的代码,是传播过程中的 重要环节和必备要素 • 符号与传播的关系: 1、符号只是传播过程中与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等要 素相连和相并列的一个要素; 2、符号必须负载和传播信息,具有一定的意义,不含信息和 意义的自然标志(动物的足迹、自然现象)不能算符号; 3、符号必须物化在物质实体——媒介上才能被人所感知,进 入传播过程; 4、符号的编制和译解必须分别由传播者和受传者来完成 5、编码和译码必须遵循社会公认的规则(如语法、逻辑、道德 )1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2第一节 传播过程3一 定义、特征4n过 程:指事物运动的程序与状态任何 客观事物都可以表述为一个运动过程 n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 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n 用“过程观”来审视传播活动,摆脱了人们 最初将传播视为静止、封闭、孤立和微观 的缺陷,而使人们对传播的认识走向动态 、开放、联系和宏观5n特 征 :n动态性: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 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 在实质上则是传者和受者的意义活精神内容 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n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 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 行功能。
n结构性: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 相互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 上的链式连结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构特点6n结 论: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 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n人们对“传播过程”的认识经历了从单向、 孤立、封闭到双向、多元、联系的过程, 因而,相关研究也便经历了:“线形传播过程”“控制论传播过程”“系统论传播过程”三个阶段7“三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 “三论”差不多同时诞生于1940年,构成信息科学 的基础,并给传播学以重大启示 • 系统论主张:整个世界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系 统组成,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相互依存 性、自我调节性等特点 • 控制论主张:所谓“自我调节”,就是控制而控 制,须依靠“反馈”进行 • 信息论主张:所谓“反馈”,无非是信息的流动 • 由此可见,他们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与 传播学的天然联系8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信源) 2、受传者(信宿) 3、讯息(针对信息的完整性) 4、媒介(信道) 5、反馈(获得传播信息是传播者的意图)9第二节 传播模式10n模 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 式阐述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是理论的简 化形式(再现),它源于理论 但不与理 论本身等同 • 模式有文字、图表、数学等多种形式2. 传播学研究利用模式方法,意在表征传 播的基本结构与过程,以及过程中诸要素 间(效果、受众、媒介等)的关系111.亚里士多(Aristodle)德模式• 最早的传播过程模式 • 列出了五个传播要素: ——场合、讲者、演讲、听者、效果 • 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的说明 • 被认为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的传播过 程场合(场合(occasionoccasion))讲者演讲听者效果speakerspeechaudienceeffect12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13一、基本模式线线性模式拉斯韦尔五W模式 申农韦弗数学模式 控制论论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系统论统论 模式赖利夫妇模式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模式 二、大众传传播对对微观观个体影响之模式两级传级传 播模式 三、大众传传播对对宏观观社会影响之模式议议程设设置模式 四、以受众为为中心的模式使用与满满足模式五、大众传传播媒介的体系与行为为模式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怀怀特守门门人模式14传播模式的主要功能• 1.构造功能:揭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关 系,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 2.揭示功能:揭示尚未明了的问题,获取对未知 关系某一认识 • 3.启发功能:启发探知新的未知的事实与方法, 引导人们关注某一要素的核心环节 • 4.简化功能:使得传播研究者可以跳过一些要素 ,简化步骤,直接抓住问题的本质 • 5.预测功能:可以为估算各种不同的结果可能发 生的概率提供基本依据,研究者可以据此建立 假说,对事物的过程与结果进行预测15Ⅰ 线形传播过程16谁传播者说什么讯 息通过什么渠道媒 介对谁说受传者取得什效果效 果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 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 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5W”模式界 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175W模式对应的5种分析18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又称为“5W模式”• 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 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 其称谓来自模式中五个要素同样的首字母“W” • 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 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 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这五个要素各有其自身的 特点:19• Who(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 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 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 或专门的机构 • Says what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 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 息组合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20• 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是信息传 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 以是诸如信件、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 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 • To whom(向谁说):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 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 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 • 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是信息到 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 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 度21拉斯韦尔模式的意义• 1、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 学地分析了传播的过程 • 2、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 、全面的理论框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 确立成为可能22拉斯韦尔过程模式局限• 1、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 打算影响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效果。
使传 播角色固定化 • 2、忽略了反馈; • 3、忽略了传播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 • 4、将传播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 杂性;同时将研究领域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 相互之间的关联——事实上,传播在不断进行, 很难独立出一个具体和单一的传播行为23n香农 — 韦弗数学模式(1949)信息源噪音源发射器 信道接收器信宿讯 息发 出 的 信 号接 收 到 的 信 号讯 息24香农-韦弗模式的意义• 为传播过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 发 • ① 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 真空社会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形 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 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 ② 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 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也为 以后理解和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25其主要贡献在于:发现了传播的负功能----噪音对信号的 干扰所造成的不稳定和所传信息与所受信 息之间的差别,就是说就是由信源发出的 信息与由接受器还原并送达信宿的讯息在 含义上可能会不一样 • 26香农-韦弗模式的缺陷• 它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 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如果把这 个模式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行不 通的。
27★当然,拉斯韦尔提出的这一结构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的,这种结构模式是单一的,忽略了对 反馈问题的研究,在1958年,布雷多克在《“拉 斯韦尔公式”的扩展》一文中,并在拉斯韦尔5W模式的基础上,添加了情景和动机这两个环节, 把它变成了7W模式,即在什么情况下和为了什么目的?28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ä“7W”模式为了什么目的在什么情况下29n线形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期中已考】① 它是一种线性思维,没有考虑到反馈 ② 机械地把传播者和受传者分隔开来,没有看到 两者角色的互补性和互相转化性 ③ 把传播过程看成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没有考虑 到传播是一个系统,具有特定的社会背景30• 四个基本要素: • 信源、 信息、 通道、 受播者 source message channel receiver (1)信源和编码者 (2)受播者与译码者——同传播者与译码者 (3)信息——影响信息的因素有:符号、内容、处理 (4)通道——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内容、符号和处 理,均影响通道的选择而通道的选择会影响传播 的效果5.贝罗模式31(1)信源和编码者• 传播技术:语言、文字、思想、手势、表情等 。
• 态度:传者是否喜爱传播主题?是否有明确的 目的?对受者是否足够了解? • 知识水平:传者对传播内容是否了解?是否有 丰富的知识? • 社会系统:传者的社会地位、影响与威信如何 ? • 文化背景:传播者的学历、经历和文化背景怎 样?5.5.贝罗模式贝罗模式32评价贝罗的S—M—C—R模式• 1、这个模式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 ,从信源引向受众者 • 2、这个模式是单向的和线性的,缺少反 馈环节 • 3、没有考虑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33Ⅱ 控制论传播过程34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译码者释码者编码者讯息讯息35该模式与直线型模式的区别• 1、这个模式里没有传者和受者的概念, 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 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 2、其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环节 ,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 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 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 释码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 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 交替着这些角色36奥斯古德 — 施拉姆模式的缺陷:• 1、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 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
• 2、它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 点,却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 3、易引起误解,以为传播经过循环回到了原点; • 4、缺乏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372.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可能的反馈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媒介组织大量的受众每个接收者都 扮演译码释码 和编码的角色个体从属于群体、 在群体内讯息得 到再次解释或加工大量的同一讯息38• 编码——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 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位于传播者一 端• 译码——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 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位 于受传者一端39n“发送者”—— 有组织的群体,也常是一个 除传播外还有其他多种功能的机构及其成 员; n“接受者”—— 被发送者看作是具有某种普 遍特性的群体; n“渠道”—— 不再由社会关系、表达工具和 感觉器官组成,而包括以先进技术为基础 的大规模分发设备和系统; n“讯息” —— 不是独特而短暂的现象,而 是可以大量生产并不断复制,常常是十分 复杂的符号结构物40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的意义:• ① 它是对其循环模式的修正,充分体现 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 ② 它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 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有了系统模式 的特点。
41n施拉姆在该模式中首次提出“反馈”;传 播学中的反馈就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做 出的各种反应对于传者,它可以检验传播效果,并 据此调整和规划传播行为;对于受众,它 是受众意见、需要、态度的表达渠道,受 众可据此更积极主动地介入传播过程4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的缺陷• 它依旧没有考虑到更为广泛的社会过程和 社会背景对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