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初三语文议论文阅读(一).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13955653
  • 上传时间:2021-11-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2.7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议论文阅读(一)一、阅读下文,完成9—11题13分)和为贵① “和为贵"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其精髓和要义究竟是什么,今天还有进一步阐发的 必要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意思是说礼的运用、礼的功用以“和”为最重要, 以和谐为目标结合当今实际,我以为“和为贵”的要义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各得其所、 各安其位② “和为贵"反映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均由多种成分 以一定关系共处,形成有机统一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和二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认为宇 宙万物存在于“和”的状态中,没有“和”就没有世界,没有一切事物的存在正是从这种认识 出发,我国古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应当把“和"作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最高目标③ “和”是多种成分共生共荣、有机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成分都有确定位置, 与其他成分形成密切联系,对整体的“和”发挥一定作用各种成分所处的位置恰当,能发挥 应有作用,“和的状态就能够保持;任何一种成分的位置和作用不恰当,整体的“和”就会遭 到破坏由此可见,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它应在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是各得其所、 各安其位④ 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差别与多样化是正常、合理的,否认差别、强求一致是不 正常、不合理的;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应承认在统一的整 体内,各成分均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尊重各方利益,尊重 不同的思想、信仰等⑤ 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还应遵循无过无不及的原则过和不及都会破坏“和”的局 面,正所谓“过犹不及二如烹饪,各种佐料和水、火,分量都有一定之规,必须做到每一项 都无过无不及,才可能做出美味佳肴同样,在人际关系中,权利和义务、责任和回报都要 讲平衡、讲恰当只求权利、不讲义务,或只讲义务、忽视权利;不负责任或越俎代庖,都 会导致对“和的破坏因此,每一个人都需认清自己应处的位置,恰当地处理个体发展与整 体和谐的关系⑥ 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不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好高鹫 远,亦不推诿塞责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应该鼓励;碌碌无为、不求上进,应当反对从 这个意义上讲,“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正确的但同样重要的是,当一天士兵就 要安于其位,尽一天士兵的职责;只想当元帅却不能当好士兵的人,非但不可能成为元帅, 也不是一个好士兵。

      为此,应把志存高远、锐意进取与安于其位、尽职尽责有机结合起来⑦ 古人所说的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国 家和社会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集体和个体秉持无过无不及的理念,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各得其所,各安其位摘编自《人民口报》2015年1刀)9. 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与文意不後的一•项是( )3分)A. 春秋时期的人们认为“和"匾也间万事万物存在的基础,不可或缺B. 为了保持“和叩勺状态,我们只需要计各种成分都冇其应在的位置C. 文章第⑤段以烹饪为例,论述了实现“和”应秉持无过无不及的原则D. 作者认为探索“和为贵"的精髓和要义于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10. 简述木文的论证思路4分)11. 作者认为应如何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读书莫忘做笔记汤欢① 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 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 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② 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

      顾颉刚先生一生治 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 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 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 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 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 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③ 钱锤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 200多本、3. 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 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 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 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 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④ 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二“不能勤笔" 即不能勤于做笔记。

      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 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 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二⑤ 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 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 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內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 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 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 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⑥ 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 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 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钱钱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 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⑦ 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锤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 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

      现在人们的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⑧ 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 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 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⑨ 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 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 一笔宝贵的财富《人民日报》2015年03月31日24版)11.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12. 从本文看,做读书笔记主要记什么?读书笔记有什么好处?13. “钱钟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楮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这句话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14. 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冇什么作用?15.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是一项是( )A. 学者、作家都市时必须作笔记;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B. 时代在进步,作笔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做电子笔记也是很好的C. 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越來越快,书报杂志也越來越多,因此读书做笔记也要越來越 快D. 白己做的笔记自己是做清楚的,不用温习也可以前后贯通,发现新问题。

      三、阅读下而的文章完成13-17题20分)我的暖,一寸长葛闪⑴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⑵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⑶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 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 •⑷我一听,就有点蒙⑸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 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⑹“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⑺“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⑻“你要到哪里? ”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 土,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⑼“不不不,”他把头摇的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 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10) 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11)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 ”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 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

      12) 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 聊了起来13)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 阵,他飞快地放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 男孩喊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廉价香烟给 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⑷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 才告诉了我答案15)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 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里因此出现了阴影⑹“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 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孩子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孩子,您和 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17) 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 ”他张开双臂,比 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 ”说完,他用手 指比画了 一个大约一寸长的长度。

      18) “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就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 又被它的深沉!(选口葛闪新浪网陣客,有删改)13. 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14. 文章第⑴段使用了人物描写的哪种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15.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 •16. 本文情节安排上最人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4分)17•“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广我二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叩勺理解 (4分)【答案】11. (2分)“读书莫忘做笔记或“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或“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 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12. (5分)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势写下.(2分)既能加深印象, 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是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 珍贵的纪念3分)13. (3分)放在文中第⑥段最合适因为第⑥段讲的是温习笔记的重要性这句话所 说的正是温习笔记之事,与第⑥段内容一致。

      14. (3分)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顾颉刚、钱钟书、蔡元培等人的事 例,具体地论证了读书莫忘做笔记的观点(或“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 具有说服力答“引用论证”并分析得2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