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金融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论文.doc
4页网络金融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论文 网络金融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论文预读: 摘要:内容摘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金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新常态”,其中第三方支付平台与电子货币是网络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网络金融形式使人们的日常交易更加便利,也给市场中货币的流通速度带来很大影响.本文从网络金融特征与发展情况入手,实证探讨网络金融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以期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提供参考.关键词:网络金融;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实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很多互联网公司、网络运营商也开始对金融服务进行跨界探索,拥有新型运行模式与行业理念的网络金融随之在我国快速发展.从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在2014年突破了8万亿元,比2013年同比上涨50.3%.可见,网络金融在我国已经形成一股强劲的金融创新力量.相比传统金融,网络金融有其独特的特征与运行方式,网络金融的发展为我国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也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国社会各个方面,比较明显的是其给央行货币政策调控带来挑战.网络金融发展之所以会冲击到央行货币政策,主要在于其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因此,在对网络金融发展给予重视的同时,应深入分析网络金融发展在货币流通速度方面的影响,并针对可能发生的问题研究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推动我国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而在分析网络金融发展在货币流通速度方面的影响前,首先应对网络金融的概念、特征及运行方式进行全面了解.因此,本文从网络金融特征与发展情况入手,实证探讨网络金融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以期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提供参考.一、网络金融概念、特征与运行模式(一)网络金融定义作为网络技术与金融两者结合的产物,网络金融是金融机构或互联网企业在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加以运用的基础上,提供给用户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在狭义理解下,网络金融的基础为提供金融服务者的主机,媒介为因特网或通信网络,其发展则是在包含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上展开的.在广义理解下,网络金融除了包括其工作模式外,同时包含着与其相关的网络金融机构、市场及监管等外部环境.(二)网络金融的特征第一,网络金融具有虚拟性.网络金融市场是一个由各种信息组成的虚拟化市场:在服务机构上,网络金融的金融服务活动主要依赖电子银行等来展开,而这种网络金融机构均为虚拟机构;在金融业务上,网络金融的处理主要依托于非物理性的网络平台;在交易媒介货币上,其支付方式并非传统的现金形式,而是以电子支付为主,通过这些虚拟媒介对金融服务活动等加以反映.第二,网络金融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网络金融打破了时空限制,在经济环境方面具有无界性.相比传统金融活动必须在分支机构或业务网点才能实现对客户的吸纳,网络金融只需要开通网络金融业务即可吸收世界各地客户.在业务提供上,可以选择任何时间、地点和更多样化的方式来展开.这种开放性,还体现在网络金融摆脱了各国货币形式的束缚,提供了更多便利给国际化的市场主体行为,能够推动金融业务全面地走向国际.第三,网络金融同时具有透明性与加密性.透明性主要指网络金融市场运行中的信息、交易指令及价格形成等都处于公开化,促使整个金融市场运行透明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加密性则主要指脱离物理设置和现场办公的网络金融,交易过程中可采取技术水平更高的加密算法,使整个过程更加隐秘.第四,网络金融具有对称性.相比传统融资模式,网络金融模式可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加充分地进行信息沟通,且交易更加透明化,在定价方面也比较市场化,在风险管理和信任评级方面具有完全数据化的优势.通过交易数据库,即可对一个企业或个人的财力与信用状况有更加全面地了解,有利于提高信息对称性.互联网金融企业面对违约贷款对象,可通过对其违约信息的公开以及评级信息的降低等,促进其违约成品的增加.第五,网络金融具有直接性.资金供求双方在网络金融模式下可以不再经过银行或交易中介机构的撮合步骤,即可对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等过程自行完成,具有明显的去中介化特征.网络金融这种直接性的交易过程,能够促进其服务效率的提高,进一步降低网络金融交易成本.(三)网络金融的运行方式网络金融在支付方式上,与传统金融有很大不同,主要以移动支付为主.在中央银行的支付中心,个人和机构都可以开通账户,即网络金融下的商业银行掌握的体系均为一级.与此同时,网络金融在支付和转移证券、现金等金融资产时,也是在移动网络平台上实施的,网络金融用电子化的支付清算方式代替了现金流通.网络金融在信息处理方式上,信息生成和传播主要依靠社交网络;信息组织、排序和检索主要通过搜索引擎完成,从而促进信息超载问题的缓解,使信息需求得到针对性的满足;对海量信息进行高速处理则依靠云计算来保障,即网络金融环境下,资金供需双方信息在云计算的保障下进行传播,通过搜索引擎实现组织和标准化,进而促进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形成.网络金融在资源配置上,主要通过在网上发布资金供求信息,由供需双方通过直接联系和交易的方式来实现资源匹配.个体之间的金融交易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形成了资源“充分交易可能性集合”,这种打破了传统商业可行性边界的资源配置,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二、网络金融发展下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现状货币流通速度,顾名思义是一定时期内单位货币周转的平均次数.比如,1个月内如果1元货币实施了4次流通手段职能,其所起到的作用就是4元货币的作用.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随着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而减少,反过来则随货币流通速度降低而增多.在货币数量论中,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常数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国民收入对货币需求有决定作用.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除制度因素、预期通货膨胀、利率外,还包括交易技术、金融创新等.一般来说,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根据当前常用的交易方程式来推断,即Vi=GDP/Mi.其中,Vi代表货币流通速度,GDP=P×Y,P与Y分别代表物价水平和交易的社会商品总量,Mi代表着货币数量.在网络金融发展背景下,电子货币正在逐渐取代金融流通中的现金.电子货币比现金具有更高的流通性,且更加方便携带,导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转变持有现金的动机.虽然网络金融下电子支付使得货币流通的一些因素发生了改变,但用户收入实际上并没有任何风险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往往会对货币与网络金融中的电子财务进行比较,使得其名义收入中货币需求不再是一种固定比例.在此影响下,货币流通速度Vi也就随之不再是一个常数,那么国家在控制物价水平时就不再那么容易通过发行适当的货币量来实现了.所以,对网络金融发展在货币流通速度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虽然很多学者都表示,货币流通速度会受到网络金融发展的影响,但这种观点很多时候都是在理论层面上展开分析,并没有太多的实证支撑.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在网络金融不断发展的今天,也实现了较大发展.居民的财务观念在经济虚拟化形势下逐渐改变,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视实物财富,开始加强对虚拟财务的重视.实物资产容易被成本和定价所影响,虚拟资产则主要受资本化定价影响,因影响实物资产和虚拟资产价格变动的因素属于不同因素,所以实物资产与虚拟资产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不同,这种不同也会影响到货币流通速度.资产成本及预期利润水平,是决定实物资产对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收入是其最终反映,相对来说这些变化量是比较平稳的,所以实物资产在变化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平稳性.而虚拟资产对货币的需求量会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贴现率、市场情绪等,因这些因素变化较大,所以虚拟资产对货币的需求量也会在较短的时期内发生反复变化,从这点即可看出虚拟资产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在获取资本利得的机会上,投资者有很大不同,加之网络金融能够促使这种不同的实现,所以形成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差异性.在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时,在联通各个市场的环节和因素中,利率无疑是十分关键的.三、网络金融发展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实证分析(一)理论依据作为现代经济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会受到利率的影响.在其理论中,凯恩斯指出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利率的变动对投机需求来说十分敏感.在凯恩斯理论下,货币余额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M,Y则代表着名义收入.在此基础上,假设M=M(Y),其中M与Y呈正比.再对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即比率(Y/M)加以考虑,从该理论中即可得出V=Y/L(I,Y),即货币流通收入的函数主要与国民收入(Y)和利率(I)有关.在这一理论中,投机需求会根据将来利率预期的不同而不同.人们持有货币余额的总量,会被投机性货币余额的变动而影响,在此基础上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小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在对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解释上,凯恩斯采用的是“流动性陷阱”理论.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后来的研究者们对其货币需求理论进行了扩展.在人们的持币行为方面,鲍莫尔和托宾计算出了著名的平方根公式,对利率变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交易性货币需求进行了论证.在对人们持有预防性货币机会成本研究的基础上,惠伦对预防性货币需求中利率的影响进行了证明.从各个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货币流通速度理论上与波动剧烈的利率因素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也会呈现出剧烈的变化.(二)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本文在货币需求理论和计算公式的支持下,对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模式加以建立.货币收入速度V=(GDP+PF)/M,因M=F(i),所以V=(GDP+PF)/F(i).根据以上公式可得出货币流通速度V2=(Vγ+AVf)/(1+A);其中Vγ与Vf分别表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前者为GDP/Mγ,后者为PF/Mf.只要对实体经济或虚拟经济中进入的货币量进行测算,就可以将实体经济的货币流通速度以及虚拟经济的货币流通速度分别计算出来.因为网络金融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能够得以实现资金的瞬时流通,而要对每个时段Mγ、Mf进行精确测算就变得相对困难.从网络金融发展来看,股市基本可以代替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非现金占比F=(M1-M0)/M2,网络金融的发展状况即可由该比值反映出来.文章对中国同业拆借120天利润数据加以选择,作为利率R数据的代表.相比隔夜利率与其他期限,120天利润数据波动较小,能够较大程度地反映市场的完整性,对市场情况的反映也更加全面.我国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始于1996年6月,从放开市场起银行间拆借日益活跃,我国市场化利率基本可以由其代表.同年12月,我国对股市采取了涨停限制.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即由此开始,在股市和利率的关系上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作为资金价格,利率一方面可以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价格状况进行反映,另一方面又可以对虚拟经济中进入的机会成本进行反映.作为拆借市场的资金价格,同业拆借利率不仅代表着货币市场的核心利率,同时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属于比较有代表性的利率.同业拆借利率除了在货币市场供求关系方面的反映比较及时、灵敏和准确外,同时在整个金融市场短期资金供求关系方面的反映也比较及时、灵敏和准确,可以说同业拆借率是一种在整个经济市场中都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在对利率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进行研究时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货币流通速度研究方面,可对同业拆借利率加以应用,本文即根据模型选择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所统计的2000-2014年我国期限120天数据为对象(见表1),对其实施年度加总平均化处理,以使个别波动较大影响得以避免.(三)单位根检验结果文章通过单位根检验货币流通速度(V2)、拆借利率120天R(R)、非现金占比(F),一阶差分后平稳,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检验通过后,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以上检验结果,可以得出货币流通速度(V2)=-42.8434+48.1103F+0.1889R.且这一结果通过残差检验,得出货币流通速度与金融发展程度有长期稳定关系,也与拆借利率呈现出长期稳定关系.四、结论与建议(一)研究结论根据以上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可以一定程度地解释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趋势问题.网络金融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实体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