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训诂的方法》PPT课件.ppt
69页第五章 训诂的方法 训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释词的方法,释词的方法,是是指一个陌生的指一个陌生的词摆词摆在面前在面前,采,采用什麽样的手段用什麽样的手段,,能能使它由未知变为使它由未知变为已知概括言之,约有如下概括言之,约有如下数端:数端:一曰一曰据古训据古训,二曰,二曰破假借破假借,三曰,三曰辨字形辨字形,,四曰四曰考异文考异文,五曰,五曰通语法通语法,六曰,六曰审文例审文例,七曰,七曰因声求义因声求义,八曰,八曰探求语源探求语源兹分别举例说明之兹分别举例说明之1一、据古训一、据古训 所谓据古训,是指所谓据古训,是指当碰当碰到一个有疑到一个有疑难的难的词时,可词时,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辞书以以通过查阅字典、辞书以及古书的注释,以找出对於这个及古书的注释,以找出对於这个词的词的确确切解释但在无字典、辞书或古注可依切解释但在无字典、辞书或古注可依据时,又该怎麽办呢据时,又该怎麽办呢?这时这时,便,便必须通必须通过搜集、归纳、排比语言材料的办法,过搜集、归纳、排比语言材料的办法,以求得确解。
清代著名训诂学家王念孙、以求得确解清代著名训诂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便是用这种方法解释了大王引之父子,便是用这种方法解释了大量的古书中的疑难词语例量的古书中的疑难词语例如:如:2 《《史记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列传》》::“因而数让之因而数让之司司马贞马贞《《史记索隐史记索隐》》曰:曰:“谓数设词而让之让亦谓数设词而让之让亦责也王念孙则认为王念孙则认为“小司马读数为小司马读数为频数之数,非也秦初不见仪,至是始一见,即频数之数,非也秦初不见仪,至是始一见,即责以数语而谢去之,未尝数数责之也数读如责以数语而谢去之,未尝数数责之也数读如‘数之以王命数之以王命’之数,高注之数,高注《《秦策秦策》》曰:曰:‘数,数,让也’《《广雅广雅》》曰:曰:‘数、让,责也数、让,责也’数让数让连文,犹诛让连文,古人自有复语耳连文,犹诛让连文,古人自有复语耳《《读读书杂志书杂志·史记第四史记第四》》“数让之数让之”条条)按:王念孙按:王念孙根据根据《《广雅广雅》》和和《《战国策战国策·秦策秦策》》高诱注,指出高诱注,指出数有责的意思,数让是同义复词,司马贞解数为数有责的意思,数让是同义复词,司马贞解数为频数之数,非是。
这便是据古训以释词的一个例频数之数,非是这便是据古训以释词的一个例证3 《《汉书汉书·贾谊传贾谊传》》::“臣闻圣主言问其臣,臣闻圣主言问其臣,而不自造事而不自造事师古曰:师古曰:“欲发言,则问其欲发言,则问其臣王引之谓王引之谓“师古以言为发言,非也师古以言为发言,非也言亦问也,连言言问者,古人自有复语耳言亦问也,连言言问者,古人自有复语耳”王引之怎麽知道言有问义呢王引之怎麽知道言有问义呢?他的根据是他的根据是《《尔尔雅雅》》郭璞注、郭璞注、《《广雅广雅》》、、《《聘礼聘礼》》郑注、郑注、《《曲礼曲礼》》郑注、郑注、《《曾子问曾子问》》正义、正义、《《左传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昭公二十五年》》、、《《周官周官·冢人冢人》》注引郑司注引郑司农说、农说、《《大祝大祝》》注引郑司农说、注引郑司农说、《《小雅小雅·出出车车》》郑笺等等郑笺等等(《《读书杂志读书杂志·汉书第九汉书第九》》“言言问其臣问其臣”条条)以上辞书和古注都指出言有问以上辞书和古注都指出言有问义,因此王引之的说法是颠扑不破的,这也义,因此王引之的说法是颠扑不破的,这也是据古训以释词的例证是据古训以释词的例证 4 枚乘枚乘《《七发七发》》::“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犹将销铄而挺解也李善注引高诱李善注引高诱《《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注曰:注曰:“挺,挺,犹动也王念孙指出:王念孙指出:“李训挺为动,则李训挺为动,则分挺与解为二义矣今按铄亦销也,挺亦解分挺与解为二义矣今按铄亦销也,挺亦解也《《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仲夏纪仲夏纪》》::‘挺众囚,益挺众囚,益其食’高注曰:高注曰:‘挺,缓也挺,缓也’……《《後後汉书汉书·臧宫传臧宫传》》‘宜小挺缓宜小挺缓’,,《《傅燮传傅燮传》》‘贼得宽挺贼得宽挺’,李贤注并云,李贤注并云 ::‘挺,解也挺,解也’”(《《读书杂志读书杂志·馀编下馀编下》》)按:王念孙之所以按:王念孙之所以知道挺有缓解之义,是根据知道挺有缓解之义,是根据《《吕氏春秋吕氏春秋》》高高诱注和诱注和《《後汉书後汉书》》李贤注这两条古注李贤注这两条古注 5 《《史记史记·刺客列传刺客列传》》::“因自皮面因自皮面决眼《《索隐索隐》》曰:曰:“皮面,谓刀皮面,谓刀割其面皮,欲令人不识割其面皮,欲令人不识王念孙曰:王念孙曰:“如小司马说,则当如小司马说,则当云割云割面皮,不当面皮,不当云皮面矣云皮面矣《《广雅广雅》》曰:曰:‘皮,离也皮,离也’又曰:又曰:‘皮,剥也。
皮,剥也’然则皮面者,然则皮面者,谓以刀自割其面也谓以刀自割其面也《《读书杂志读书杂志·史记第五史记第五》》“皮面皮面”条条)按:王念按:王念孙之所以知道皮有剥、离之义,孙之所以知道皮有剥、离之义,是据是据古书古书《《广广雅雅》》6 有有时,不依靠辞书和古注,而通过排时,不依靠辞书和古注,而通过排比、归纳语言材料的办法,也可以得到某比、归纳语言材料的办法,也可以得到某些疑难词语的确解例些疑难词语的确解例如:如:《《诗诗·邶邶·终终风风》》“终风且暴终风且暴”,,《《毛传毛传》》曰:曰:“终日终日风为终风风为终风韩诗曰:韩诗曰:“终风,西风也终风,西风也王念孙则认为:王念孙则认为:“此皆缘词生训,非经此皆缘词生训,非经文本义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也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也《《经义述闻经义述闻》》五五“终风且终风且暴暴”)按:王念按:王念孙怎麽得出孙怎麽得出“终犹既也终犹既也”的结论呢的结论呢?他是他是在归纳、排比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这个在归纳、排比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这个结论的:结论的: 7《《诗经诗经·邶风邶风·燕燕燕燕》》::“终温且惠终温且惠《《诗经诗经·邶风邶风·北门北门》》::“终窶且贫。
终窶且贫《《诗经诗经·小雅小雅·伐木伐木》》::“终和且平终和且平《《诗经诗经·小雅小雅·甫田甫田》》::“终善且有终善且有《《诗经诗经·小雅小雅·正月正月》》::“既其永怀,又窘阴既其永怀,又窘阴雨前四个同例句,均以终与且相呼应,且前四个同例句,均以终与且相呼应,且字在此是列连词,犹又也则终字也应当是一字在此是列连词,犹又也则终字也应当是一个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的连词,它的意思只个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的连词,它的意思只能是既再跟能是既再跟“既其永怀,又窘阴雨既其永怀,又窘阴雨”相比照,相比照,且犹又也,则终亦犹既也就这样,王氏通过且犹又也,则终亦犹既也就这样,王氏通过排比语言材料的方法,考出了终有既义,而这排比语言材料的方法,考出了终有既义,而这是任何字典、辞书所不载的是任何字典、辞书所不载的8 《《论衡论衡·宣汉宣汉》》::“非以身生汉世,非以身生汉世,可褒增颂叹,以求媚称也可褒增颂叹,以求媚称也有的本有的本子注释道:子注释道:“媚,喜爱,宠幸称,媚,喜爱,宠幸称,称赞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论衡》》注注释小组释小组《《论衡注论衡注释释》》,中,中华书局版华书局版)按:按:此注以称字为称赞之义,非是。
称也此注以称字为称赞之义,非是称也是媚的意思,媚称乃同是媚的意思,媚称乃同义复词义复词(即王念即王念孙所说的孙所说的“古人自有复语古人自有复语”)怎麽知道称有媚义呢道称有媚义呢?试看以下语言材料试看以下语言材料::9 《论衡《论衡·逢遇》:逢遇》:“偶以形偶以形佳骨娴,佳骨娴,皮媚色称皮媚色称这里佳这里佳与娴、媚与称各为对文,均是与娴、媚与称各为对文,均是形容词,娴亦佳也,称亦媚也形容词,娴亦佳也,称亦媚也同篇又云:同篇又云:“或以丑面恶色称或以丑面恶色称媚於上这称媚即是媚称,这称媚即是媚称,因为称、媚二字同义,故词序因为称、媚二字同义,故词序可以颠倒,意思不变可以颠倒,意思不变10 《《论衡论衡·定贤定贤》》::“或骨体娴丽,面色称或骨体娴丽,面色称媚娴丽、称媚为对文,娴丽是同义复词,娴丽、称媚为对文,娴丽是同义复词,则称媚也应是同义复词,称亦媚也则称媚也应是同义复词,称亦媚也《《论论衡衡·幸遇幸遇》》::“无德薄才,以色称媚无德薄才,以色称媚以以色称媚即是以色取悦於主上之意,称、媚乃色称媚即是以色取悦於主上之意,称、媚乃同同义复词义复词,称决不作称赞,称决不作称赞解。
解《《荀子荀子·礼论礼论》》::“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也之法式也,儒者是也称、好对文,是称称、好对文,是称亦好也,好、媚义近,则称、媚亦义近根亦好也,好、媚义近,则称、媚亦义近根据以上语言材料,并加以类比推勘,得出了据以上语言材料,并加以类比推勘,得出了“称有媚义称有媚义”的结论,应该说这个结论是可的结论,应该说这个结论是可靠的11 《《九章九章·惜诵惜诵》》::“壹心而不豫兮壹心而不豫兮孙诒让排比归纳了如下一些语言材孙诒让排比归纳了如下一些语言材料,证明料,证明豫有诈义豫有诈义:: 《《晏子春秋晏子春秋·问上问上》》::“公市不豫公市不豫 《《盐铁论盐铁论·力耕力耕》》::“古者商通物古者商通物而不豫 《《盐铁论盐铁论·禁耕禁耕》》::“教之以礼,教之以礼,(则则)工商不相豫工商不相豫 《《周礼周礼·司市司市》》郑注:郑注:“定物贾,定物贾,防诳豫 12 有时,也可把两种办法有时,也可把两种办法(据古训和排比语言材据古训和排比语言材料料)结合起来,以确定词义,例如:结合起来,以确定词义,例如:《《九章九章·怀沙怀沙》》::“巧倕不斲兮,孰察其拨正巧倕不斲兮,孰察其拨正?”孙诒让排比语孙诒让排比语言材料并据古注证明了拨有曲义:言材料并据古注证明了拨有曲义:《《管子管子·宙合宙合》》::“夫绳扶拨以为正。
夫绳扶拨以为正语言材料语言材料) 《《淮南子淮南子·本经本经》》“扶拨以为正扶拨以为正”,高诱注:,高诱注:“拨,枉也拨,枉也语言材料加古注语言材料加古注) 《《淮南子淮南子·修务修务》》“琴或拨剌枉挠琴或拨剌枉挠”,高诱注:,高诱注:“拨剌,不正也拨剌,不正也语言材料加古注语言材料加古注) 《《荀子荀子·正论正论》》::“不能以拨弓曲矢中不能以拨弓曲矢中语言材料语言材料) 《《战国策战国策·西周策西周策》》::“弓拨矢钩弓拨矢钩语言语言材料见《《札迻札迻》》卷一二卷一二) 13二、破假借二、破假借 清清代著名训诂学家王代著名训诂学家王引之于引之于《《经义经义述闻述闻》》说说过:过:“许氏许氏《《说文说文》》论六书假论六书假借曰: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盖无本字而後假借他字,此谓造盖无本字而後假借他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至於经典古字声近而通,作文字之始也至於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於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则有不限於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
之,则以文害辞 14 这是说:有两种假借,一种是造字时的这是说:有两种假借,一种是造字时的假借,即本无其字的假借另一种则是用字假借,即本无其字的假借另一种则是用字时的假借,即本有其字的假借,意思是说:时的假借,即本有其字的假借,意思是说:本来有表示某个意义的专用字,但由於种种本来有表示某个意义的专用字,但由於种种原因,古人不用它,而用另一个声音相同或原因,古人不用它,而用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遇到这种本有其字的假借相近的字来代替遇到这种本有其字的假借时,要特别小心,千万不要被这个假借字所时,要特别小心,千万不要被这个假借字所迷惑,要想方设法找到它所代表的那个本字,迷惑,要想方设法找到它所代表的那个本字,用本字的意思去解释,才能讲得通,这个,用本字的意思去解释,才能讲得通,这个,便是所谓破假借便是所谓破假借(破是破除的意思破是破除的意思),也就是,也就是王引之所说的王引之所说的“改本字读之改本字读之”举例来看:举例来看:15 《《鶡鶡(hé)冠冠子子·学问学问》》::“中流失船,一中流失船,一壶千金什麽是什麽是“一壶千金一壶千金”呢呢?是不是说,是不是说,一壶老酒值得千金的价钱呢一壶老酒值得千金的价钱呢?不是。
壶字在此不是壶字在此乃是瓠的假借,古者以瓠济渡,乃是瓠的假借,古者以瓠济渡,《《庄子庄子·逍逍遥游遥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浮乎江湖”是也中流失船,一壶中流失船,一壶(瓠瓠)千金千金”,是说人在江河中心掉进湍急的水流,是说人在江河中心掉进湍急的水流里,这时为了救命,一只大瓠便值得千金的里,这时为了救命,一只大瓠便值得千金的价钱崔豹价钱崔豹《《古今注古今注·音乐音乐》》云:云:“有一白有一白首狂夫,披髮提壶,乱流而渡首狂夫,披髮提壶,乱流而渡这个壶也这个壶也是瓠的假借,提壶谓提着渡水的用具,非谓是瓠的假借,提壶谓提着渡水的用具,非谓提着一壶老酒提着一壶老酒16 《《颜氏家训颜氏家训·勉学勉学》》::“吾在益州,与数吾在益州,与数人同坐,初晴日晃,见地上小光,问左右:人同坐,初晴日晃,见地上小光,问左右:‘此是何物此是何物?’有一蜀竖就视,答云有一蜀竖就视,答云 ::‘是豆是豆逼耳’相顾愕然,不知所谓命取将来,相顾愕然,不知所谓命取将来,乃小豆也穷访蜀士,呼粒为逼,时莫之解乃小豆也穷访蜀士,呼粒为逼,时莫之解吾云:吾云:‘《《三苍三苍》》、、《《说文说文》》,此字白下为,此字白下为匕,皆训粒,匕,皆训粒,《《通俗文通俗文》》音方力反。
音方力反’众皆众皆欢悟按:豆逼的逼字是假借字,致令文按:豆逼的逼字是假借字,致令文人雅士们人雅士们“相顾愕然相顾愕然”,颜之推根据,颜之推根据《《三苍三苍》》、、《《说文说文》》找出了逼的本字找出了逼的本字是皀是皀,於是,於是“众皆欢悟众皆欢悟”按:按:《《说文说文》》五篇下皀部:五篇下皀部:“皀,谷之馨香也,象嘉谷在裹中之形皀,谷之馨香也,象嘉谷在裹中之形……或或说:皀,一粒也说:皀,一粒也)这也是破假借的一个好这也是破假借的一个好例17 《《庄子庄子·至乐至乐》》::“支离支离叔与滑介叔观於冥伯之丘,叔与滑介叔观於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柳怎麽会生於肘上柳怎麽会生於肘上呢呢?孙诒让指出:柳当为瘤之孙诒让指出:柳当为瘤之借字左肘上生瘤子,便不借字左肘上生瘤子,便不奇怪了参看参看《《札迻札迻》》卷五卷五)18 《《荀子荀子·劝学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杨倞杨倞注:注:“凡物强则以为柱而任劳,凡物强则以为柱而任劳, 柔柔则见束而约急,皆其自取也则见束而约急,皆其自取也。
按:杨释柱按:杨释柱字实属牵强附会王引之曰:字实属牵强附会王引之曰:“柱与束相对柱与束相对成文,则柱非屋柱之柱也柱当读为祝,成文,则柱非屋柱之柱也柱当读为祝,《《哀十四年公羊传哀十四年公羊传》》‘天祝予天祝予’,,《《十三十三年年谷梁谷梁传传》》‘祝髮文身祝髮文身’,何、范,何、范注曰注曰::‘祝,祝,断也’此言物强则自取断折,所谓太刚则此言物强则自取断折,所谓太刚则折也《《大戴礼大戴礼》》作强自取折,是其明证矣作强自取折,是其明证矣《《读书杂志读书杂志》》十十《《荀子第一荀子第一》》“强自取柱强自取柱”条条)按:王引之考出柱乃祝之借,祝有断按:王引之考出柱乃祝之借,祝有断折义,折义,《《荀子荀子》》这句话便讲通了这句话便讲通了 19 《《汉书汉书·郊祀志郊祀志》》::“然则怪迂阿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谀苟合之徒自此兴师古曰:师古曰:“迂,迂,谓回远也谓回远也王念孙曰:王念孙曰:“按迂读为訏,按迂读为訏,《《说文说文》》::‘訏,诡訛也訏,诡訛也’字又字又作作謣謣(音音yú义:浮夸义:浮夸 ))《《说文说文》》::‘謣,謣,妄言也’……怪迂犹诡怪也怪迂犹诡怪也《《读书杂志读书杂志·汉书第五汉书第五》》“怪迂怪迂”条条)按:颜师古不知道迂是訏之借字,训为按:颜师古不知道迂是訏之借字,训为回远,然回远义与怪义连不起来,王念回远,然回远义与怪义连不起来,王念孙破除假借的迷瘴,读迂为訏,訏有诡孙破除假借的迷瘴,读迂为訏,訏有诡怪义,这样便讲通了。
怪义,这样便讲通了20三、辨字形三、辨字形 汉汉字是表意文字,音义寓於形中,形而差之字是表意文字,音义寓於形中,形而差之毫釐,其音义亦将谬以千里,因此字形的审辨,对毫釐,其音义亦将谬以千里,因此字形的审辨,对於训诂来说远不是无关紧要的优秀的训诂学家,於训诂来说远不是无关紧要的优秀的训诂学家,往往能於字形的细微差别之中,得到训诂上的重大往往能於字形的细微差别之中,得到训诂上的重大发现比如发现比如《《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下说林下》》::“弱子扞弓,慈弱子扞弓,慈母入室闭户母入室闭户王引之就发现扞乃扞御之义,放在王引之就发现扞乃扞御之义,放在这里讲不通这里讲不通,扞,扞当为当为扜扜yū之之误,扜有引义,扜弓谓误,扜有引义,扜弓谓引弓也弱子引弓,则矢必妄发,故慈母入室闭引弓也弱子引弓,则矢必妄发,故慈母入室闭户户矣按:王说实为一大发明,而其根据,则在於扞、按:王说实为一大发明,而其根据,则在於扞、扜二字在形体上的细微差别扜二字在形体上的细微差别21 《《说文说文》》目部:目部:“盼,白黑分也盼,白黑分也盻盻(xì),恨视也眄,目偏合也;一曰邪视眄,目偏合也;一曰邪视也。
也段玉裁在盼字下注云段玉裁在盼字下注云 ::“盼、眄、盻盼、眄、盻三字形近多互訛,不可不正三字形近多互訛,不可不正邵瑛邵瑛《《说文群说文群经正字经正字》》云云 ::“《《说文说文》》盼下引盼下引《《诗诗》》曰曰‘美目盼兮美目盼兮’,今,今《《诗诗·硕人硕人》》、、《《论语论语·八八佾佾》》作盻,诸本皆同,此大谬也作盻,诸本皆同,此大谬也吾邱衍吾邱衍《《闲居录闲居录》》云云 ::“宋儒不识顾眄字,皆读为宋儒不识顾眄字,皆读为‘美目盼兮美目盼兮’之盼;又不识此盼字,写作之盼;又不识此盼字,写作‘使使民盻盻然民盻盻然’之盻;又不识此盻字,而读为盼之盻;又不识此盻字,而读为盼转引自俞樾转引自俞樾《《茶香室丛钞茶香室丛钞·四钞四钞》》卷一四卷一四)按:盼、眄、盻三字形体微别,而意义迥殊,按:盼、眄、盻三字形体微别,而意义迥殊,绝对不可混淆绝对不可混淆22 《《诗诗·卫风卫风·硕人硕人》》“美目盼兮美目盼兮”,,《《毛传毛传》》::“白黑分这个盼不能换成眄或盻这个盼不能换成眄或盻《《列子列子·黄黄帝帝》》“始得夫子一眄而已始得夫子一眄而已”,殷敬顺,殷敬顺《《释文释文》》::“眄,斜眄,斜眎眎shì也也。
这个眄字也不能换成盼或盻这个眄字也不能换成盼或盻宋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登徒子好色赋》》::“含喜微笑,窃视流眄含喜微笑,窃视流眄《《古诗古诗·凛凛岁云暮凛凛岁云暮》》::“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相睎睎xī《《乐府诗乐府诗·艳歌行艳歌行》》::“夫婿从门来,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斜柯西北眄束皙束皙《《饼赋饼赋》》::“行人垂涎於下风,行人垂涎於下风,童仆童仆空嚼而空嚼而斜眄《《史记史记·邹阳传邹阳传》》::“人无不人无不按剑相眄者按剑相眄者这些眄都是邪视义,不能换成盼或这些眄都是邪视义,不能换成盼或盻《《战国策战国策·韩策韩策》》::“韩挟齐、魏以盻楚韩挟齐、魏以盻楚《《三国志三国志·魏书魏书·许褚传许褚传》》::“褚瞋目盻之褚瞋目盻之这些盻字是恨视义,也不能换成盼或眄这些盻字是恨视义,也不能换成盼或眄23 古书中形近互讹的例子不胜枚举,古书中形近互讹的例子不胜枚举,训诂家不可不辨如论諭互讹、巠至训诂家不可不辨如论諭互讹、巠至互讹、苦若互讹、循脩互讹、分介互互讹、苦若互讹、循脩互讹、分介互讹、待持互讹讹、待持互讹(以上参看以上参看《《读书杂志读书杂志》》)、斵鄧互讹、策美互讹、戒贰互、斵鄧互讹、策美互讹、戒贰互讹、傅儒互讹、羔美互讹、遇過互讹、讹、傅儒互讹、羔美互讹、遇過互讹、宍(肉)害互讹、離雑互讹宍(肉)害互讹、離雑互讹(以上参以上参看看《《札迻札迻》》)等等。
训诂中遇到字形等等训诂中遇到字形讹乱的情况,只要找到正字,问题也讹乱的情况,只要找到正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就迎刃而解了 24四、考异文四、考异文 所所谓异文,是指某一句话中的某一个字,谓异文,是指某一句话中的某一个字,在不同的版本或篇目中换成了另一个字,比如在不同的版本或篇目中换成了另一个字,比如杜甫杜甫《《月夜月夜》》诗:诗:“何时倚虚幌,双照泪始乾何时倚虚幌,双照泪始乾《《全唐诗全唐诗》》在在“时时”字字下注云:下注云:“一作当当当便是便是“时时”的的异文通过異文,有时也能异文通过異文,有时也能发现和解决训诂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发现和解决训诂中的一些问题例如: 《《汉书汉书·蒯伍江息夫传蒯伍江息夫传》》::“臣愿披心腹,臣愿披心腹,堕肝胆堕肝胆的堕字作何解释堕肝胆的堕字作何解释?王念孙根王念孙根据据《《史记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列传》》“披腹心,输肝胆披腹心,输肝胆”句,指出句,指出“堕者输也,谓输肝胆以相报也堕者输也,谓输肝胆以相报也”(《《读书杂志读书杂志·汉书第九汉书第九》》“堕肝胆堕肝胆”条条)这就是利用异文以确定词义的一个例子就是利用异文以确定词义的一个例子。
25 《史记《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胡骑得广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馀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十馀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鞭马南驰裴駰《集解》引徐广曰:裴駰《集解》引徐广曰:“一云一云 ‘抱儿鞭马南驰抱儿鞭马南驰’也《汉书《汉书·李李广传》也作广传》也作“抱儿鞭马南驰抱儿鞭马南驰”按:一云按:一云 “推堕推堕”,一云,一云“抱抱”,於是推堕与抱便,於是推堕与抱便构成了异文,根据这条异文,可以推断抱构成了异文,根据这条异文,可以推断抱有堕义,抱当读为抛由此又可推知:成有堕义,抱当读为抛由此又可推知:成语语“抱薪救火抱薪救火”,原义乃抛薪救火也原义乃抛薪救火也26 杜杜甫甫《《遣兴五首遣兴五首》》::“举家依鹿门,刘举家依鹿门,刘表焉得取表焉得取《《全唐诗全唐诗》》注云:注云:“依,一作依,一作隐隐根根据这条异文,可以推断依有隐义据这条异文,可以推断依有隐义今按:依、隐均为影母字,声近义通今按:依、隐均为影母字,声近义通。
《《书书·无逸无逸》》“则知小人之依则知小人之依”,谓知小人之隐,谓知小人之隐也《《搜神後记搜神後记》》卷十六第卷十六第71条:条:“有一有一傖傖cāng小小儿,放牛野中,伴辈数人见一儿,放牛野中,伴辈数人见一鬼依诸丛草间,处处设网,欲以捕人鬼依诸丛草间,处处设网,欲以捕人依依诸丛草间,即隐藏於丛草间也字又作庡诸丛草间,即隐藏於丛草间也字又作庡 ,,《《广雅广雅·释诂释诂》》::“蔚、荟、庡、隐,翳蔚、荟、庡、隐,翳也王念孙疏证云:王念孙疏证云:“庡犹隐也,语之转庡犹隐也,语之转耳27 《《韩非子韩非子·五蠹五蠹》》::“国平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所用,所用非所利这几句这几句话话 又见於又见於《《韩非子韩非子·显学显学》》,,不过不过“利利”字改成了字改成了“养养”字,字,由此可以断定:利有养义有由此可以断定:利有养义有的注本释利为利用,是不对的的注本释利为利用,是不对的28 在在俗语词研究中,考异文的俗语词研究中,考异文的办法也是很有用的,如办法也是很有用的,如《《说郛说郛》》卷十引卷十引《《临海異物志临海異物志》》::“狼獚狼獚huáng民民与汉人交关,长夜为市,与汉人交关,长夜为市,以鼻齅金,知其好与恶。
以鼻齅金,知其好与恶这段这段文字又见於丛书集成本文字又见於丛书集成本《《異物志異物志》》,唯,唯“交关交关”一词改成了交易,一词改成了交易,由此可知,交关即是交由此可知,交关即是交易29 敦煌变文敦煌变文《《舜子变舜子变》》::“从此後从此後阿爷两目不见,母即玩遇,负薪诣市阿爷两目不见,母即玩遇,负薪诣市《《敦煌变文集敦煌变文集》》)玩遇是什麽意思呢玩遇是什麽意思呢?不可知但考同书不可知但考同书《《孝子传孝子传》》::“父父至填井,两目失明,母亦顽禺至填井,两目失明,母亦顽禺(愚愚),,弟复史弟复史(失失)音《《敦煌变文集敦煌变文集》》)两文相对照,知玩遇即是顽愚,盖谓两文相对照,知玩遇即是顽愚,盖谓冥顽而又愚蠢也由此又知冥顽而又愚蠢也由此又知《《变文集变文集》》校玩遇作顽嚣,是不对的校玩遇作顽嚣,是不对的30五、通语法五、通语法 通通语法是训诂的重要方法之一,不通语语法是训诂的重要方法之一,不通语法,则不能通训诂近人杨树达曰:法,则不能通训诂近人杨树达曰:“余余生平持论,谓读古书当通训诂,审词气,生平持论,谓读古书当通训诂,审词气,二者如车之两轮,不可或缺。
通训诂者,二者如车之两轮,不可或缺通训诂者,昔人所谓小学也;审词气者,今人所谓文昔人所谓小学也;审词气者,今人所谓文法之学也汉儒精於训诂,而疏於审词气;法之学也汉儒精於训诂,而疏於审词气;宋儒颇用心於词气矣,而忽於训诂,读者宋儒颇用心於词气矣,而忽於训诂,读者两两慊慊qiǎn焉焉有清中叶,阮有清中叶,阮芸台芸台、王怀祖、、王怀祖、伯申诸公出,兼能二者,而王氏尤为卓绝伯申诸公出,兼能二者,而王氏尤为卓绝《《曾星笠曾星笠〈〈尚书正读尚书正读〉〉序序》》)31 又清人俞樾云:又清人俞樾云:“夫周、夫周、秦、两汉,至於今远矣执今秦、两汉,至於今远矣执今人寻行数墨之文法,而以读周、人寻行数墨之文法,而以读周、秦、两汉之书,譬犹执山野之秦、两汉之书,譬犹执山野之夫,而与言甘泉、建章之巨丽夫,而与言甘泉、建章之巨丽也《《古书疑义举例序古书疑义举例序》》)这也说明了通语法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了通语法的重要性下面试看几个例子:下面试看几个例子:32 《《离骚离骚》》::“薋薋cí菉菉葹以盈室兮,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判独离而不服王逸注云:王逸注云:“薋,薋,蒺藜也菉,王芻也菉,王芻也。
葹葹shī,枲,枲xǐ耳耳也也……三者皆恶草,以喻谗佞盈满於三者皆恶草,以喻谗佞盈满於侧者也後世注家大抵承袭王注而後世注家大抵承袭王注而无异辞但是清代学者段玉裁、胡文无异辞但是清代学者段玉裁、胡文英、姜皋、胡绍煐以及今人姜英、姜皋、胡绍煐以及今人姜亮夫、亮夫、高亨先生等,却发现王逸注未为确当,高亨先生等,却发现王逸注未为确当,转而训薋为积,薋菉葹就是聚积菉葹转而训薋为积,薋菉葹就是聚积菉葹以以盈室33 这样解释是正确的他们怎麽会发现王逸注这样解释是正确的他们怎麽会发现王逸注的错误呢的错误呢?实际上他们是根据实际上他们是根据《《离骚离骚》》的语法通的语法通例而发现王注之错误的按照例而发现王注之错误的按照《《离骚离骚》》语法通例语法通例,处在薋字地位上的只能是动词,不能是名词,,处在薋字地位上的只能是动词,不能是名词,这是一种这是一种“动名动名+以以+动名动名(或动形或动形)”式的句子式的句子诸如:诸如:纫秋兰以为佩纫秋兰以为佩 背绳墨以追曲背绳墨以追曲 伏清白以死直伏清白以死直製芙蓉以为衣製芙蓉以为衣 集芙蓉以为裳集芙蓉以为裳 依前圣以节中依前圣以节中揽茹蕙以掩涕揽茹蕙以掩涕 折若木以拂日折若木以拂日 折琼枝以继佩折琼枝以继佩 解佩解佩纕纕xiāng以结言以结言 苏粪壤以充帏苏粪壤以充帏 委厥美以从俗委厥美以从俗折琼枝以为羞折琼枝以为羞 精(精(精,凿也)精,凿也)琼靡以为琼靡以为粻粻zhāng 户服艾以盈要户服艾以盈要按:按:“户服艾户服艾”之户字当为扈字之省借,披也。
之户字当为扈字之省借,披也户服是同义连文,不是状谓结构户服是同义连文,不是状谓结构 34《《离骚离骚》》中还有一种中还有一种“动名动名+以以+动动”式的式的句子,诸如:句子,诸如:乘骐骥以驰乘骐骥以驰骋兮骋兮 保保厥美以骄傲兮厥美以骄傲兮又有又有“动名动名+以以+状动状动”式的句子,如:式的句子,如:济沅湘以南征兮济沅湘以南征兮但决无但决无“名名+以以+动名动名”式的句式的句子由由此可以断此可以断定:定: 王王逸训逸训“薋菉葹以盈室薋菉葹以盈室”的薋的薋字为名词字为名词的蒺藜,是不符合的蒺藜,是不符合《《离骚离骚》》语法通例的,因语法通例的,因而是不正确的而是不正确的35六、审文例六、审文例 这这里所谓文例,包括的里所谓文例,包括的内容比较复杂,举其要者,内容比较复杂,举其要者,有连文、对文、俪偶、上下有连文、对文、俪偶、上下文、整部书的用词等等兹文、整部书的用词等等兹分别举例说明之分别举例说明之36(一一)连文连文 所谓连文,用今天的术语来讲,叫做所谓连文,用今天的术语来讲,叫做同义并列复合词同义并列复合词(简称同义复词简称同义复词)。
高邮王高邮王氏父子在其著作中经常讲到氏父子在其著作中经常讲到“古人行文不古人行文不避重复避重复”、、“古人自有复语古人自有复语”,就是指的,就是指的同义复词俞樾同义复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古书疑义举例》》七七七七《《两字一义而误解例两字一义而误解例》》,也是讲的这回,也是讲的这回事 按按:根据古人行文有同义连文之例,:根据古人行文有同义连文之例,可以发现古注中许多望文生训之病,也可可以发现古注中许多望文生训之病,也可以抉发一些字、词的隐晦不显的古义,例以抉发一些字、词的隐晦不显的古义,例如:如:37 《楚辞《楚辞·大招》:大招》:“察笃夭隐,孤寡存只察笃夭隐,孤寡存只王逸注:王逸注:“笃,病也早死为夭隐,匿笃,病也早死为夭隐,匿也言察知万民之中,被笃疾病,早夭死,也言察知万民之中,被笃疾病,早夭死,及隐逸之士,存视孤寡而振赡之也及隐逸之士,存视孤寡而振赡之也洪兴洪兴祖曰:祖曰:“笃,厚也笃,厚也《楚辞补注》《楚辞补注》)按:按:王逸训笃为病,洪兴祖训笃为厚,王念孙认王逸训笃为病,洪兴祖训笃为厚,王念孙认为二说均有未安笃与督同,《说文》:为二说均有未安笃与督同,《说文》:“督,察也。
督,察也是笃与察同义隐,穷约也是笃与察同义隐,穷约也言察督夭死及穷约之人,存视孤寡也言察督夭死及穷约之人,存视孤寡也(《读书《读书杂志杂志·馀编下》馀编下》“察笃夭隐察笃夭隐”条条)这是据同这是据同义连文之例发现古注错误的一个例子义连文之例发现古注错误的一个例子38 《《史记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召公世家》》::“国大乱,国大乱,百姓恫恐百姓恫恐《《索隐索隐》》曰:曰:“恫,痛也恫,痛也恐,惧也恐,惧也王念孙谓:王念孙谓:“小司马分恫恐小司马分恫恐为二义,非也恫亦恐也为二义,非也恫亦恐也……《《苏秦传苏秦传》》::‘秦恐韩魏之议其後也,是故恫疑虚秦恐韩魏之议其後也,是故恫疑虚喝骄喝骄矜而不敢进矜而不敢进’小司马以恫为恐惧是也小司马以恫为恐惧是也疑亦恐也或言恫恐,或言恫疑,其义一疑亦恐也或言恫恐,或言恫疑,其义一也《《读书杂志读书杂志·史记第三史记第三》》“恫恐恫恐”条条)按:王氏据同义连文之例,指出恫、按:王氏据同义连文之例,指出恫、疑二字皆有恐义,发古人之所未发疑二字皆有恐义,发古人之所未发39 《《史记史记·屈原列传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未尝不呼父母也按:劳苦、倦极、按:劳苦、倦极、疾痛、惨怛,均属同义连文之例,根据疾痛、惨怛,均属同义连文之例,根据这条文例,就可以断定倦极的极字不应这条文例,就可以断定倦极的极字不应解作极尽之义,而且可以指出这个极字解作极尽之义,而且可以指出这个极字也应该是倦的意思再结合也应该是倦的意思再结合“据古训据古训”的方法,可以考出极字确有倦义的方法,可以考出极字确有倦义这是是据连文之例以考核字、词古义的一个例据连文之例以考核字、词古义的一个例子40(二二)对文对文 所谓对文,就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所谓对文,就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这样的字和词往往是同义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这样的字和词往往是同义或反义的或反义的据此特点,点,可用可用它来求得某一词的确切解它来求得某一词的确切解释例如:释例如: 《《孟子孟子·梁惠王下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怨与旷形成对文,旷有幽独义,则怨字也应该是幽怨与旷形成对文,旷有幽独义,则怨字也应该是幽独义,如果按照怨字的常义训为怨恨,则与旷的幽独独义,如果按照怨字的常义训为怨恨,则与旷的幽独义不相对应。
又考刘向义不相对应又考刘向《《新序新序》》云:云:“後宫多幽女者,後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旷下民多旷以与以与《《孟子孟子》》相较,证明怨女就是幽女,相较,证明怨女就是幽女,怨字确有幽独义又考怨字确有幽独义又考《《楚辞楚辞·九叹九叹·愍命愍命》》::“丛丛林之下无怨士兮,江湖之畔无隐夫林之下无怨士兮,江湖之畔无隐夫怨与隐形成对怨与隐形成对文,则怨字当有隐义,而隐义与幽独义是相通的又文,则怨字当有隐义,而隐义与幽独义是相通的又《《荀子荀子·哀公哀公》》::“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富有天下而无怨财杨倞杨倞注云:注云:“怨,蕴也怨,蕴也蕴乃蕴闭之义,蕴闭与幽隐也是相通蕴乃蕴闭之义,蕴闭与幽隐也是相通的41 在在古代诗歌中,对文是最常见的,训诂家大古代诗歌中,对文是最常见的,训诂家大可利可利用这些对文来考索同义词或反义用这些对文来考索同义词或反义词例例如:如: 李李商隐商隐《《俳谐俳谐》》::“莺能歌子夜,蝶解舞宫莺能歌子夜,蝶解舞宫城解解、能对文,解即能也能对文,解即能也 李商隐李商隐《《昨日昨日》》::“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朝青鸟使来赊 也也、赊对文,二字均为语、赊对文,二字均为语助。
助 杜杜牧牧《《寄浙西李判官寄浙西李判官》》::“青云满眼应骄我,青云满眼应骄我,白髮浑头少恨渠白髮浑头少恨渠 满满、浑对文,浑即满也浑对文,浑即满也 杜杜牧牧《《闻雁闻雁》》::“入云声渐远,离岳路由入云声渐远,离岳路由(一作犹)赊一作犹)赊 赊赊、远对文,赊犹远也远对文,赊犹远也42 杜牧杜牧《《见吴秀才与池妓别因成绝句见吴秀才与池妓别因成绝句》》::“红烛红烛短时羌笛怨,清歌咽处蜀弦高短时羌笛怨,清歌咽处蜀弦高处、时对文,处、时对文,处犹时也处、时犹时也处犹时也处、时犹时也 姚合姚合《《酬卢汀谏议酬卢汀谏议》》::“杯觞引满从衣湿,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墙壁书多任手顽 从、任对文,从犹任也从、任对文,从犹任也 姚合姚合《《和元八郎中秋居和元八郎中秋居》》::“酒用林花酿,茶酒用林花酿,茶将野水煎将野水煎 将、用对文,将犹用也将、用对文,将犹用也 姚合姚合《《将归山将归山》》::“宫树蝉声多却乐,侯门宫树蝉声多却乐,侯门月色少於灯月色少於灯 却、於对文,却犹於也却、於对文,却犹於也 李群玉李群玉《《长沙紫极宫雨夜愁坐长沙紫极宫雨夜愁坐》》::“青灯含思静相青灯含思静相伴,夜雨滴愁更向深。
伴,夜雨滴愁更向深 思、愁对文,思犹愁也思、愁对文,思犹愁也 李群玉李群玉《《洞庭风雨洞庭风雨》》::“水将天共色,云与水将天共色,云与浪争高 将、与对文,将犹与也将、与对文,将犹与也43 以以上是据对文求同义词的例子上是据对文求同义词的例子,有时也,有时也可据可据对文求反义词,但对文求反义词,但这种情这种情况比况比较少见,例如:较少见,例如: 杜荀鹤杜荀鹤《《途中春途中春》》::““牧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隈隈、向对文,据、向对文,据文意文意““隈隈””当当是背的意思是背的意思( (蒋蒋礼鸿礼鸿《《敦煌变文字敦煌变文字义通义通释释》》) )44 古汉语中还有一种反义对举词,也可古汉语中还有一种反义对举词,也可以利用来进行词义的考索,例如:以利用来进行词义的考索,例如: 《《荀子荀子·王霸王霸》》::“刑赏已诺,信乎天下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按:刑赏、已诺,均为反义对举词,刑按:刑赏、已诺,均为反义对举词,刑与赏对,已与诺对诺者,许也,则已字当为与赏对,已与诺对诺者,许也,则已字当为不许的意思。
杨倞注:不许的意思杨倞注:“诺,许也;已,不许诺,许也;已,不许也 又又《《礼记礼记·表记表记》》::“口惠而实不至,怨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菑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诺、已对文郑玄注:诺、已对文郑玄注:“已,谓不许也言已,谓不许也言诺而不与,其怨大於不许诺而不与,其怨大於不许可谓得其古训可谓得其古训45 又又《《孔子家语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七十二弟子解》》::“然其为人公正无私,以取与、去就、然其为人公正无私,以取与、去就、以诺为名以诺为名取与、去就、以取与、去就、以(已已)诺均诺均为反义对举词,以为反义对举词,以(已已)正是诺的反义词正是诺的反义词 又又《《鶡冠子鶡冠子》》卷中卷中“已诺不专已诺不专”,,陆佃注:陆佃注:“反诺为已反诺为已马王堆汉墓帛马王堆汉墓帛书书《《老子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经法》》::“若若(诺诺)者,言之符也;已者,言之绝者,言之符也;已者,言之绝也已若(诺诺)不信,则知不信,则知(智智)大惑矣言之绝言之绝”正是正是“言之符言之符”的反面46(三三)俪偶俪偶 俪偶是指若干句法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现象。
俪偶是指若干句法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现象在相俪偶的句子中,处在相应地位上的词往往是同义或在相俪偶的句子中,处在相应地位上的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例如汉近义的例如汉·繁钦繁钦《《定情诗定情诗》》:: 何何以致以致拳拳拳拳? ?绾臂双金绾臂双金环 何何以致以致殷勤殷勤? ?约指一双约指一双银 何何以致以致区区区区? ?耳中明月耳中明月珠 何何以致以致叩叩叩叩? ?香香囊系肘囊系肘後诗中拳拳、殷勤、区区、叩叩处在俪偶句的相对诗中拳拳、殷勤、区区、叩叩处在俪偶句的相对应的位置上,因此它们应该是同义或近义的,这应的位置上,因此它们应该是同义或近义的,这四个词均有恳挚款诚之意四个词均有恳挚款诚之意《《广雅广雅·释诂释诂》》::“拳拳、区区、款款,爱也拳拳、区区、款款,爱也又:又:“悾悾、悫悫、悾悾、悫悫、恳恳、叩叩、断断,诚也恳恳、叩叩、断断,诚也47又又《《文选文选·四子讲德论四子讲德论》》:: 是以空柯无刃,公输不能以是以空柯无刃,公输不能以 斵;但悬斵;但悬( (缴)缴)曼矰曼矰,蒲苴不能以射。
蒲苴不能以射这是俪偶句,王念孙即根据俪偶句这是俪偶句,王念孙即根据俪偶句的特点,指出的特点,指出“空与但对,但亦空空与但对,但亦空也;曼与无对,曼亦无也也;曼与无对,曼亦无也《《读读书杂志书杂志·馀编下馀编下》》“但悬曼矰但悬曼矰”条条)48(四四)上下文上下文 训训诂中遇到难解或看似易解而实非易解之词,不诂中遇到难解或看似易解而实非易解之词,不可遽然下结论,须仔细地审辨上下文上下文搞通了,可遽然下结论,须仔细地审辨上下文上下文搞通了,某些特殊的词语也就容易搞懂了如某些特殊的词语也就容易搞懂了如《《荀子荀子·性恶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个这个“伪伪”是什麽意思是什麽意思呢呢? 试试看同篇下文:看同篇下文:“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原原来伪来伪是是“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它,它跟跟性性是相对而言的,性是先天的,伪是後天的,性是是相对而言的,性是先天的,伪是後天的,性是“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的,伪是通过学与事就能获得的。
质的,伪是通过学与事就能获得的质言之,伪是人为的行为,是人的主观的努力,并不是言之,伪是人为的行为,是人的主观的努力,并不是一般所说的虚伪一般所说的虚伪49 《《论衡论衡·自纪自纪》》::“玉隐石间,珠玉隐石间,珠匿鱼腹,故为深覆及玉色剖於石心,匿鱼腹,故为深覆及玉色剖於石心,珠光出於鱼腹,其犹隐乎珠光出於鱼腹,其犹隐乎?吾文未集於吾文未集於简札之上,藏於胸臆之中,犹玉隐珠简札之上,藏於胸臆之中,犹玉隐珠匿也及出荴露,犹玉剖珠出乎匿也及出荴露,犹玉剖珠出乎!烂若烂若天文之照,顺若地理之晓,嫌疑隐微,天文之照,顺若地理之晓,嫌疑隐微,尽可名处尽可名处其中其中荴露荴露一词,殊为费一词,殊为费解,黄晖解,黄晖《《论衡校释论衡校释》》说:说:“疑当作疑当作形露刘盼遂刘盼遂《《论衡集解论衡集解》》说:说:“荴字不见於字书,疑为核字之荴字不见於字书,疑为核字之误50按:联系上下文来看,荴露与深覆相对应,按:联系上下文来看,荴露与深覆相对应,二者应是反义词深覆者,奥隐之义,则荴二者应是反义词深覆者,奥隐之义,则荴露当有显豁醒目之义矣又考露当有显豁醒目之义矣又考《《汉书汉书·外戚外戚传传》》载武帝载武帝《《悼李夫人赋悼李夫人赋》》云:云:“函函荾荾suī荴荴以俟风兮,芳杂袭其弥章。
以俟风兮,芳杂袭其弥章李奇曰:李奇曰:“荴荴音敷孟康曰:孟康曰:“夫人之色如春花含荾敷夫人之色如春花含荾敷散,以待风也散,以待风也据李、孟二注,可知荴字据李、孟二注,可知荴字有敷字之音与敷散之义,敷者布也,即摊开有敷字之音与敷散之义,敷者布也,即摊开来,露者显露,然则荴露即是展布显露,引来,露者显露,然则荴露即是展布显露,引申之而有显豁醒目之义,正与深覆之义相反申之而有显豁醒目之义,正与深覆之义相反黄、刘二说,均未为得黄、刘二说,均未为得51(五五)整部书的用词整部书的用词 据据同一篇的上下文以推敲词义,固然是训同一篇的上下文以推敲词义,固然是训诂的一个好办法,但单是这样做还不够,有时还诂的一个好办法,但单是这样做还不够,有时还必须必须联系整联系整部书的用词,方能烛幽阐微、释疑祛部书的用词,方能烛幽阐微、释疑祛惑如《《荀子荀子·修身修身》》::“以治气养生,则後彭以治气养生,则後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文中文中“自名自名”二二字不可通,其中必有奥秘王引之据字不可通,其中必有奥秘王引之据《《韩诗外传韩诗外传》》作作“以治生养性,则身後彭祖;以修身自强,以治生养性,则身後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则名配尧禹认为自名的名字乃强字之误认为自名的名字乃强字之误《《读书杂志读书杂志》》十十《《荀子第一荀子第一》》“以修身自名以修身自名”条条)按:王氏虽为训诂大师,这一条却说得不确按:王氏虽为训诂大师,这一条却说得不确考考《《荀子荀子》》全书,名与白常常用在一起,如:全书,名与白常常用在一起,如:52《《荣辱荣辱》》::“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而名弥白《《致士致士》》::“能以能以礼挟(礼挟(挟:通挟:通“浃浃”,周遍),周遍)而而贵名白,天下愿贵名白,天下愿 《《乐论乐论》》::“名声於是白,光辉於是大名声於是白,光辉於是大 《《尧问尧问》》::“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大 《《君道君道》》::“夫文王欲立贵道,欲白贵名夫文王欲立贵道,欲白贵名由此可以知道,由此可以知道,“以修身自名以修身自名”应当是应当是“以修以修身白名身白名”,自乃白字形近之讹自乃白字形近之讹《《韩诗外传韩诗外传》》作作“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足之,乃增文足之,乃增文成义成义(增强字增强字),未可据以改,未可据以改《《荀子荀子》》。
53 《《离骚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抑志而弭节兮,神载云旗之委蛇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高驰之邈邈张渡张渡《《然疑待徵录然疑待徵录》》认为:认为:“志当读作帜志当读作帜……抑帜承抑帜承云旗句,弭节承八龙句云旗句,弭节承八龙句其说似其说似甚有理,故近人游国恩甚有理,故近人游国恩《《离骚纂离骚纂义义》》、、姜姜亮夫亮夫《《屈原赋校注屈原赋校注》》及及北京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先秦文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史参考资料》》均均取张说其实通观取张说其实通观全部屈赋用词之例,张说实不可全部屈赋用词之例,张说实不可从54 考屈赋志字凡十八见,无一可作帜字解者又考考屈赋志字凡十八见,无一可作帜字解者又考“抑志抑志”一词不只出现这一次,在其它地方也还见到,一词不只出现这一次,在其它地方也还见到,志字绝不作帜字解,如志字绝不作帜字解,如《《离骚离骚》》“屈心而抑志兮屈心而抑志兮”,,心、志对文,则志字绝不能解作旗帜心、志对文,则志字绝不能解作旗帜《《远游远游》》“聊聊抑志而自弭抑志而自弭”,这个志字也显然不作帜字解又有屈,这个志字也显然不作帜字解。
又有屈志、案志,与抑志是同义词,志、案志,与抑志是同义词,《《思美人思美人》》“愧易初而愧易初而屈志屈志”,,《《悲回风悲回风》》“抚佩衽而案志抚佩衽而案志”,这些志字也,这些志字也绝不作帜字解又有荡志一词,绝不作帜字解又有荡志一词,《《思美人思美人》》“吾将荡吾将荡志而愉乐兮志而愉乐兮”,志字也分明是心志之志志字也分明是心志之志《《怀沙怀沙》》篇篇中又有中又有“屈心而自强屈心而自强”句,屈心也就是抑志,更足以句,屈心也就是抑志,更足以证明志字不能看成是帜的假借总之,孤立地看,训证明志字不能看成是帜的假借总之,孤立地看,训抑志为抑帜未尝不可,但若联系全书用语,便能发现抑志为抑帜未尝不可,但若联系全书用语,便能发现破绽,可见联系全书用语之例,实为训诂学的重要方破绽,可见联系全书用语之例,实为训诂学的重要方法55七、因声求义七、因声求义 形形音义是汉字的三要素,其中音与音义是汉字的三要素,其中音与义的义的关系尤关系尤为密切我国清代乾嘉考据为密切我国清代乾嘉考据学派的学者们对这点有明确的认识,所学派的学者们对这点有明确的认识,所以他们大力提倡因声求义的方法,并在以他们大力提倡因声求义的方法,并在训诂实践中加以广泛的运用。
这个方法,训诂实践中加以广泛的运用这个方法,也就是通过字、词的声音线索也就是通过字、词的声音线索(主要是主要是指古音指古音)去探求字、词的古义例如:去探求字、词的古义例如:56 王王符符《《潛夫论潛夫论》》::“则又况乎畎亩佚民,则又况乎畎亩佚民,山谷隐士,因人乃达,山谷隐士,因人乃达,时论乃信者乎时论乃信者乎?”文中文中时字,如果按照常义训为时间,是绝对讲不时字,如果按照常义训为时间,是绝对讲不通的因此必须通过这个字的声音线索,去通的因此必须通过这个字的声音线索,去寻找答案从声音上看,寻找答案从声音上看,时时与与待待古同音:古同音:时时是禅纽三等,之韵,是禅纽三等,之韵,待待是定纽,海韵是定纽,海韵(即之部即之部的上声的上声)按照古声母章系按照古声母章系(即照系三等即照系三等)归端归端之例,禅三可以归入定纽,因此时、待二字之例,禅三可以归入定纽,因此时、待二字同为全浊声母,古韻又同属之部,这两个字同为全浊声母,古韻又同属之部,这两个字在古代的读音是完全相同的读音相同,当在古代的读音是完全相同的读音相同,当可通可通假57 《《易易·归妹归妹》》九四九四“迟归有时迟归有时”,,《《谷梁传谷梁传·隐公七年隐公七年》》注引作注引作“迟归有迟归有待待”,便是证明。
因此,便是证明因此“时论乃信时论乃信”也也就是就是“待论乃信待论乃信”的意思时作待讲,的意思时作待讲,早在先秦已见其例,如早在先秦已见其例,如《《论语论语·阳货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有的注有的注本训时为伺,殊不知伺、时同部不同声本训时为伺,殊不知伺、时同部不同声(伺属心纽伺属心纽),无通假之可能且伺乃窥,无通假之可能且伺乃窥伺、探听之义,用在孔子身上也似乎欠伺、探听之义,用在孔子身上也似乎欠妥所以《《论语论语》》的这个时字,只能训的这个时字,只能训为待,而不能训为伺为待,而不能训为伺58 《《诗经诗经·邶风邶风·静女静女》》::“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毛传:毛传:“言志往而行言志往而行正郑笺:郑笺:“志往谓踟蹰,行正谓爱之而不往见志往谓踟蹰,行正谓爱之而不往见孔颖达孔颖达《《正义正义》》曰:曰:“……有德如是,故我爱之有德如是,故我爱之欲为人君之配心既爱之而不得见,故搔其首而踟欲为人君之配心既爱之而不得见,故搔其首而踟蹰然又云:又云:“女德如是,乃可悦爱,故下云女德如是,乃可悦爱,故下云 爱爱而不见是也。
而不见是也《《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按:孔氏按:孔氏《《正义正义》》以爱字为悦爱之爱,其实不对段玉裁谓以爱字为悦爱之爱,其实不对段玉裁谓“郭注郭注《《方言方言》》作作‘薆而薆而’,,‘薆而薆而’犹薆然也犹薆然也” 胡承珙珙《《毛诗後笺毛诗後笺》》、陈奂、陈奂《《诗毛氏传疏诗毛氏传疏》》、马瑞辰、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毛诗传笺通释》》亦主是说,且所举证据甚坚确,亦主是说,且所举证据甚坚确,可成定论可成定论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是说静女躲,是说静女躲藏了起来,害得对方搔首踟蹰藏了起来,害得对方搔首踟蹰59 从声音线索来看,爱是影母字,凡属从声音线索来看,爱是影母字,凡属影母之字,多有隐蔽模糊或茂盛之义影母之字,多有隐蔽模糊或茂盛之义(茂茂盛义与隐蔽义是相通的盛义与隐蔽义是相通的),,《《离骚离骚》》“众众薆然而蔽之薆然而蔽之”,洪兴祖补注云:,洪兴祖补注云:“《《方言方言》》云:云:‘掩、翳,薆也掩、翳,薆也’注云:注云:‘谓薆谓薆蔽也’”《《文选文选》》张铣注云:张铣注云:“薆,亦薆,亦盛也又又“时暧暧其将罢兮时暧暧其将罢兮”,王逸注:,王逸注:“暧暧,昏昧貌。
暧暧,昏昧貌昏昧与隐蔽义相通昏昧与隐蔽义相通又又“百神翳其备降兮百神翳其备降兮”,王逸注:,王逸注:“翳,翳,蔽也翳亦影母字翳亦影母字60 《《诗诗·小雅小雅·采薇采薇》》::“昔我往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杨柳依依,说者谓柳依依,说者谓“指柳条迎风披拂的样指柳条迎风披拂的样子子”(高亨高亨《《诗经今注诗经今注》》)其实依依与其实依依与霏霏相对,霏霏指雨雪之密,依依亦当霏霏相对,霏霏指雨雪之密,依依亦当指柳条之茂密也依是影母字,故有茂指柳条之茂密也依是影母字,故有茂盛义高亨盛义高亨《《诗经今注诗经今注》》引一说:引一说:“依依借为殷,殷殷,茂盛貌借为殷,殷殷,茂盛貌其实因声求其实因声求义,依字自有茂盛义,不必谓为殷字之义,依字自有茂盛义,不必谓为殷字之借《《诗经诗经·小雅小雅·采薇采薇》》“依彼平林依彼平林”,,《《毛传毛传》》::“依,盛貌依,盛貌是其证是其证矣61《《说文说文》》::“ ,,蔽不见也蔽不见也《《广雅广雅·释诂释诂》》::“ 蔽蔽,障也《《尔雅尔雅·释释言言》》::“薆,隐薆,隐也。
也 、、薆薆均从爱得均从爱得声,均为影母字声,均为影母字《《白虎通白虎通》》“衣者隐也衣者隐也”,,《《广雅广雅·释诂释诂》》::“蔚、荟、庡、隐,翳蔚、荟、庡、隐,翳也衣、庡亦均影母字衣、庡亦均影母字《《说文说文》》::“杳,杳,冥也冥也皀皀jí ,,望远合也望远合也二字均为影二字均为影母字,又均有幽暗义,幽暗与隐蔽义相成母字,又均有幽暗义,幽暗与隐蔽义相成《《尔雅尔雅·释诂释诂》》::“偃,匿也偃,匿也偃亦影母偃亦影母字,字,《《汉书汉书·古今人表古今人表》》徐隐王,即徐偃王,徐隐王,即徐偃王,隐、偃声近义通陶渊明诗:隐、偃声近义通陶渊明诗:“蔼蔼堂前林,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中夏贮清阴蔼蔼即茂盛貌,蔼亦影母蔼蔼即茂盛貌,蔼亦影母字62《《孟子孟子·梁惠王下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怨者幽也怨者幽也(参看第三章第二节参看第三章第二节《《训诂学与古籍整理训诂学与古籍整理》》),幽、隐义相通,,幽、隐义相通,怨亦影母字又蕴有蕴藏义,隈有隐曲义,怨亦影母字又蕴有蕴藏义,隈有隐曲义,二字亦均隶影母总之,运用因声求义的二字亦均隶影母总之,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爱、薆、方法,我们可以发现爱、薆、 、暧、、暧、衣、依、庡、翳、杳、皀衣、依、庡、翳、杳、皀jí 、偃、蔼、怨、、偃、蔼、怨、隈、蕴这些影母字均有隐蔽或茂盛之义,隈、蕴这些影母字均有隐蔽或茂盛之义,不仅可以解决某些训诂上的难题,而且能不仅可以解决某些训诂上的难题,而且能够收到执简驭繁之效。
因声求义的方法,够收到执简驭繁之效因声求义的方法,实在是太重要了实在是太重要了63 清清代著名训诂学家段玉裁在代著名训诂学家段玉裁在其其《《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注》》中常常指出中常常指出“凡凡某声字多训某某声字多训某”、、“凡凡从某从某声皆有声皆有某义某义”、、“凡字之义必得诸字之声凡字之义必得诸字之声”、、“同声多同义同声多同义”、、“凡言某义凡言某义者皆从者皆从 某声某声”、、“某字有某义,故某字有某义,故言某义之字言某义之字从之从之为声为声”、、“声同义声同义近声同义同近声同义同”等等,等等,这也这也是因声求是因声求义训诂方法的具体运用例如:义训诂方法的具体运用例如: 64凡凡叚声多有红义叚声多有红义(騢字注騢字注语语)凡凡农声字皆训厚农声字皆训厚(浓字注浓字注语语)凡凡农声之字皆训厚农声之字皆训厚(襛字注语襛字注语)凡从辰凡从辰之字皆有动义之字皆有动义(娠字注娠字注语语)凡凡圭声字义略相似圭声字义略相似(娃字注语娃字注语)凡凡夗声宛声字皆取委曲意夗声宛声字皆取委曲意(夗字注夗字注语语)凡凡坙声之字皆训直而长者坙声之字皆训直而长者(陉字注语陉字注语)凡从兀凡从兀声之字多取孤高之意声之字多取孤高之意(兀字注语兀字注语)凡凡地名有句字者皆谓山川纡曲地名有句字者皆谓山川纡曲(句字注语句字注语)65凡从凡从 甬声之字皆兴起之意甬声之字皆兴起之意(甬字注语甬字注语)凡字从畾声皆有郁积之意凡字从畾声皆有郁积之意(藟字注语藟字注语)凡从句者皆训曲凡从句者皆训曲(翑翑qú 字注语字注语)等等。
等等按:因声求义的方法,其基本精神是按:因声求义的方法,其基本精神是科学的,但不能泛滥无归地说凡从某科学的,但不能泛滥无归地说凡从某声皆有某义,要有具体分析纔行段声皆有某义,要有具体分析纔行段玉裁往往把话说得过於绝对,这是他玉裁往往把话说得过於绝对,这是他的局限性的局限性66八、探求语源八、探求语源 有有时为了弄清某些训诂上的疑难问题,时为了弄清某些训诂上的疑难问题,需要从语源上求得彻底的解决这个,可以需要从语源上求得彻底的解决这个,可以叫做探求语源法比如叫做探求语源法比如《《楚辞楚辞·招魂招魂》》::“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千里些旋入雷些旋入雷渊,靡散而不可止些渊,靡散而不可止些其中雷渊一词,王其中雷渊一词,王逸注为逸注为“雷公之室雷公之室”,洪兴祖引,洪兴祖引《《山海经山海经》》谓谓“雷泽中有雷神,龙头而人身雷泽中有雷神,龙头而人身”然而雷公、雷神云云,与上文的公、雷神云云,与上文的“旋入旋入”及下文的及下文的“靡散而不可止靡散而不可止”完全连不起来,王、洪之完全连不起来,王、洪之说殆未得其朔说殆未得其朔义67 今从语源上考察,雷渊盖即回渊。
古雷、回通用,今从语源上考察,雷渊盖即回渊古雷、回通用,如如《《楚公逆鎛铭楚公逆鎛铭》》之吴雷,之吴雷,《《史记史记·楚世家楚世家》》作吴回,作吴回,即其证又即其证又《《说文说文》》雨部:雨部:“靁,阴阳薄动靁雨生物靁,阴阳薄动靁雨生物者也从雨;畾象回转形从雨;畾象回转形段注:段注:“凡古器多以回凡古器多以回为靁章太炎章太炎《《文始文始》》::“畾声之字,音义皆取诸畾声之字,音义皆取诸回回、渊义相比类,回、渊义相比类,《《说文说文》》::“渊,回水也渊,回水也从从 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貌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貌段注:段注:“颜回颜回字子渊《《说文说文》》囗部:囗部:“回,转也从回,转也从 囗,中象囗,中象回转之形回转之形要之,雷渊即回渊,回渊也者,即一潭要之,雷渊即回渊,回渊也者,即一潭旋转之水也,此种水最易溺人,即使最善游泳者,倘旋转之水也,此种水最易溺人,即使最善游泳者,倘一旦没於回水之中,亦将回旋而下不复得救旋入雷一旦没於回水之中,亦将回旋而下不复得救旋入雷渊之旋,正与回水相呼应,弥足证明雷渊即回渊矣渊之旋,正与回水相呼应,弥足证明雷渊即回渊矣至於至於《《山海经山海经》》所谓所谓“雷泽中有雷神雷泽中有雷神”云云云云 ,乃根据,乃根据雷字之常训附会为说,以之解雷字之常训附会为说,以之解《《楚辞楚辞》》,未为探本溯,未为探本溯源之论。
源之论68 运运用探求语源的方法,不仅可以解决某些用探求语源的方法,不仅可以解决某些训诂上的疑难问题,还可以说明某些名物的训诂上的疑难问题,还可以说明某些名物的“得名之由得名之由”例如古人为什麽管虾叫例如古人为什麽管虾叫“虾虾(鰕鰕)”呢呢?这是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如这是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如果果从从词源学的角度加以探讨,这个问题是可以词源学的角度加以探讨,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解决的汇集虾的同族词集虾的同族词“騢騢”、、“瑕瑕”、、“碬碬”、、“霞霞”、、“赮赮”、、“葭葭”等加以考等加以考查,就会发查,就会发现它现它们都有红义,从而推断虾是们都有红义,从而推断虾是得名於红色得名於红色(张永言先生说,见张永言先生说,见《《词汇学词汇学简简论论》》)其他可以类推其他可以类推(但不是每一名词都能找但不是每一名词都能找到解释到解释)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沈兼士、杨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沈兼士、杨树达等人,在这方面都有很多精到的树达等人,在这方面都有很多精到的论述。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