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遇何处,,做好而安]随安而遇范文.docx
19页[随遇何处,,做好而安]随安而遇 姚先国:1953年2月13日出生于湖南华容县高中毕业后,回乡种地,不过半年就因才华出众被抽调县城工作,两年后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入读安徽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再度回乡工作,不久考上复旦大学经济系研究生,1982年毕业,至浙江大学任教1985 年至1987 年在德国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企业经济系、慕尼黑大学国民经济系进修现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此外,他有大量头衔和职务,也有大量专著和论文 经郭世佑教授的引荐,我得以在他来京公干的间隙匆忙采访了他,两三个小时,我听得意犹未尽,叹服不已之后,我在微博中写道:他是我采访过的最生动的人,没有之一只恨我笔力不足,无法描摹出他生动的表情;可惜是文字有限,大大有损于他话语的风趣他个头基本与我持平,我却为他倾倒――他太可爱了 他的学生爱他他50岁生日的时候,学生们瞒着他组织了一个100多人的party,用999朵玫瑰花,拼成“I Love Yao”的主题标语,花店的人边拼边嘀咕:还浙大呢!连个you都拼错!他们不知道,那是姚先国的“Yao”学生知道他喜欢玩乐器,跑遍全城,买了把最贵的二胡送给他。
不久前,学生们又给他过60岁生日,海内外的学生、朋友,儿时的同学、老乡,来了300多人,热闹非凡西藏来的6位女学生又给他献上拼成爱心图案的999朵玫瑰 金庸先生与他一见如故,在他的一本小说扉页上题字,称他为“先国帮主吾兄”,封他为“丐帮帮主”金庸和夫人曾单独请他吃饭,在去国外读书的问题上征求他的意见 他的朋友,中国政法大学郭世佑教授赞他为“全人”,说“惟有智、勇、度、情四者兼备如演义中之关羽者,方能称‘全’,方可谓强人生得此四全,举世无多若以我的孤陋与偏好论之,先国吾兄可以勉为其难矣” 身边的工作人员喜欢他有人说,在(浙大)外经贸这个大楼里,谁要说姚先国的坏话,那个门卫首先会跟他吵架他工作的那座楼里,几任的门卫和保洁人员都跟他关系很好他经常去吃饭的饭店,那个扫地的大姐总跟他打招呼开玩笑 他作为公共管理学院的院长,近年推行学校部署的人事分类改革,人员分流,触及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但轮到他自己聘岗的群众投票时,他得了全院唯一的全票 农家子弟,全县标兵 他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带着一家老小与土地谋食因为他太调皮,整天跟人打打闹闹、惹是生非,母亲忙里忙外顾不上管他,索性提前把他赶进了学校。
1965年他上了初中,由此成为了老三届的最后一届 小学阶段,他曾代表四年级向五年级成立班会表示祝贺;1969年,他上高一就作为红卫兵代表去参加县党代会;在华容四中,他的聪明和才气已在大字报上显露无遗高中毕业他回乡劳动,遇到电信局招工,经过高中老师的一致推荐,他进了城 学习博览:听说您在工作期间表现非常突出,有些名气的? 姚先国:我1971年参加工作,1972年入党,是从参加工作到入党时间最短的一个1972年就是本单位的先进我当时一个人做两份工作,文书和话务员 1973年我成为全县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标兵我喜欢看书,但那时候没什么书可读,于是就读马列著作、,还去看《资本论》开始根本读不懂,又没有人可请教,只能自己琢磨硬啃后来读研究生,就靠这点底子那天发言正好讲读《资本论》的体会,把县委书记给感动了,他说,20岁的小伙子这么上进,这么关心国家大事,这么刻苦学理论,而且工作表现非常好,我们全县的青年人有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像姚先国这样的,我们就有希望把我大大吹了一番 后来书记还多次让我坐上他那部县里唯一的轿车,领着我到处讲演,在县里出了不小的风头那时候也要提拔年轻干部,比如王洪文一下子提到中央当领导,有谣传说书记要找一个25岁以下的年轻人进县常委,看中了姚先国。
喜上大学,如愿以偿 学习博览:您工作几年后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这个推荐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按照什么标准选的? 姚先国:1973年以前电信局没有名额,后来电信跟邮政合并成邮电局了,青年工人比较多,1974年就分给了一个名额推荐的时候还是比较严格的,先各个班组推荐人,再层层筛选最后确定了两个候选人,一个我,电信的,还有一个是邮政的然后体检、政审因为我在县里有点名气,单位把我排在前面,体检下来,另外一个人身体没我好,这样我就入选了听说我是排在全县第二号,第一号是农村的一个党支部书记 学习博览:专业是怎么选择的?那时候学外语并不热门,为什么选择了外语系? 姚先国:其实我原来报的是北航,我是想学理工的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啊,有多少个名额,哪个学校,都写得清清楚楚,推荐的人只能够去对应他那个指标比如,长沙工学院,是排在第一号的,要求最高我是第二号,对应的名额是北航,我也满心欢喜但是过了没多久,他们说不行了,北航要农村户口的县里三个在职的全部拿下来了 但后来又通知我们去填表,说增加了三个名额,你们几个在职的都有机会浙大化工专业招了那个化工厂的人,机械厂的到了湖大机械系也不知道是不是根据我们这几个人的情况报上去以后他们选的。
安徽大学外语系,说是政治条件要求特别高,毕业以后要到省以上的外事部门做干部或当翻译县招办对我说,你的政治条件最好,以后要去支援世界革命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弄去学外语了 学习博览:学完几年英语专业,英语水平是什么样的? 姚先国:可以看,可以文字翻译,口语不行,学的哑巴英语那几年,国家动荡不安又封闭学了几年外语没跟外国人说过一句话 我的学习能力还是蛮强的我们毕业实习之前,学校给我们一个任务,翻译联合国关于塞浦路斯问题的文件,审稿小组有两个学生代表,我是其中之一另外,我考复旦那年,好像外语45分就可以了,我考了86 毕业了,赶上拨乱反正时期,各级领导班子重新调整,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无人负责大学生分配,于是““哪来哪去”,回到原籍 三年大学,一个跟头翻回来,还是回到了县里,而且因为学了外语,县里没有其他地方能用上,只能去当老师他进了县教师进修学校,尽管一进校就给了党支部委员、团委书记的头衔,他还是感到很失落,因为从没想过要当老师 父亲倒是兴高采烈的,他说,大学生刚分配工作就进领导班子,县里从来没有过,说明组织上对你的信任 其实,没教多久的书,他就被抽调到县委宣传部,接着被派到湖南省委党校学习。
看起来,这个优秀青年要顺理成章走向仕途了 错过北大,领秀复旦 学习博览:这么好的形势下,为什么要考研? 姚先国:就在党校学习期间,1978级的研究生开始招生了本来我没关注这个事情,我中学时的贺老师在县教育局工作,主动寄表给我,说,如果你考不上研究生,我们县里没人能考上我就填了北大,把表寄回给他贺老师把表交给了招生办,招办的负责人以为他弄好了,就寄了去,忘记盖章了我在长沙,等到人家准考证来了,马上就考试了,我这里一点消息都没有那次机会就错过了,没有进考场1979年,我报了复旦 学习博览:您第一次报了北大经济系,第二次报复旦还是经济您是误打误撞啊,还是对时势的把握比较准确? 姚先国:我本来就对经济学感兴趣,《资本论》的副标题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那个时候的经济学都是政治经济学,我没有正儿八经学过,但后来看了北大公布的研究生试题,觉得肯定能考上那时已开始改革开放,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觉得学经济是国家需要的当时我们这帮年青人群情激昂,对国家有强烈的责任感,甚至怀有“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也”的英雄主义情结 应该说也算嗅觉灵敏吧,所以有朋友开玩笑说我赶了一辈子的时髦,学外语、学经济,出国,后来搞工商管理,现在又搞公共管理,什么热搞什么。
其实除了学经济外,其它都是组织安排“被时髦”的 在复旦大学,他跟从名师蒋学模学习社会主义经济专业,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校期间,就有论文发表在复旦学报上 1982年,研究生毕业,他进入路甬祥校长领衔的浙江大学,从此走上学术与管理之路1984年,他参加了莫干山全国首届中青年研讨会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科首批青年基金课题1988年,他以讲师身份成为浙大最年轻的副系主任(无正主任),实际主持工作 此后,他当系主任,常务副院长,院长,先后重组、组建了四个学院,他自称拆拆建建,干的是包工头的工作,但这种包工头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他不是严肃的领导,也不是油滑的领导,更不是庸碌的领导他有智慧、有魄力 任职浙大,拆拆建建 姚先国:我刚到浙大的时候,有工业管理系,没有经济系1984年,浙大跟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开展企业管理的在职教育,要建一个培训中心,在全校选拔了一批优秀本科毕业生去德国学习,准备回来后当培训教师,叫我带队我就是这样进入管理学科的 后来成立经济系了,我回国后让我负责当时成立了工商管理学院,是虚体2022年路甬祥校长让我把经济系、管理系实质性融合,组建实际运行的工商管理学院,我当常务副院长。
院长是外请的,从来没来过诸事到位,运行了一年多,2022年路甬祥又让我组建对外经贸学院,把经济系拉出来,另外成立一个外贸系 学习博览:这过程中有不少困难吧? 姚先国:当然我这辈子主要是干“包工头”,拆拆建建,习以为常了猴子掰苞谷,掰一个扔一个”,现在还剩了一个 在对外经贸学院过了几年安稳日子2022年,浙大、杭大、浙农大、浙医大四校合并,2022年就开始搞各个院,叫我去组建经济学院,两大三小,五个单位合起来 现在大家都认为大学合并中浙大最成功四校合并是个大动作,不容易张浚生书记、潘云鹤校长曾讲过,四校合并我们经济学院是合得最好的 我和张维迎是好朋友,他在北大搞人事改革,闹得沸沸扬扬有一次我和他还有刘伟一起喝酒,他讲起这个事情,我就问他:你们人事改革走了多少人?他说,没有走,一个人都没有走,我是先定了个规矩,三年以后才走人呢我说,你这是狼还没来就叫狼来了我们经济学院成立的时候204个人,几年下来只剩了160,波澜不惊,没有人来吵架,找麻烦调出去的十几个人,过年还请我吃饭他们两个都很感兴趣:老姚,你怎么弄的? 人事管理是学院管理的核心人事改革既要积极又要慎重,关键是谋篇布局,把握火候,水到渠成,像下棋一样,走一步看三步,不能死打硬拼。
刚组建经济学院时,有人建议我趁机优化队伍,不好的人不要但在那个情况下,你怎么优化? 四校合并,其他学校本来就有被吞并的感觉,对你有一种提防的心理,你还挑挑拣拣,要这个不要那个的,不是激化矛盾吗?再说,你怎么严格把关呢?信息不对称,哪个好哪个不好,你不知道,你只能问加入到班子里面的那些人,那些人带着这帮弟兄,不会说不好,谁愿意做恶人呢?你大喊大叫,要精干,要用贤,要优化,弄得大家对立情绪严重,这不是自找麻烦吗?这种时候,就要讲融合、讲大局、讲友好 所以我反其道而行之,根本不提优化队伍的事相反,敞开大门,愿意来的相关学科和人员一律欢迎 第一步就是讲感情,促融合,然后定制度花几个月的时间,上下讨论,各种制度怎么建定制度的过程是统一思想统一规则的过程统一规则以后我再来管,就是执行制度了这是我办学院的一个经验,管理任何一个单位,首先要把制度定好而且管理制度一定不是少数人关在屋里制定的,而是经过反反复复的讨论,最后教代会通过大家都参与,情感上融合了,管理制度定好了,发展就有了基础 第二步,制订学科规划,调整办学结构,大搞学科建设2022年拿到了博士点,硕士点增加了好几个学生比例改变了,研究生比从15%到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