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学年北京板桥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6页2021-2022学年北京板桥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丹心一片林徽因林徽因在伦敦留学时候就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1924年6月,林徽因和粱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1928年,这对新婚夫妇学成回国梁林二人都对中国的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当时,中国对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梁思成、林徽因二人下定决心,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30年代,林徽因经常与梁思成一起骑着毛驴、坐着独轮车,到穷乡僻壤去寻找古建筑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发现得以为世人所了解,得到了应有的保护然而,当这项事业刚刚开始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遍了华北的大片地区战争越来越近,林徽因是北平的太太们中最早表示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林家有尽心报国的家风,林徽因的两位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在黄花岗72烈士之列她给8岁的女儿梁再冰写信:“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八年抗战,物价飞涨,不断的“逃难”和越来越差的生活条件,使林徽因旧病复发从1941年起,她就经常发烧卧床,从此再没有享受过健康人的欢乐。
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林徽因在病榻上仍坚持工作,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已怀有的学术夙愿也许没有人知道,林徽因为了这两部著作耗费了多少心血,在健康方面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就是在这个时期,她一再谢绝了外国朋友的邀请,不肯到美国去疗养,而宁愿留在国内,同自己的同胞共命运粱思成也支持她的选择,虽然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二战行将结束时,虽然梁思成向盟军提出了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的建议,但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盟军不得不准备对其进行轰炸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地图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林徽因一家两次险些在日军的轰炸中丧命,其三弟林恒和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均牺牲在与日寇作战的战场上纵是佛经中诸神菩萨,胸襟也不过如此吧1949年初,林徽因所住的清华园解放了她和梁思成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这一年,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从此她便把自己的命运同新中国连在了一起林徽因曾决绝地表示,要与离开祖国大陆及去台湾的知识分子断交。
她曾说过,自己从小接受欧美教育,但珍视中国;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会也不该选择这样的时机离开祖国的一边是病痛的折磨,一边是繁忙的工作,她就像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她发表了大量的有关建筑的论著,并以惊人的毅力参与首都的城市规划工作,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她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提出了修建“城墙公园”的新颖构想为了挽救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林徽因在一次会议上与当时的北京市负责人发生了面对面的冲突她据理力争,甚至指着对方的鼻子大声斥责而那时她肺病已重,以致激动时只能发出喉音今日,牌楼早已随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国徽图案,是林徽因最光荣的任务连续几个月,她呕心沥血,一次次地参与修改设计,直到方案最后确定而这时,她已经病弱到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了1955年3月,林徽因耗尽了最后一点气力,带着许多未完成的心愿离开了人世她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墓碑上镌刻着一簇有着浓厚民族韵味、丰满又秀丽的汉白玉花圈这原是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碑座上的一个刻样,它作为一篇无言的墓志铭,纪念着它的主人。
摘编自梁从诫《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相关链接①林徽因(1904 -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林徽因有着倾城的貌,出众的才,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早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百度百科《林徽因简介》)②微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萧乾《才女林徽因》)③母亲在融汇材料方面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个人志趣和爱好完全一致,他们将研究建筑学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二人取长补短,互相支持,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B. 古建筑遗存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为了使奈良古建筑免遭战火,林徽因克制住内心对日寇的仇恨,为盟军绘出了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奈良地图。
C. 林徽因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她不仅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斐然,赢得了“一代才女”的赞誉D. 林氏后人传承了家族尽忠报国的门风,先后有多人为推翻封建帝制、为抗击日寇侵略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林徽因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E. 战乱时期动荡的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工作,击垮了林徽因的身体,她所取得的重要成就,都是以牺牲自身健康作为代价的12. 林徽因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13. 林徽因身患重病,却一再谢绝去美国疗养的邀请她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14. 林徽因有哪些品质最应该为后世所铭记?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1. CB 12. ①研究建筑学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帮助梁思成完成《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和梁思成一起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发表了大量有关建筑的论著②保护古建筑30年代与梁思成一道四处寻找古建筑,二战时保护奈良古建筑,解放后保护北京古城③参与首都城市规划工作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
13. ①在国家处于外敌入侵的危难时刻,她要与同胞共命运,不愿意置身国外②为了实现学术夙愿,即使在健康方面付出很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③得到了丈夫梁思成的理解和支持14. ①热爱祖国,尽心报国,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气节为了打破日本学者的断言,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明确表示宁死不做亡国奴;和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与离开祖国的知识分子断交,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②珍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寻找、研究、保护古建筑③工作勤奋,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很早就确立研究建筑学的志愿;长期忍受病痛的折磨,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④坚持真理,坦诚直率开展批评犀利敏捷,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为保护北京古城敢于当面斥责政府负责人⑤明辨是非,胸襟开阔二战时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体现出一个学者的襟怀与良知11. 试题分析:A项,林梁二人“个人志趣和爱好完全一致”欠妥;D项大体正确,但“林徽因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表述欠清楚;E项“都是以牺牲自身健康作为代价的”不妥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ADE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林徽因在建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研究建筑学”“保护古建筑”“参与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角度进行概括13. 试题分析:此题的题干是“谢绝去美国疗养的邀请”的原因,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国家”“自身”和“丈夫”的角度进行概括14.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文章的事件从“热爱祖国”“珍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勤奋”“坚持真理”“明辨是非”的角度作答点睛:这是探究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
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2.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说“孝” 许天笑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揭开了人类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老师孔丘想了想,说了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这三句话,也可以用三个简单的字概括: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怀之,是慈请注意,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了首位?同样,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也同样把孝称为百善之首呢?也许有人会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所以当然要孝敬老者然而此情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如此,这一点不足以说明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资料也表明“孝为首”的情况未必自远古就如此在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我们不妨先看看荀子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段论述。
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在力量、速度上都没有什么优势,却能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胜过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懂得群体合作人为什么能做到群体合作,就在于每个人都知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所以,人不能无群,既在群体中,就不能不讲本分,否则,就不免会陷于纷争、动乱和瓦解无疑,为了群体的共存,人还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端”,是起点的意思仅仅有一个起点,当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些合作、利他的因素,通过怎样的道路,渗透到人们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中去似乎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轮回的文明中,这些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的人们安守本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诚实善良,“不杀人”,“不偷盗”,才能在死后获得拯救去往天堂,或修得善果减除后世轮回之苦然而在中国,在热衷鬼神祭祀的商代被周代取代之后,人们似乎渐渐形成了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
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便是对这一传统的精练表达相应地,中国人摸索到了一条立足于现实世界、发扬合作利他天性的道路这条道路,自然要从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