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通案.doc
13页课题1 文言文两则课型新授课课时2—1五、小结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态度的重要性小组合作交流后发言):“通过这篇古文,你学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学生结合实际谈道理)2、学生自创警示语:态度决定结果/态度是最好的老师(例子)学生在理解本文寓意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说了说态度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六、课外拓展阅读配乐学生自读自悟)七、作业设计 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故事 2、课后读一读、背一背老师推荐的课外拓展阅读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2、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解3、理解重点词语,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重点难点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法指导教具、学具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通 案个 案一、导入 回忆归纳以前学习古文的方法步骤(课件出示):1、熟读成诵,2、理解文意,3、明白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要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教师板书《学弈》,学生通过预习讲解课题二、朗读要点说出朗读时需注意的要点(课件出示):1、注意朗读的节奏;2、读准字音(特别是翘舌音,本文“之”字较多,强调学生一定读好六个“之”字;3、放慢点速度。
三、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文意1、组长组织组员借助书下注解,理解文章大概意思2、写一写(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3、小组交流练习说意思)4、小组选代表汇报四、分析课文、明白道理师:从课文中找一找反映两人学习结果的句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课堂检测一、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二、理解句子的意思、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教学反思课题1 文言文两则 课型新授课课时2-2以:认为去:距离日中:正午,中午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是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来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⑥孔子不能决也 决:裁决,判断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知:同“智”,智慧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再读课文,体会辩斗过程五、明理启智,引导探究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教学目标1、学会“盂、孰、汝”3个字,会写“盂、孰”2个字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重点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学法指导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通 案个 案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我们有举世闻名的古代“四大发明”,有着无数的善于观察,勤于思索、勇于创造的古代科学家、发明家我们的古人是有着无穷的聪明智慧的你听,有两个古代的小孩儿,他们在为太阳争论起来了二、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课文,指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帮助解决 3、再读课文,读正确流利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自学2、全班交流,理解大意3、教师点拨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②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课堂检测l、比一比,再组词辩( ) 盂( ) 孰( )辨( ) 孟( ) 熟( 2、背诵课文理解句子的意思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教学反思课题2 匆匆课型新授课课时2—1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朱自清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呢?边读边想,感触深的地方,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1)学生汇报。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2、学习表达方法3、理解“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4、仿说引导学生联想时光还会怎么样匆匆流逝,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仿说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生词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通 案个 案一、揭示课题,理解“匆匆”复习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导入课题,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2、画出中心句二)反馈检查:三、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一)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二)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重点品读以下内容: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课堂检测 句中破折号和冒号的作用是: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 A提示下文;注释 B注释;提示下文 C转折;注释 D提示下文;转折教学反思课题2 匆匆课型新授课课时2-2三、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匆匆”(一)展示交流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二)出示汉乐府民歌的《长歌行》,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三)小练笔:写读后感受 四、回归整体,加深感受今天学习了《匆匆》这篇课文,我想大家对时间一定有了许多新的感悟,假如现在时光老人站在你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老师扮演时光老人的角色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合作 交流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通 案个 案一、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齐读课题,1、感受对生命的追问:精读第四、五自然段2、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3、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
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4、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二、诵读积累领悟时光匆匆对你有什么启示?课堂检测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燕子去了,有( )的时候,( )枯了,有( )的时候,桃花( )了,有( )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 )呢?二、背诵课文教学反思课题3 桃花心木课型新授课课时2-1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默读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通 案个 案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学生可能会问:这么幼小的树苗,看似弱不禁风,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课堂检测1、比一比,再组词萎( ) 秧( ) 番( ) 锻( ) 勃( )委( ) 殃( ) 翻( ) 段( ) 脖( )2、照样子写词语从从容容(AABB) 无缘无故(ABAC) 教学反思课题3 桃花心木课型新授课课时2-2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8、教师小结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如果我是一棵( ),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教学目标1、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重点难点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