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海登·怀特历史书写理论的思想溯源.doc
6页论海登·怀特历史书写理论的思想溯源=“news_bd”> 历史哲学发展至以海登怀特为代表的叙事学转向,意味着将研究对象定位在历史著作上,怀特所提出的元史学实际上就是指称一种叙事层而上的历史历史著作在怀特看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被发现的部分,也就是历史事件;一是被建构的部分,就是史学家所应用的三种策略〔情节化(伦理层而)、形式论证(认知层而)、意识形态蕴涵(伦理层而)〕;一是诗性的比喻预构他讨论的重点是后而两点,旨在探索史学著作中的诗性结构怀特认为,在元史学中,叙事的理解和阐释成分往往融合在一起,以至于消解了再现过去所发生的事件或合理地解释它何以如此发生的原因的权威性他进一步分析出史学家应用三种解释策略来达到解释效果,每种解释策略又有四种可能的演说模式,同时,四种比喻预构策略一一隐喻、提喻、转喻和反讽,与史学家在其著作中使用的种种解释模式相互呼应,从而构成史学家的风格特征尽管怀特的史学观念惊世骇俗,几乎改写了历史真实性的而目,但他的思想并非无源之水,尤其是其历史书写理论极具结构主义风范的分析模式,更是借鉴了多位思想家的理论精华本文旨在彰显怀特的叙事主义历史哲学的形成轨迹,追溯其理论的诗性根源。
一、历史的阐释一一叙事主义的形成 首先要清楚的是,历史通过书写来传达,那么历史学家的写作过程必然包含两个步骤:去除史学家认为多余的历史事实和填补历史资料欠缺的空白部分因为,历史学家所能获得的材料和文献不是过多就是过少,这也就意味着它无法简约阐释成分怀特对历史叙事性的论述首先集中在对历史阐释性的肯定上阐释不同于解释,解释倾向于强调历史的客观成分,而阐释则更关注史学家的主观因素,怀特认为二者相互对立兰克及其追随者所进行的历史解释是寻求解释过去所发生的事件,为文献中报告的事件提供准确详尽的重建,他们只描述历史现象但不探究历史何以如此的原因,压抑阐释的冲动,以尽可能的客观精神对历史进行再现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对阐释的排斥是激起怀特写作《元史学》的关键因素 一个历史叙事不能全然由充分解释构成,其中充斥着既定事实与假定事实黑格尔、德罗伊森、尼采和克罗齐拒斥这种解释观念,他们把阐释看作历史修纂的灵魂,并且各自确立了四种阐释模式黑格尔区分了原始性历史和反思性历史,得出史学家本质上的诗性理解能够被纳入意识之中,并转化成一种有关整体过程的喜剧式想象,他将这种反思性历史修纂分为普遍的、实用的、批判的和概念的。
德罗伊森明确指出,历史方法的本质是一种理解的研究,是阐释‑ }t}zz他区分出了历史书写的四种可行的阐释策略:因果的,条件的,心理的和伦理的尼采坚持认为,历史修纂中阐释是必要的,这是由历史学家所努力达到的那种客观性所决定的他在《历史的使用与滥用》中提出四种再现历史的方法:纪念的、古物收藏的、批判的和他自己所用的超历史的方法而克罗齐则提出四种不同的哲学立场:浪漫主义的、唯心主义的、实证主义的和批判的 无论如何划分,他们的一致认为,历史学家本身参与了历史叙事的建构我们而对这种建构,需要将史学家的自身经验与其所应用的阐释策略区分开来在《野性的思维》中,克劳德列维一斯特劳斯指出,任何历史叙事的形式一致性只含有一个骗人的纲要,这是历史学家强加于大量材料之上的,这些材料只能在最广延的意义上才能称作数据也就是说,历史事件本身只是一些无序零散的材料,而史学家为了达到某种阐释效果才构建了一种连续性列维一斯特劳斯在这一建构中看到了历史事实概念的二律背反一一每一个真实发生的事都可以化解为无数的个人时刻所以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事实决不是给予历史学家的,而是由历史学家本人借助抽象手法,仿佛在无限倒退的威胁之下建构,,的。
至此,阐释性已经成为历史哲学中不能回避的问题,但是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解释和阐释并不体现主体与客体的分立伽达默尔认为,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不是一个客体,而是自身和他者的统一,是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一种正当的释义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有效性因此我就把所需要的这样一种历史叫做效果历史理解本质上是一种效果历史的关系伽达默尔所说的历史理解正是历史的阐释性,他反对研究历史的科学客观主义态度,在他看来,历史学家无法置身于历史之外对其进行研究,理解者总是带着某种成见去理解而且,我们理解历史的过程实际上也参与了历史同时,伽达默尔也反对黑格尔和狄尔泰等人的纯粹主观主义态度他认为,历史先于我和我的反思所以,在伽达默尔眼中,历史既不是客观对象,也不是绝对精神和生命自我的体现,它是一种主客体的交融在一切理解中,都有这种效果历史的力在起作用,无论我们意识到它还是没有意识到它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就是与传统对话的过程,同时由于传统先于理解而存在,理解也受制于它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将文本称为历史流传物,目的是突出其历史性解释者与文本之间存在历史形成的时间与文化的距离,因此需要解释。
文本与解释者构成了一种历史流传物与当代读者之间的关系历史流传物并不外在于解释者,而是与解释者不断对话和交流的准主体伽达默尔对历史文本的关注,以及他对历史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讨论实际上已经打破了历史严格的学科限制当历史哲学的研究对象转向历史文本,历史的阐释性和文本化便凸显出来,兰克等人标榜的客观性和科学哇很难再成为历史的先在属性怀特的历史哲学便开始于这种对历史的学科地位的质疑之上}环特希望一种更理性地对概念屏障的颠覆,这与尼采的历史和神话之间区别的‘隐喻式的’抹杀相联系,它可以提供一种方式一一返回历史与神话创造性地内部活动的思维方式怀特想要通过隐喻方式将理性与非理性、历史与神话之间被科学实证方式切断的联系重新建立起来,就如怀特自己所说,写作历史就不仅要接受理性的指导,而且要在‘与理性相关’的最广阔视野之下,运用历史可能提供的与‘非理性’相关的任何知识,在生活与艺术二者中促进理性的事业在历史学科地位的探讨中,历史学家对历史、科学和艺术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与历史主义危机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怀特思想的构建也需在澄清三者关系的基础上进行。
而对历史学的危机,怀特认为,这一代历史学家所要完成的最棘手的任务就是揭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学科的J哇质,率先消除历史在各学科中的自治性,并帮助把历史同化到一种更高级的知识探索之中,又由于这种知识探索是建立在对艺术与科学的共性而非差异的认识之上,因此可以正确地说,它既不是艺术,也不是科学 二、历史与诗的内在联系一一情节结构的形成 显然,怀特对历史的艺术性或者诗性的部分更感兴趣他想要重建的历史与神话之间的联系,在诺斯罗普弗莱那里寻找到了最丰富的资源怀特称赞弗莱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自然文化历史学家,在《弗莱在当代文化研究中的位置》一文中,他声称弗莱的文学理论对文化研究具有巨大而持久的推动作用他也不讳言自己借鉴了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对文学情节结构的分类理论在弗莱理论的基础上,怀特找到了返回历史的神话源头的途径,形成了自己的历史书写理论中的情节化模式理论 历史需要通过叙事呈现,历史学家对过去的建构沟通了历史与诗学之间无法抹杀的联系黑格尔将诗看作是对世界的隐喻式理解,历史则是一种散文性表达但是,他将诗性意识本身历史化了,并在历史意识框架内把诗学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而将历史与戏剧和诗歌紧密联系起来,达到一种诗与戏剧的历史化以及历史的诗化和戏剧化。
维柯将文化研究置于隐喻理论的框架内,在一种诗意逻辑中发展起来,这给予历史研究以重要启示维柯认为,用隐喻来表达陌生事物并对其进行分类,可以凸显事物与词语之间的张力例如,一旦将雷与愤怒等同起来,其他事物就可以分有愤怒的某些特殊J哇质由此可以得知,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中应用隐喻表达便可对事物加以命名,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意义 在这一点上,诺斯洛普弗莱坚持认为,历史学家不应该把一个结构强加在他的数据上,他必须诱导地收集事实,努力避免道听途说的结构,除非是他亲眼所见或确信是他亲眼所见的事实弗莱认为,一种历史阐释与一首诗的虚构一样,可以说是作为对世界的合理再现而对读者产生吸引力的,对那些分类前的情节类型或原型的故事形式具有隐含的吸引力,而这些类型或形式限定了特定文化的文学享赋的形态[7]l62因此,历史学家就与诗人没有了本质区别,他们可以通过为历史事件提供解释的形式将意义类型嵌入叙事之中 弗莱在荣格的原型理论基础上,将原型的定义从心理学领域引入文学范畴,从而建立了以文学原型为核心范畴的原型批评理论他在《批评的剖析》中认为,文学批评走向科学的途径是建立整体观意识,也就是重构那些已经失去的联系之间的关系,比如艺术与科学。
弗莱极力倡导对各类文学研究应着眼于它们相互关联的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体现了人类集体的文学想象弗莱认为西方文学的叙事结构模仿了自然界循环运动春、夏、秋、冬所形成的自然循环在弗莱看来可以与文学叙事的结构模式的四种基本类相对应:喜剧一春天的叙事结构,浪漫剧一夏天的叙事结构,悲剧一秋天的叙事结构,讽刺剧一冬天的叙事结构这四种叙事结构模式从神话原型而来,再发展到以某一叙述为主,继而转化为喜剧、浪漫剧、悲剧、讽刺剧等到现代剧出现,它表现出了回归神话的趋势弗莱认为,这体现了一种文学发展的循环 弗莱的思想可以引申出,历史中的阐释包括可以构建情节结构所需的各种成分,而历史学家能够通过对这些成分的编排,架构出特殊种类的故事,从而显示该事件的性质由此便可以从历史学家的叙事中分辨出悲剧、喜剧、罗曼司和讽刺剧等不同形式而这样的架构也说明历史学家在而对历史材料的时候,他们所谓的发现实际上包含着对于情节的预期叙述在历史叙事中,故事之于情节,就如同对过去所发生事件的解释之于对叙事中包含的整个序列时间的意义或意指进行的概括描写所以,按照弗莱所言,历史著作至少有两个阐释层而:一个是历史学家以编年史事件为基础架构故事层而;另一个是历史学家用基本叙事技巧循序渐进地讲故事。
怀特正是从弗莱的小说理论中获得历史叙事所套用的情节结构模式,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历史诗学理论中顺着诺斯罗普.弗莱在其《批评的剖析》(下文简称《剖析》)中指出的线索,我至少鉴别出四种不同的情节化模式:浪漫剧、悲剧、喜剧和讽刺他认为,这些情节化模式也是史学家赋予历史著作以美学意味的方式怀特在分析19世纪历史写作中的四种存在论中,分别对米什莱、兰克、托克维尔和布克哈特的史学著作进行剖析,指出他们如何应用情节化、形式化和意识形态化从历史过程中获取意义米什莱将历史过程视为一种本质上的美德对抗极端邪恶而进行的斗争,根本上是一种自我认同,体现出了浪漫剧的特点;兰克作为历史主义的代表,将客观性以及批判原则应用于解决历史中的各种冲突使其获得一个和谐的结局,因此也就形成了兰克历史著作中的喜剧性主题;托克维尔的著作具有一种悲剧内涵,他不允许自己相信历史的普遍意义;在布克哈特那里,历史陷入了反讽,代表着英雄时代和信奉英雄主义的能力的消逝历史充斥着忧郁,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希望 三、结构主义骨骼与后结构主义精神 对怀特历史哲学的诗性追溯,最终落实到语言问题上从哲学领域兴起的语言学转向对历史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语言学转向起源于分析哲学,1955年,怀特在《分析的时代》的序言中这样解释使用分析哲学这个概念的原因:在充分认识到任何标题的危险性之下,本书旨在简要地记载这样一个事实,即20世纪表明为把分析作为当务之急,这与哲学史上某些其他时期的庞大的、综合的体系建立恰好相反我认为有用的是抓住本世纪一个最强有力的趋势来标志这个世纪,而不是去捕捉这一世纪的本质历史与语言建立起密切关系来自结构主义,而怀特一直声称自己是一名结构主义者,主要原因就是他将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