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诗文中的关山与春风岭》.docx
5页苏轼诗文中的关山与春风岭 北宋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苏轼被贬为“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史,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①[1]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日,苏轼即从京师(今开封)出发,踏上赴黄州之路其进入麻城前后的大体时间和路线,可从他所作诗文中考出者为: 正月十八日,经蔡州,过新息(今河南息县),渡淮河,至加禄镇南二十五里大许店,游光山净居寺正月二十日,过麻城春风岭在春风岭上,苏轼吟成了他那脍炙人口的《梅花二首》: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风雪度关山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2](卷20) 春风岭上盛开的梅花,给苏轼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但早春料峭的寒风中,那些鲜艳怒放的梅花,是否让诗人联想到自己坎坷的人生和仕途的遭际呢?一年后的这一天,他在从黄州动身再访麻城歧亭的路上,又回忆起春风岭上的梅花: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2]② “正断魂”的真的是“细雨梅花”吗?不是,这里暗用了杜牧的清明诗,“正断魂”的其实是“路上行人”,也就是诗人自己!进入歧亭境内后,道旁又见梅花,苏轼又吟道:惠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
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啅开野店初尝竹叶酒,江云欲落豆稭灰行当更向钗头见,病起乌云正作堆[2](卷21) 十四年后的绍圣元年(1094),苏轼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当他来到归善县的松风亭下,看到“梅花盛开”时,思绪却又一次飞到了麻城的春风岭: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蜒雨愁黄昏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2] 诗人唯恐读者不知这“春风岭”在何处,特地注释道“:予昔赴黄州,春风岭上见梅花,有两绝句明年正月往岐亭道中,賦诗云:‘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春风岭上的梅花,已经升华为一种精神、一个形象,永远伴随着诗人人生的旅程无论是遭谗遇讥,还是贬谪流离,她都会成为诗人无悔无畏、乐天知命的精神支柱而“春风岭”这个地名,也由于这位著名诗人的反复吟咏而名满天下了!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过麻城,有《将至岭下作》,句曰“:竟陵南风稻新绿,梦泽悠悠伤远目春风岭上望齐安,太昊城边揽秋菊[3](卷11)又有《下春风岭》一首:“东归已过春风岭,度尽千山路渐平。
人事水泡能几日,流光驹隙却堪惊居人落落多新屋,行店依依认旧程世事饱谙身已老,区区来往笑浮生[3](卷18) 进入南宋,春风岭仍然让诗人们念念不忘洪刍过春风岭时,已到晚春,无缘得见梅花,但他却看到了杜鹃花“:春风岭上春风颠,杜鹃花下啼杜鹃花开花落春事晚,归欤当及秋风前[4]①稍晚于洪刍的周紫芝,病中还嘱咐来看望他的朋友王邦宪说:“山城归路应残腊,早寄春风岭上梅[5]② 然而,时光已逝去了近千年,这个名闻遐迩的春风岭到底在麻城的哪个地方,却始终无人知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十分无奈的遗憾本文不揣冒昧,力图从历史的重重迷雾中,找到这个令人神往的“春风岭”! 一、苏轼所过的“关山”到底是什么关 要找到春风岭,必须先找到苏轼所过的“关山”麻城西北,自古就有五关之险,是光(州)黄(州)古道上的必由之路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将其列为“古迹五关”清修《湖广通志》卷13《关隘志》引宋李埴《乞复五关之险疏》云:虎头关形势最险,两山千仞,一涧激冲;黄土关形势耸峭;白沙关与黄土相去密迩;木陵关山路峭壁,委折而上;大城关山势不甚高峻,而横斜盘绕;修善关亦在其旁使诸关之兵据险效死,岂能遽入乎?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麻城五关分别为虎头关、黄土关、白沙关、木陵关、大城关。
而修善关应不在“五关”之内康熙《麻城县志》卷一《封域志?关隘》对五关均有记载:虎头关,在县北七十里商城县界,今立巡检司元定宗元年冬,权万户耀兵淮南,攻此关寨,进围黄州张柔从世祖攻鄂,亦乘此关世祖乘大胜关,与宋兵遇于沙窝柔子弘彦击破之,进与守关兵战,大克之黄土关,在县北九十里光山县界金兴定五年,仆散安贞,本名阿海,出息州军于七里镇宋兵据净居山,遣兵击破之守兵保山寺,纵火焚寺,乘势追至洪门山宋兵方浚濠立栅,安贞军亟战,夺其栅宋黄统制团兵五千保此关,关绝险,素有备,坚壁不出安贞分左右军登巅矙之,守关者气夺,不能战攻之,溃,遂夺此关,入梅林关拔麻城县,抵大江,至黄州,克之进攻蕲州,杀掠无算,获宋宗室男女七十余口献之白沙关,在县北九十里光山县界,与黄土关相近敌人往来俱由此关山路峭壁,委折而上梁武帝置沙洲,治白沙城,后魏因之又置建宁县大城关,在县北九十里罗山县界元世祖己未二月入此关,宋戍军皆遁寻遣廉希宪招诸军破之,遂纵淮民之被掠者今属黄安地木陵关,在县北一百里齐、陈分界处齐置,北齐废唐元和十二年,李道古代柳公绰镇鄂,讨吴元济道古自将出木陵关,士卒骄不能制,战不力,敌易之[6](卷1)上引“黄土关”中,又有“梅林关”。
康熙《麻城县志》同卷亦有记载:梅林关,金仆散阿海南侵,军次梅林关用毕资伦计,出宋军不意,取之阿海将南行,留兵守关不数日,宋兵夺关守之阿海复用资伦,再夺梅林关遂破蕲黄,按军而还[6](卷1)那么,苏轼过关山时,到底是过的哪座关呢?本文的开头,我们谈到了苏轼进入麻城的路线,即:经蔡州,过新息(今河南息县),渡淮河,至加禄镇南二十五里大许店,游光山净居寺然后过麻城关山,至春风岭如果我们能够知道这条路线对应的是哪个“关山”,将对于我们寻找这个神秘的春风岭,提供极其重要的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