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时 预防犯[12].docx
3页第2课时 预防犯罪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感悟,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能力目标提高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知识目标掌握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以及刑事处罚的含义和种类;认清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以及刑事处罚的含义和种类;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难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教法学法体验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案例设置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导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方式一:课本案例导入用课本52页的图片导入,引导学生们思考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教师启发学生认识到犯罪的严重性,导入新课方式二:案例导入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1 0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赵某为什么要受法院审判,受到什么处罚?我们将会在这节课上进行探讨教师随笔二、问题导学基本要求:快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思考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1.什么是刑法?2.什么是犯罪?3.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4.什么是刑罚?5.刑罚种类有哪些?6.怎样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三、探究平台探究(一)通过分析案例分清刑罚及种类某犯罪集团采取各种手段,走私香烟、汽车等货物,案值共计人民币273.95亿元赖某先后向64名国家工作人员行贿送钱款、房产、汽车等财物,折合人民币共计3 912.89万元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宣判,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判定被告人赖某犯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行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两千万元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学生分小组讨论:(1)法院是根据哪部法律对赖某进行判决的?参考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赖某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参考答案:犯罪行为赖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导与学过程(3)赖某受到的处罚是什么处罚?参考答案:刑事处罚4)法院的判决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参考答案: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教师小结:犯罪所付出的代价极大,我们要远离犯罪探究(二)联系身边或媒体上报道的未成年人犯罪,探究犯罪的原因,寻找自身是否有不良行为,共同探讨避免或矫治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
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学会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多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小结:我们应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教师随笔板书设计预防犯罪了解罪与罚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及刑罚的分类加强自我防范要憎恶、远离犯罪杜绝不良行为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关内容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课堂练习1.把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列为严重不良行为之一,要严加制止,其依据是( A )A.《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2.下列刑罚种类属于主刑的有( C )A.罚金 B.罚款 C.管制 D.剥夺政治权利3.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设专章规定了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下列选项属于“严重不良行为”的是( B )①旷课、夜不归宿 ②多次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③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④吸食毒品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4.“一个具有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的人,一般不会因为贪图钱财而贪污、盗窃、抢劫等而走上犯罪道路。
这句话表明( A )A.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 B.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C.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护法 D.法律调整的范围比道德广5.要做到预防犯罪,就必须( D )①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治观念 ②在心灵深处憎恶犯罪,行为上远离犯罪 ③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④认清犯罪的危害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