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构建和谐体育课堂.docx
5页关注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构建和谐体育课堂 陈燕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数量日益增多,他们的子女就读于当地的学校,便有了民工子女近几年,在我们学校读书的外来打工子女也随之不断增多该文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一群体独特的心理特征Key:民工子女 体育 教学:G44 :A :1674-098X(2014)05(c)-0213-011 我校民工子女总体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对我校民工子女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这一群体人数正逐年增长,且势头不减,在调查中还发现,这些民工子女大都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河南、安四川等地),长期缺少父母管教但是,调查中却发现,在这一群体中,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上体育课积极性很高,自身体育素质较好,不少学生还是体育尖子生,在运动会中能发挥他们的优势,如在我校刚刚举行的田径运动会中,取得名次的学生中民工子女就占35%,而民工子女人数只占全校人数的12.5%学校体训队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民工子女,并有较好发展而本地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则刚好相反,体育课中怕苦、怕累、怕脏,在参加锻炼、选择锻炼项目时,往往避“重”就“轻”,甚至有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体育行为。
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些民工子女来调动本地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就尤为重要了2 我校民工子女心理类型分类及分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查以及自身的体会,总结出民工子女普遍存在焦虑、畏难、自卑、胆小、敏感、孤僻,反映在日常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2.1 “焦虑——好动”型民工子女跟随父母流动而流动,他们无法估计在这个城市呆多久,下一个暂住地又是哪里,中、高考在什么地方这类学生情绪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无法静下心来认真学点技术有的学生还把体育课当成玩的课,对技术的学习很不重视,觉得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习无成就感因而在他们看来,“玩”才是他们唯一的兴趣爱好,而且一玩起来无法无天,没完没了,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但又屡教不改,因为他们从中体验到了运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其实,“好动”是他们的最大优点,上课又有极强的表现欲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为“我”所用2.2 “自卑——默默无闻”型《新课标》指出:“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民工子女也不例外,由于大多数的民工子女来自较贫困地区,受条件的限制,,极少受过正规的学校体育教育,因此接触的体育项目比较少,运动技术技能相对而言也比较薄弱。
他们与从小在塑胶跑道、木地板上上课的学生相比,自己总是感到学习的水平、能力不如人,因此产生一种较强的自卑心理,导致其在体育活动中鲜有表现的欲望,被其他学生孤立起来,被老师忽略,默默无闻作为体育教师,要关注这些默默无闻的学生:多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多参与,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展示自我,不但能使学生的个人体育素质提高,而且会带动较差的学生,鞭策优秀的学生,使学生整体的体育素质得到提高2.3 “不安——孤僻”型有的民工子女来到新的城市,新的学校和新的班级,存在着一种不安的心理,急于寻找归属,摆脱孤独,于是有的就像父辈一样寻找老乡,河南籍的找河南籍的,安徽籍的找安徽籍的这类学生往往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只跟极少的几名同学交往,在体育课堂上遇到一些比较需要配合的项目如篮、排球练习,接力跑练习时,喜欢单干,不太习惯与他人合作,没有很好地融入到班集体中去,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3 结论与建议3.1 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新课标》指出:“体育教学中营造和谐的集体氛围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以良好的心态接纳他们,把他们当成学校的一份子,不要对他们有任何的偏见,对他们多关心,多帮助。
其次,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接受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该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下因材施教,以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要加强课堂常规管理,让他们尽快克服一些不良习惯,如:上课不穿运动服,上课时偶尔会吃零食,有些学生会争抢器械等等但切忌在课堂上讲粗口、骂学生和讽刺挖苦学生,因为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使师生关系恶化3.2 取长补短,增强自信,共同进步无论在体育课活动中还是运动会上,我们都不难发现:本地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如民工子女我校的中长跑运动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外地军团”,他们在中小学运动会上都有不俗表现,如来自云南籍的吴一帆同学,学习成绩不好,然而他却有长跑方面的天赋,在体育老师的培养下,刻苦训练,代表学校参加诸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尊敬,从而大大增强了他的自信心此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完全可以利用民工子女这一活资源,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如长跑教学练习中可以让民工子女在前面领跑,起到活动目标的作用,带着往前跑这样,既锻炼了民工子女,又提高了本地学生的体育成绩,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3.3 构建合理的体育课评价体系在制定体育课评价体系时,也应该以人为本,关注民工子女,适当降低一些要求,在技术方面,不一味看结果,而应更多地看过程评价,看进步幅度。
在小组的自、互评中,则要求他们努力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强调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和运动参与,这样的评价对民工子女而言较为公正客观Reference[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杭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陈伯龙.小学体育学习探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2(3).[3] 陈伯龙.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激发与培养[J].福建体育科技,2003(8).[4] 崔京勇.对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4).[5] 吴菲.黑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10).endprint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