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峰下滑囊炎.ppt
18页肩峰下滑囊炎,定义:是指由于肩部的急、慢性损伤,炎症刺激肩峰下滑囊,从而引起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又名三角肌下滑囊炎解剖生理,肩峰下滑囊位于三角肌下面与冈上肌上面,此囊分为肩峰下囊和三角肌下囊两部分 前者位于肩峰下面,后者位于三角肌的深面 两者的底部坚固地附着于冈上肌腱大结节的前方及结节间沟的表面,两者互相通连,应看做是一个整体解剖生理,肩峰下部的滑囊位于肩峰下面与冈上肌止端之间当上臂外展至90°时,滑囊几乎完全隐藏于肩峰下面不可见 滑囊将肱骨大结节与三角肌、肩峰突隔开,其主要功能是减少肱骨大结节与肩峰及三角肌之间的磨损 因为滑囊内含有滑液,类似一盛水的囊袋,位于相邻结构之间,起到避免相邻结构接触,并起润滑作用解剖生理,肩峰下滑囊的血供主要有旋肱前、后动脉和肩胛上动脉等的分支供应 肩峰下滑囊的神经支配主要有腋神经、肩胛上神经和肩胛下神经等分支支配病因病机,肩峰下滑囊炎可分为原发病变和继发病变二种 原发性是因外伤直作用于三角肌,使位于三角肌深层的滑囊受损,造成急性损伤滑囊炎原发病变发生极少,大多为继发病变病因病机,临床常继发于肩峰下滑囊周围邻近组织的外伤、劳损或退变而冈上肌肌腱炎与本病的关系更为密切。
这是因为冈上肌肌腱在肩峰下滑囊的底部,当冈上肌肌腱发生急、慢性损伤时,滑囊也同时受损,从而继发肩峰下滑囊的非特异性炎症 肩峰下滑囊与三角肌下滑囊的囊腔是相互贯通的,因而在病理情况下是相互影响的病因总结,1.长期劳损:动作不协调,使肩峰下滑囊受到挤压与磨擦 2.直接暴力:损伤滑囊,出现充血、水肿、渗出,甚至囊壁粘连 3.继发于肩部其他病变之后临床表现,1.常有肩部急、慢性损伤和劳损史或继发于冈上肌肌腱炎等 2.肩部疼痛:肩外侧深部疼痛,并向三角肌止点放射疼痛一般为昼轻夜重,可因疼痛而致夜寐不安 3.活动受限: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尤以外展、外旋受限更甚 初期以疼痛为主,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检 查,1.压痛:肩关节外侧肩峰下和大结节处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 2.肿胀:急性期由于滑囊的充血、水肿,在肩关节前方可触及肿胀的滑囊 3.功能障碍:急性期的功能障碍多因疼痛所致;慢性期的功能障碍则因滑囊壁逐渐炎变、增厚,且与腱袖粘连所致尤以外展、外旋为甚检 查,4.肌肉萎缩:早期出现冈上肌、冈下肌萎缩;晚期则三角肌也出现萎缩 5. X线检查:早期肩关节多属阴性,晚期可见冈上肌腱内有钙盐沉着诊断与鉴别诊断,本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肩外侧深部疼痛,并向三角肌止点放射,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外展、外旋为甚。
结合相关检查,一般不难明确诊断本病应与以下病症鉴别: 1.冈上肌肌腱炎:疼痛部位在肩外侧冈上肌止点处,肩关节外展的疼痛弧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 2.冈上肌肌腱钙化:本病与单纯性冈上肌肌腱炎相类似,主要区别是冈上肌腱钙化,X线片上可见到钙化阴影手法治疗,1.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2.取穴及部位:肩井、肩髃、肩髎、臂臑及肩峰下方与大结节之间 3.主要手法:滚、按揉、拿捏、弹拨、摇、搓抖、擦法等手法治疗操作方法,1.急性期宜活血化瘀、解痉止痛,手法宜轻柔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侧,用轻柔而缓慢的揉法施术于肩外侧,重点在肩峰下及三角肌部位同时配合轻快的拿捏,以加快局部血循环,然后在三角肌及其周围用轻柔的擦法,并配合肩部小范围的活动手法治疗操作方法,2.慢性期宜舒筋通络、滑利关节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侧,用一手托患肢于外展位,另一手在肩关节周围用轻柔的滚法治疗,重点在肩外侧,然后用深沉而柔和的拿揉及弹拨法拿揉和弹拨变性、增厚的组织,同时配合肩部的适当活动最后摇肩及搓抖上肢透刺法治疗操作方法,治疗方法: 主穴:巨骨透肩髃,“肩峰下”(约肩峰下0.3寸处的痛点)透巨骨; 配穴:臂臑、肩井、曲池、外关。
操作:患者取坐位,将患肢置于桌面,尽可能呈外展位局部常规消毒后,以30号2.5寸毫针沿皮透刺,进针约2寸,接电针仪,采用疏密波,留针30分钟,局部配合艾灸肩痛向三角肌止点放射者,向上斜刺臂臑,继发于冈上肌腱炎者斜刺肩井至冈上肌1次/日,10次为1个疗程注意事项,1.急性期手法宜轻柔,切不可用力过重,以免加重滑囊损伤;慢性期手法可稍重,但在用弹拨手法时,用力也不可重滞 2.注意局部保暖患肩不可过分强调制动,急性期适当减少活动,慢性期则应加强适当的功能锻炼 3.治疗期间患肩应避免过度负重按 语,从解剖特点看,冈上肌肌腱在肩峰下滑囊的底部,当冈上肌肌腱发病时,势必累及肩峰下滑囊当肩峰下滑囊炎发生时,冈上肌肌腱炎事实上早已存在 急性损伤所致的肩峰下滑囊炎,一般伤后数日才出现急性滑囊炎的症状 在诊断与治疗时要结合各方面原因综合考虑手法务必要轻柔,若肿胀特别明显可暂时不做手法,中药内服、外用配合效果较为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