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修订稿.docx
72页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修订稿(2013 年 11 月 14 日)目录一 导言 2二课程目标 6三内容与要求 8小学阶段内容与要求 8初中阶段内容与要求 23高中阶段内容与要求 41四实施建议 60# / 69导言1. 课程定位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信息科技的广泛应用是信息化社会重要的时代特征信息科技应用于基础教育,为各学科学习和活动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具有信息素养是个人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提升信息素养是个人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学习的基本载体,以信息处理为主线,以学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一起学为基本学习过程,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基础课程,是技术学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使学生获得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研究、合作、表达与交流的质量与效率,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从而更好地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学习与持续发展课程使学生懂得科技、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使用信息技术对人际交往与个人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学会安全、合理、合法以及合乎道德地使用信息及信息技术。
课程在学生信息伦理与道德、网络文明与礼仪以及网络文化价值导向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2. 核心素养信息科技学科着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化社会中的行为规范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关键能力图示及说明如下:信息安全意识 信息使用规范 信息道德准则会中的行 为规范用信息技术解 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科技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工具操作是指学生在生活、学习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生活与工作所必需的信息科技基 础知识、原理以及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原理,常用信息技 术工具操作技能以及信息处理的操作技能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解决 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理解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发展思维,学会 学习主要包括:信息需求分析能力、信息收集与管理能力、信息加工与表达 能力、信息技术工具选用能力、新技术探究与适应能力信息化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是指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学习生活的双重影响,认识到不 恰当使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带来的后果和影响,以及其中涉及的道德和法律责任,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自觉按照信息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进行相关 的活动,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意识、信息道德准则、信息使用规范。
3.课程理念信息科技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课程应满 足每位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帮助学生有效、安全、规范、自信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并为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学习及持续发展,提供知识基础、技能和方法支持以及价值观引领 1)确立以促进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与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提升信息素养是一个整体的、综合的、渐进的过程,从兴趣激发、技能掌握、知识建构、思维发展、 能力提升、信息安全意识形成、信息使用规范及道德规范培养等方面为学生更 好地生存奠定必要的基础课程也为学生适应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变化和具备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奠定基础,将“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通过“与信息技术一起学”,让学生在大量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撑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中,进行知识建构、实践体验、探索研究和合作交流,提高新技术的探究能力,并在其中潜 移默化地强化信息意识,形成适应开放的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公认的行为规范 和道德准则 2)构建以典型性和开放性为特点的课程内容课程以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真实问题为核心,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
注重从丰富的可供课程选择的技术、工具、知识和技能中,选择信息科技领域 中联系生活的、可体验与实践的、联系学科学习的最基础的知识,选择具有典 型意义的应用、工具和平台,综合考虑知识学习、技能掌握、能力培养与德育 要求等学习要求兼顾因科技发展变化对课程内容带来的影响,关注课程的动态生成,适时更新内容,增强经典内容与新技术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体现时代 特征,使学生体验信息科技不断发展带来的乐趣与奥妙,激发探究信息科技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 3)凸现以项目活动为特点的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强调实践体验与协作探究,采用“以项目活动带动学习”的策略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学习的伙伴,设计能体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要求的, 形式多样的项目活动项目活动的设计要整体地考虑活动的预期目标与活动的 展开过程,体现学科特点与核心知识,能反映学习过程和体现信息科技课程的 教育价值;同时项目活动的设计应能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能力培养和德育的要求,要通过项目活动的体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悟和领会,并自然地内化为能力和自觉地形成行为规范⑷ 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信息科技课程学习过程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课程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发展的机会,根据需求,自主选择技 术、工具、软件或平台,获取必要的信息、支持或帮助,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我管理。
通过具有可操作性、全面性、激励性和发展性的综合评价体系,将 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激励与导向学生完成预定目标学习水平界定目标类型学习水平水平描述行为动词知识知道能识别或复述所学的知识识别、复述理解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所学的知 识进行描述或解释说明、解释、举例运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 问题实现技能模仿能参照演示或提示,模仿操 作参照•一操作熟练能独立执行所学的技能独立执行、独立操 作能根据需要选择技能使用、制作过程与方 法尝试•…、能•…、观察、对比(比较)、分析、交流、分享、归纳、 总结、评价、制定、推测(推算)、设计、设置•…、选择、记录、 迁移、类比、调查、讨论、经历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感受、体会、遵守、感悟、认同、形成、意识到 …、约束、关 注、养成、尊重、树立二课程目标1 .总目标信息科技课程以信息处理为主线, 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 通 过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会常用信息技术工具操作的一般 方法和技能;主动探究与适应新技术,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生活中真实、开 放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学习,分析问题,明确需求,有效 地获取信息,合理地管理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加工与使用信息;正确理解信息科技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自我约束个人行为,养成健康、 文明使用信息与信息技术的行为习惯, 树立信息安全的意识,具有信息化社会 中的基本道德与行为规范。
2 .阶段目标小学阶段(三-四年级)初中阶段(六-七年级)高中阶段(十年级)知识与技能(S)1 .知道信息科技的常识2 .知道信息科技在日常生 活中的应用3 .知道常用信息技术工具 的作用4 .模仿进行信息的收集、 管理、加工、传输和表达 的操作1 .知道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2 .理解信息科技在日常生活中 的广泛运用3 .知道常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 在信息处理和支持学习中的作 用和特点4 .独立进行信息收集、管理、 加工、传输和表达的操作1 .理解计算机主财B件之间工作的 基本过程2 .用正确的术语解释信息科技在日 常生活中的应用3 .较为熟练地使用常见的信息技 术工具4 .理解信息编码、信息存储、信息 传输的基本思想方法;理解算法与 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知道数 据管理或作品设计与创作的基本思想方法过程法(T)1 .尝试观察并说出图形界 面软件以及其它常见的信 息技术工具的特点与操作 步骤2 .在他人帮助卜应用所学 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获 取新知识,解决生活与学 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3 .能适应信息化学习环 境,参与小组合作4 .能确定解决问题所需的 信息,运用不同的信息技 术工具查找信息;能挑选 出有用的信息,并根据需 要进行加工,表达想法。
1 .比较和归纳各类图形界面软 件以及常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特 点、操作方式和使用规律2 .关注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日 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探究信 息科技的一些新知识与技能3 .尝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交流 和分享信息4 .选择和使用合适的信息技术 工具,分析信息需求,获取信 息,质疑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 辨别信息的相关性,检查信息 的可靠性,有目的地加工信息, 有个性地表达信息1比较信息技术工具的特点和作 用,根据需要选择和使用合适的信 息技术工具2 .独立探究及应用与生活、学习相 关的信息科技新知识与新技术3 .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与他人沟通及 合作4 .明确信息需求,局效地获取信息, 批判性地鉴别、分析信息的真实性 和准确性,创造性地组织、加工、 表达信息设计简单的算法(或使 用数据库)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 高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质量和 效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F)1 .对信息科技知识的学习 和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表 现出兴趣2 .妥善保存个人文件及重 要信息,开始养成良好的 信息技术使用习惯3 .认同使用信息技术时应 有的行为规范,逐步树立 自我约束的意识1 .关注信息科技、社会与个人 的关系2 .树立信息安全的意识,妥善 管理个人信息及保护个人隐 私,自我约束个人行为。
3 .认同信息社会中公认的道德 准则和行为规范,并能自觉遵 守1 .主动关注和适应新技术的变化与 发展,理解信息科技的发展对个人 和社会带来的双重影响2 .感悟信息安全对个人、社会和国 家的重要性,保护个人信息系统安 全3 .负责任地发布与传播信息,抵御 不良信息的影响,自觉按照信息社 会中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进行 相关活动三内容与要求(注:由于条目编号暂未做规定,本次修订没有统一修改编号 )小学阶段内容与要求模块一级主题二级主题1信息科技常识(8课时)1.1信息科技与信息技术工具 (3课时)1.1.1 身边的信息科技1.1.2 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1.2图形界面软件(5课时)1.2.1 图形界囿软件的要素1.2.2 图形界面软件的操作2信息处理(48 课时)2.1信息状取(6课时)2.1.1汉字的输入2.1.2信息的查找2.1.3信息的保存2.2信息管理(6课时)2.2.1信息的类型2.2.2信息的分类管理2.3信息加工(11课时)2.3.1 信息加工工具2.3.2 信息内容的加工2.3.3 信息格式的加工2.3.4 数字作品的规范2.4数字作品规划(8课时)2.4.1 作品主题的规划2.4.2 作品提纲的撰写与交流2.5数字作品设计与制作(12 课时)2.5.1 工作计划和评价标准的制订2.5.2 图片的处理2.5.3 演示文稿软件的使用2.6数字作品的展示与评价(5 课时)2.6.1成果的展示2.6.2总结与评价3科技、社会与人(6课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