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考试).doc
14页西安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5分)1. (15分) (2017高二上·江苏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文能穷人”辨甘正气①钱钟书在《围城》里写了一个舞文弄墨的大才子董斜川,他原任捷克中国公使馆军事参赞,但“不去讲武,倒批评上司和同事们文理不通,因此内调”,对他的命运,作者有一句“判词”:“文能穷人,所以他官运不好默存先生一锤定音:董斜川官场不得志的原因就是喜欢文学、爱好写作文能穷人”一语惊醒读书人大师的戏谑被奉为真理,很多人常常将其挂在嘴边,作为不读书的金灿灿借口和敲打文学爱好者的沉甸甸“大棒”②事实却正好相反读书写作并非命途多舛的原因,而恰恰是其结果是“穷人能文”,而不是“文能穷人”读书写作是“穷人”所能选择的最廉价的消遣简而言之,就是穷得只能读书写作了,而不是读书写作使人变穷③出生钟鼎之家,锦衣玉食的人,他的爱好也是烧钱的,花几亿买个鸡缸杯泡茶喝,也是小事一桩 , 根本不用到读书写作中找寻乐趣生活在底层的呢?房贷要还,车子要慢慢存钱买,孩子上学的钱要预备。
在这样的境况下,爱好也因陋就简,一本《经典常谈》会让他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一套《古文观止》他能消磨一个炎热的夏天④其实,读点书,还能有转机博雅能文,妙笔生花,是一般人转穷为贵、化穷为达的终南捷径,读书改变命运,知识铸就人生,自古而然靠科举实现人生转折的例子不胜枚举,相如一赋值千金,文也能富人,因写作而致富的人也不计其数,大仲马、杰克·伦敦、郑渊洁、郭敬明等,都是富豪⑤可是,为什么单单文人给人“穷困”的印象就那么深呢?⑥靠读书而“有学有术”后来位极人臣、既富且贵的也不少,但与古今圣贤相往来的读书人多了一点风骨与气节,少了一点圆滑与世故,不喜欢揣摩上意,不屑于溜须拍马,更不会损公肥私、巧取豪夺,死守俸禄,难得大富,这是给人“穷”印象的原因之一⑦谁都有不顺,人都有牢骚,但一般人诉苦哭穷往往都停留在口头上,说完烟消云散,不留把柄文人能写,心情不佳不仅要说出来,还要写下来,不仅要把自己的苦楚写下来,还要大肆渲染,语不惊人死不休,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这样一来,白纸黑字,有了“穷”的铁证,于是再也摘不掉“文能穷人”这顶铁帽子了,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⑧要说的是,“文”与“穷”没有必然联系,“文能穷人”在逻辑上是不严的,既不是事实,也不是真理,还是少提为妙,不要吓退了一些未来的爱书人。
选自2015年第11期《书屋》)(1)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 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3) 请概括“文能穷人”观点被普遍认可的原因 2. (12分) (2019高一上·大港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信封上的大头菜马犇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这个行当无需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加之其价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自己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
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城有民谚:“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往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含泪盼复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交代了代写行当的出摊位置、所需用具、代写内容等,既向读者介绍了这一传统行当,又为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作了铺垫B . 小说插叙了淮城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亲友的情节,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也解释了代写冯选择代写的原因C . “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D . 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大头菜是淮城人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语言通俗直白,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色彩2) 请概括代写冯的形象特征 (3)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以“信封上的大头菜”为题的作用 3.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忆陈寅恪先生劳干在陈先生未曾上课以前,同学们已经知道陈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上课以后大家因为注意的关系,每一个人印象都很深此时方在初春,余寒未尽陈先生穿的厚袍加上马褂,携着一大包书,用橙黄的包袱包着清瘦的面庞夹着神情奕奕的目光,给人一个清晰的联想,想到这位盖世的奇才。
诚然,这时王静安和梁任公两位都已先后逝世,只有让陈先生独步了寅恪先生治学的范围,据我所了解的,在欧洲时治学集中于欧洲诸国文学,以及梵文及西域文学回国以后,就集中在本国历史,尤其是魏晋南北朝至唐的制度方面,再就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来说,梵文及南北朝唐代制度更是重点中的重点若就梵文和南北朝唐代历史比较,寅恪先生似乎更侧重于南北朝唐代历史方面寅恪先生对于梵文是下过深厚功力的,他的功力之深在全国学人之中,更无其匹不过,他站在中国学术发展的立场,权衡轻重他觉得由他领导南北朝唐代历史的研究,更为急需,所以他放弃了独步天下的梵文知识,在南北朝唐代历史集中精力寅恪先生最重要的著作当然是《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两部书都是博大精深之作,虽然篇幅不算太多,却把南北朝至唐代政治文化的关键指示出来其他单篇论文包括的范围也非常的广,其中很多有独特意见在早期论文中,多注意印度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后再转到天师道的问题,从滨海关系,进而研究天师道的信仰及其作用,对于两晋南朝若干不能解答的问题,有此可以作充分的解答,而从《桃花源记》谈到坞堡问题,更为一个历史上不朽的发现后期再从唐代的文学,研究到唐代政治、社会、风俗,以及文学上本身的问题,最后一直推到清代的弹词上。
这也是一般讲文学史的,从来未曾走过的新路寅恪先生治学的方面可说是广极了,但他深知道中国学问中未做过的领域实在太多,他要开风气,他也要为师,他提示些可走的新路,并且指导别人去做这些新路他深深地知道“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一切伟大的成功都建筑在许多人许多时候辛苦经营的基址上,所以他的路线很显然的只是为别人测量基址,指示别人去画蓝图,而无心去自己来做一个始终其事的大匠近二三十年,他的主要工作是在两晋南北朝隋唐史以及唐代文学与政治及社会关系方面,但是在中印文化沟通上,在中西交通史上,在元史的研究方法上确曾做过不小的提示,今后做这些范围以内学问的人,还应当重视他的功绩寅恪先生身材瘦削,并且也不高大加上了具有神采的双目和高耸的鼻子,的确有些像“甘地型”的人物当他在清华大学时,有一天便服乘凉,有一个新来的学生告诉同学说:“我今天看到一个人真像甘地寅恪先生听到,亦为莞尔这里并非说寅恪先生那样大师亦羡慕甘地声名,而是说在中国像他那样了解印度的人已成凤毛麟角何况还有与甘地相同的被压迫民族感情和时代意识自然,他也禁不住有共鸣之感了寅恪先生在外表看来好像是一个文弱书生,但他却能坚持原则,不轻易迁就有一次清华大学的硕士考试,吴雨僧先生曾为了一个微小问题否决一个学生的及格,寅恪先生不惜以去就力争。
又有一次在中央研究院的评议会上,有一个不合理的议案,寅恪先生独仗义执言,把这个议案打消从另一方面看,寅恪先生是很有风趣的在清华大学考试国文,用对对子的方法是大家都知道的,虽然毁誉参半,但想不失为一个新的试验其中答案如“孙行者”对“祖冲之”,“人比黄花瘦”对“情如碧海深”等,寅恪先生也曾击节叹赏至于拟防空洞联对如“见机而作,入土为安”,运用成语到了妙语解颐的地步,也是寅恪先生所作相关链接①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②寅恪先生决不是一个“闭门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他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关心政治他研究隋唐史,表面上似乎是满篇考证,骨子里谈的都是成败兴衰的政治问题,可惜难得解人季羡林《回忆陈寅恪先生》)(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陈寅恪身材瘦削不高大,鼻子高耸,双目有神采,初春时节穿着厚袍加上马掛,携着一大包书去上课,看上去就像印度的甘地。
B . 陈寅恪放弃在欧洲时就研究的梵文,集中精力研究南北朝唐代历史,不是因为自己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