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录电影文献.doc
14页一. 《纪录电影文献》资料来源 1.起源与历史 《纪录电影的起源及演变》 (拉法艾尔·巴桑、达尼埃尔·索维吉)原是法国《电影辞典》 (让·路普·巴塞克主编,拉鲁斯出版社 1986 年首版)中的“纪录电影”条目,中文(单 万里译)原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编辑出版的内部刊物《纪录电影》1987 年第 3-6 期, 公开发表于《世界电影》1995 年第 1 期,收入本文集时译者作了一些修改《电影与探险》 (安德烈·巴赞)系根据原载《法兰西观察家》1953 年 4 月号和 1954 年 1 月号的两篇文章综合而成,后收入《电影是什么?》文集,本书已出中文版(崔君衍译,中 国电影出版社 1987 年) 《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选自福西斯·哈迪编《格里尔逊论纪录电影》 (英国 Faber 出版公司 1946 年首版,本文译自 1966 年修订版) ,是编者为该文集所作的序言,中 文(单万里译)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英国自由电影》 (阿兰·劳维尔)选译自作者与吉姆·希里埃合著《纪录电影研究》 (纽约 维金出版社 1972 年) ,中文(张雯译)原载《世界电影》1988 年第 4 期,收入本文集时作 了一些修改。
《法国新浪潮中的真理电影》 (胡濒)选自《当代法国电影》一文,是其中的第三节,原标 题为“真理电影” ,见荒煤主编《外国电影近况》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6 年) 《美国真实电影的早期阶段》 (罗伯特·C·艾伦)选自作者与道格拉斯·戈梅里合著《电影 史:理论与实践》 (美国麦克格鲁-希尔出版公司 1985 年)一书的第 9 章,中文见《世界电 影》1991 年第 3 期,或该书的中文版(李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7 年) 《德国纪录电影的双重困境》 (克劳斯·克莱梅尔)选自沃尔夫冈·亚克布森编《德国电影 史》 (德国斯图加特魏马出版社 1993 年) ,原文题目为“纪录电影:一个双重的困惑” 《世 界电影》杂志 1997 年第 1 期曾以《一个双重的困境--关于“纪录片”的概念》为题发表过 本文的片断(聂欣如译) ,全文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战后日本纪录片的变化与发展》 (渡部实)选自陈虻与林旭东主编《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 学术会议文献》 (1997 年内部出版发行)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 (高维进)选自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 ,系该书的第 13 章。
《香港新闻纪录电影发展史话》 (余慕云)原载台湾《电影欣赏》1991 年第 7 期(总第 52 期) 《六十年代以来的台湾纪录片》 (李道明)选自陈虻与林旭东主编《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 术会议文献》 (1997 年内部出版发行) ,原题目为“我的纪录电影经验” 《中国纪录片创作前瞻》 (司徒兆敦)原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 年第 1 期 2.导演与作品 《先驱者的足迹--纪念早期的纪录电影大师》 (单万里)原载《纪录电影》杂志 1988 年 1-3 期,公开发表于《当代电影》杂志 1995 年第 1 期“纪念世界电影诞生 100 周年专号” ,收入 本文集时作了一些修改与补充《一个电影制作者的探索--罗伯特·弗拉哈迪的故事》 (弗朗茜丝·哈勃德·弗拉哈迪,美 国 Threshold Books 书局 1984 年出版) ,原文单独成册,后来被日本纪录片人小川绅介译成 日语出版单行本,再后来被两位中国纪录片人季丹与沙青从日语译成中文,系专为本文集而 译《纪录片大师的经典纪录片》中的 4 篇影评选自戴维·鲍德维尔与克里斯汀·汤普森合著 《电影艺术导论》 (美国麦克格鲁-希尔出版公司 1997 年第 5 版) ,中文(宋杰、马迁、刘 锦译)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
《故事片大师的纪录片杰作》的资料来源:评析影片《无粮的土地》和《夜与雾》的文字 (马·金德作,林瑞颐译)选自《世界电影》1983 年第 1 期和第 2 期;赏析影片《普通的 法西斯》的文章(李小蒸)选自郑雪来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 (第三编,福建教育出版 社 1995 年) ;评析影片《墨西哥万岁》的文字(戴光晰)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作《鲁什与〈夏日纪事〉 》选自威廉·罗特曼著《经典纪录片赏析》 (剑桥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一书的第 4 章,即赏析《夏日纪事》的那一章原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夏日纪事》的 赏析,二是对“真理电影”的论述,本文仅为原文的第一部分,中文(王群译)系专为编辑 本文集而译《拍摄文化大革命--评〈愚公移山〉兼谈伊文思的创作道路》 (托马斯·吴沃)选自阿 兰·罗森萨尔编《纪录电影面临新挑战》 (加州大学出版社 1988 年) ,中文(单万里译)原 载《纪录影视》1998 年第 7 期,公开发表于《世界电影》1999 年第 1 期,收入本文集时作 了一些修改《伊文思与新中国的纪录电影》 (单万里)系作者为“新中国电影 50 年研讨会” (中国电影 艺术研究中心,1999 年 8 月)撰写的论文,收录在《新中国电影 50 年》文集(待出版) 。
《马塞尔·奥菲尔斯的纪录片》 (伊安·布鲁马)选自凯文·麦克当纳与马克·卡赞合编 《想像现实:纪录电影文选》 (英国 Faber 出版公司 1996 年,原文系 1995 年《纽约书评》 尚未发表的一篇文章) ,中文(赵蓉译)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纪录片的独特角色》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一文的资料来源同上,而原书中谈 论作者自己影片创作的文字来自《基耶斯洛夫斯基论基耶斯洛夫斯基》一书,谈论另一位波 兰导演卡拉巴兹的纪录片《星期天的乐手》创作的文字来自法国《正片》杂志 1994 年第 6 期(总第 400 期) ,中文(皇甫一川译)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Quatsi 就是生活--评〈失去平衡的生活〉 》 (迈克尔·戴普塞)译自美国《电影季刊》 1989 年春季号(总第 42 卷第 3 期) ,中文(单万里译)原载《世界电影》1997 年第 2 期, 收入本文集时作了一些修改《一种纪录精神的纪念--记日本纪录片制作人小川绅介》 (吴文光)原载《电影艺术》1999 年第 3 期,当时的题目为《小川绅介:一个日本纪录片制作人和一种纪录精神的纪念》 《从边缘到中心--韩国女性纪录电影导演卞英珠》 (朴彦珍)原载(电影艺术)2000 年第 4 期,系用中文写成,收入本文集时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
3.方法与技巧 《纪录电影创作导论》选自钟大年著《纪录电影创作论纲》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 年) , 系该书的绪论部分,收入本文集时编者对原文小标题作了一些调整《我怎样拍摄〈北方的纳努克〉 》 (罗伯特·弗拉哈迪)原载美国《世界创作》1922 年 9 月 号,后收入哈里·吉杜尔德编《电影导演论电影创作》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 1971 年) , 中文(陈梅译)原载 《世界电影》1981 年第 4 期《故事片中的纪录技巧》 (帕·泰勒)原载《美国季刊》杂志 1949 年夏季号,后选入刘易 斯·雅各布编《纪录的传统》 (美国诺顿公司 1971 年) ,中文(彬华译、孙雨校)原载《世 界电影》1983 年第 1 期 《故事影片纪录化--新的表现手段》 (玛伊娅·图洛夫斯卡娅)选自《电影剧作论文集》第 6 集(莫斯科艺术出版社 1974 年) ,中文(陈冽译)原载《世界电影》1983 年第 1 期《学谈新闻纪录电影》 (陈光忠)选自《电影艺术讲座》一书(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艺术理 论研究室、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联合编辑,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 年第 1 版, 1995 年第 2 次印刷) 。
《非虚构影片的写作》选自 W·米勒著《叙事电影和电视的写作》 ,原文题目为《纪录 片·非虚构影片·真实影片》 ,中文(刘利群译)原载《世界电影》1998 年第 1 期《谈纪录片摄影师的素质》 (李则翔)原载《纪录电影》杂志 1984 年第 7 期、第 8 期、第 10 期、第 12 期,收入本文集时编者对原文小标题作了一些调整《纪录片的低光调与亲切感》 (M·鲍格)选自《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 1987 年 6 月号,中 文(朱角译)原载《世界电影》1990 年第 5 期《是接近,而不是巴结--关于纪录片中采用小心谨慎方法的谈话》 (汉斯-迪特·格拉伯)原 载德国《媒介》杂志 1992 年 2 月号,中文(聂欣如译)原载《世界电影》1994 年第 4 期《天外来客--论〈时间简史〉和〈奇怪的收缩人〉中的科学幻想》 (肖恩·罗森汉姆)选自 《电影季刊》1995 年夏季号(总第 48 卷第 4 期) ,中文(单万里译)原载北京电影学院 《教学编译参考》1999 年第 1 期,公开发表于《电影艺术》2000 年第 1 期,收入本文集时 译者作了一些修改《积累式的印象化主观描述》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选自陈虻与林旭主编《首届北京国际 纪录片学术会议文献》 (1997 年内部出版发行) ,原文题目为《关于我 30 多年来的纪录电影实践》 (陈忠译) ,收入本文集时编者作了一些文字调整。
《写在胶片上的历史--谈新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创作》 (傅红星)系作者为第 8 届中国金鸡百 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写作的论文,发表于《当代电影》2000 年第 5 期4.理论与美学 《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 (约翰·格里尔逊)选自福西斯·哈迪编《格里尔逊论纪录电影》 (英国 Faber 出版公司 1966 年修订版) ,中文(单万里、李恒基译)见李恒基与杨远婴主编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 年) ,收入本文集时译者之一(单万里)作了 一些修改,补充了 1995 年版本中漏译的部分(即“***”号以后的部分) 《维尔托夫论纪录电影》 (吉加·维尔托夫)选自阿奈特·麦克尔逊主编《电影眼睛--维尔 托夫文集》 (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 1984 年) ,中文(皇甫一川、李恒基译)见李恒基与杨远 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 年) 《人种学电影导论》选自卡尔·海德著《人种学电影》 (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出版社 1982 年 版) ,本书已出中文版(田广、王红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9 年) ,译名为《影视民族 学》 《纪录片的人声》 (比尔·尼克尔斯)原载《电影季刊》1983 年春季号(总第 36 卷第 3 期) , 后被收入阿兰·罗森萨尔编《纪录电影面临新挑战》 (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 1988 年) ,中文 (任远、张玉萍译,桑重校)原载《世界电影》1990 年第 5 期。
《电影宣传的威力--神话还是真实?》 (尼·李弗斯)选自英国《电影、广播和电视历史学 刊》1993 年第 13 卷第 2 期,中文(叶周译)原载《世界电影》1995 年第 4 期 《合法的手段--纪录电影与历史》 (埃尔文·莱塞)系为 1991 年 11 月在斯图加特召开的 “电视-纪录主义学术讨论会”写作的论文,发表于德国《媒介》杂志 1992 年第 2 期,中文 (聂欣如译)原载《世界电影》1993 年第 3 期《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 (林达·威廉姆斯)原载《电影季刊》1993 年春季号(总第 46 卷第 3 期) ,后收入巴瑞·格兰特与简奈特·斯罗尼奥夫斯基主编《记录 纪录电影》 (美国底特律韦恩州大学出版社 1998 年,副标题为“真实、历史与《蓝色警戒线》 ) ,中文(单万里译)最初发表于《纪录影视》1999 年第 3 期和北京电影学院《教学编译参 考》1999 年第 1 期,公开发表于《电影艺术》2000 年第 2-3 期,收入本文集时译者作了一 些修改《纪录片中的自我反映手法》 (珍·艾伦)选自朗·伯内特编《电影理论探索》 (美国印第安 纳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中文(章杉译)原载《世界电影》2000 年第 1 期。
《真实:纪录电影的基石》 (周欢)原载《电影艺术》1991 年第 6 期《什么是纪录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