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地方戏曲―花朝戏的传承与发展.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7215742
  • 上传时间:2021-11-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9.6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地方戏曲一花朝戏的传承与发展【摘要】:花朝戏作为民间小戏种,在其形成和 发展过程中,花朝戏人承前启后、博采众氏、与时创 新,使其虽饱受风雨沧桑但至今仍生机勃勃、艺韵留 香、魅力小减地方戏曲花朝戏的传承与发展,牵动 着客家人的心,被赋予新的文化精神,必将迎来新的 事象关键词】:花朝戏;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一、花朝戏的地位和影响 花朝戏是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的地方小戏源于神朝的花朝戏,从祌朝到花朝,从传统到现代,打破 了 “小三戏”的局限,成为日臻成熟的富有特色的地 方小戏剧种,成为客家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文化、我 国独一无二的稀有剧种,承载着客家人耕读传家、崇 文重教的人文思想花朝戏的传承与发展在探讨民间 文学、民间音乐、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具有不 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1988年,紫金花朝戏被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曹禺 先生题赠为“山沟里的山茶花”,十年后,紫金县花朝 戏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的称号,2006年,花朝戏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花朝戏的起源和形成花朝戏起源于客家民俗祭祀形式的“神朝”,传统 声腔以“神朝腔”和“小调腔”为主,流行于粵东客 家地区,紫金、五华、惠东、惠阳、河源、龙川等多 地都有花朝戏班的足迹。

      1.花朝戏形成的萌芽期花朝戏的萌芽地永安县(今紫金县)是客家民系 的聚集地,最早可查的史料对于这种祭祀形式的“神 朝”可见修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的《永女县次志?永安县四十四图》卷十四风俗篇,其记载道:“俗信巫, 有病将自己庚甲就巫论之巫口此乃某祌某鬼为崇, 轻则田酒食攘送门外,是口设鬼;重则挂神于屋,巫 作女人装扮,鸣锣吹角而舞,有赎魂、破胎、行罡、 显阳、援花、唱鸡歌诸术东笔记》卷一2.花朝戏形成的雏形期 清代李调元在《南越笔记》和中曾记述:“粤东的永女俗尚师巫,巫作效好女子,吹 牛角鸣锣而舞,以花竿荷一鸡而歌其舞口赎魂之舞, 口破胎之舞;歌口鸡歌,口暖花歌”当地人把这种巫 之歌舞称为“跳神朝”,是乡人于庙宇落成或疫病流行之际,请来巫师设坛祭神所做之的法事神朝”是客 家民俗活动中的一种形式”此后“跳神朝”小断沿传, 在同治二年(1864)的《广东通志》中以及吴震方的 《岭南杂记》中都有关于此民俗的相关记载至光绪末年,花朝戏已初具稚形1904年前后, 紫金县鹤鸽塘神朝艺人叶春林组建了第一个花朝戏班 “定长春”,编演了《秋丽采花》等早期的剧目,这标 志着花朝戏民间小戏剧种已经开始形成。

      花朝戏在当 时落后的山区深受民众喜爱,陆续出现了 “紫华春”、 “庆祥春”、“定华春”等戏班,剧目多反映男女青年 渴望婚姻自主、讥讽封建礼教制度,角色行当通常只 有小生、小旦、小且三、花朝戏的改变与发展1.花朝戏发展的兴盛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花朝戏的兴盛时期 当时有戏班19个,一百多艺人,剧目近百个,唱腔曲 牌百余种花朝演出多在神诞、节庆时进行,常与神 朝相连在一起的,一般分三段进行:一是八音闹台; 二是神朝歌舞;三是花朝戏花朝戏在小断的发展中 曾受粤剧、采茶戏和汉调木偶剧的影响,清末民初时, 紫金县就有上述剧种的戏班活动,花朝戏从中吸收了 小少剧目、小调曲牌、文武场音乐及表演技艺,角色 行当也随之增加,艺术表现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花 朝戏繁荣和发展2.花朝戏发展的转折期花朝戏的发展在上个世纪中期历经了两次转折, 第一次是建国前后,第二次则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后 四十年代末,花朝戏班为集镇贴场服务的演出增多, 这类演出也有小做神朝的,但仍有演出前“请神”,结 束时“酬神”的规矩因此,花朝戏被认为有伤风化, 屡遭禁演,加上战乱和灾荒,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大 部分花朝戏班解体,艺人或逃难异乡或弃艺归农,花 朝戏一度濒临煙没。

      新中国成立后,花朝戏从神朝中彻底分离而出, 将带有迷信色彩的旧俗完全革除在“百花齐放,推 陈出新”力一针指导下,花朝戏清除了迷信、色情的 表演,净化了舞台,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开始探索 建立导演制度,从此,花朝戏表演的脚色行当有了比 较细致的分工,花朝戏不断吸收学习新技艺、新程式, 特别是象水袖功、架子功的引进运用,是花朝戏表演 艺术的一次飞跃,使剧种舞台艺术更加丰富多彩1951年,升车乡业余花朝戏剧团编演的《老少开 心花》参加粤东区业余民间艺术汇演,后经修改更名 为《八十老翁跳花朝》参加广东省农村业余文艺汇演, 演出获得奖励和鼓舞紫金县文化部门也进一步重视, 于1957年成立由老艺人和文化干部共同参与的紫金 县花朝戏艺术研究小组,开始对花朝戏传统剧目、音 乐唱腔曲牌等进行系统记录整理,并组织下乡巡回演 出,一些乡村也成立业余花朝剧团,花朝戏又在舞台 上活跃起来1962年,紫金县花朝戏剧团的创作剧目 《苏丹》创造了连演百场的纪录1963年,周恩来总 理在广州亲切接见了剧团的领导和主要演员1988 年,中国戏剧家协会卞席曹禹将花朝戏誉为“山沟里 的山茶花”四、花朝戏的传承发展与建议2006年,紫金花朝戏被入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紫金县花朝戏剧团导演钟石金入选第 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成 为全市首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花朝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花朝戏正酝酿和实施新一轮的大发大播发2012年6月底,紫金县花朝戏剧团完成了艺术团体改革,花朝 戏剧团改为公益类事业单位,更名为紫金县花朝戏传 承发展中心体制改革意义重大,为花朝戏的进一步 发展保驾护航紫金县花朝戏剧团积极组织剧目不断 参加全国和香港、马来西亚的展演活动2012年9月, 紫金县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排演了一台取材于“三打 两建”的专题文艺晚会,2013年8月,排演了 “8.16 抗洪救灾”专题文艺晚会从2002年至2014年连续 四届参加广东省艺术节2014年至2015年间,完成 了 40场文化惠民送下乡的任务,2015年还进行了传 统花朝戏《双花缘》送戏下乡展演活动由于种种原因,花朝戏在发展过程中也造成了人 材流失,编创人员、拨尖演员少等的不足对此,我 建议:1. 采用“以老带新”方法来培养人材由传承人 带继承人、继承人带新的演职员进行培训2. 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来培养人材引 进来”就是请艺术院校教授、戏剧专家对演职演员进 专业培训,“走出去”就是把有培养前途的人材送出去 培训,争取早日成材,为花朝戏的传承发展创造更多 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1] 杜伟翔.花朝戏__山沟里的山茶花.歌海, 2007.03, 10- 12.[2] 郑紫苑.客家花朝戏.寻根.2012.03.[3] 李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朝戏的擅变与传承发展大众文艺.2012.19.[4] 袁越东、邹平等一一花朝戏.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10。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