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际金融学课件:第十一章 最优通货区与货币联盟.ppt

45页
  • 卖家[上传人]:窝***
  • 文档编号:260819182
  • 上传时间:2022-03-0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76KB
  • / 4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十一章 最优通货区与货币联盟n第一节单一指标分析法n第二节成本-收益分析法n第三节欧元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1 对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国际金融学的基础理论,而且通过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使之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现在和未来的国际货币关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所谓区域货币一体化,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有关国家和地区在货币金融领域所进行的协调与合作 根据区域内货币合作的程度不同,区域货币一体化可分成三种类型:区域货币合作、区域货币联盟和通货区区域货币一体化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2* 最适度货币区理论1.要素流动性分析2.经济开放性分析3.低程度的产品多样性分析4.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分析5.政策一体化程度分析6.通货膨胀相似性分析* 欧洲货币一体化1.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历史进程2.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1)创立欧洲货币单位(ECU)(2)深化联合浮动汇率制(3)建立欧洲货币基金3.欧元启动及其影响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3第一节 单一指标分析法 最优通货区理论(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简称OCA),它主要研究如何给通货区确定一个最佳范围。

      最优通货区理论包括单一指标分析法和成本收益分析法 所谓单一指标分析法,是试图找出单一标准去界定恰当的通货区范围 1961年,蒙代尔首次提出应以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特别是劳动力的流动性作为界定最优通货区范围的标准 此后,麦金农(Ronald McKinnon)、凯南(Peter Kenen)和伊格拉姆(James Ingram)等学者也提出了各自的划分标准,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最优通货区理论 国际金融学术界对利用单一指标分析法研究最优通货区存在很大的争议,各方的分歧主要集中于最优通货区的适用标准存在显著差异 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4(一)要素流动性分析 要素流动性分析是在1961年由蒙代尔提出的一种最优通货区理论,他主张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优通货区的标准 蒙代尔认为现阶段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区域性的最适度货币区,而不是全球性的共同货币 关于最优货币区的界限,蒙代尔指出应以经济疆界即要素的流动性而不是政治疆界来划分 由于区域内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需求转移引起的外部失衡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调节,因此要素流动替代汇率变动成为区域内的平衡机制; 而不同的区域之间由于种种限制,不具备要素流动性,因而浮动汇率替代要素流动成为区域间的平衡机制。

      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5 可见,蒙代尔并不是简单地否定浮动汇率,只是否定了区域内的单独浮动,同时提出了实行区域性的固定汇率制和共同浮动的新颖主张,这就为以后欧共体发展成为一个共同的货币区奠定了理论基础 蒙代尔标准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没有把对劳动力流动和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加以区分 综合以上所做的分析,两国出现经济失衡时,劳动力的迁移只能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而资本的高度流动很可能是非均衡性的,因此仅以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来判断最适度通货区是存在局限性的 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6(二)经济开放性分析 1963年,麦金农提出,应以经济的高度开放性作为确定最优通货区的标准 麦金农将社会总产品分为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他用生产和消费中贸易品对非贸易品的比例来度量经济的开放性如果贸易品对非贸易品的比重越大,则该国经济的开放度越高反之,开放度就越低 根据麦金农的观点,要运用调整名义汇率的方法实现内外均衡的经济目标,必须通过调节贸易品对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发挥作用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7 麦金农认为,在典型的开放经济中,汇率的变动不会改变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价格比例,从而也就不会对经济均衡产生良好的效果 而在经济相对封闭的情况下,由于贸易品占整个社会总产品的比例较低,贸易品价格与消费价格指数的联系较小,再加上很大的非贸易品部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部分转移过来的需求,本币贬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大,有利于经济均衡的恢复。

      因此,麦金农认为,浮动汇率对于相对封闭的经济是有效率的,而对于开放经济则是效能低下的 所以,对于一些相互间贸易往来比较密切的开放国家,应该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共同货币区,在区内实行固定汇率安排; 而对于那些与其贸易往来关系不多的国家,区内国家货币应该对其货币实行联合浮动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8 麦金农理论的局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麦金农理论是以世界各国物价普遍稳定为前提来考察汇率变动后果的,但该假设缺乏现实依据,即便在60年代中期前物价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也通过固定汇率向外传递通胀和经济不稳定性 2.麦金农的分析以经济高度开放的小国为对象 3.麦金农的分析重点在贸易账户,忽略了资本流动对汇率安排和国内经济的影响 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9(三)产品多样性分析 1969年由凯南提出以产品多样性作为确定最优通货区的标准 凯南认为,需求冲击对一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取决于该国产品的多样性程度 产品高度多样化的国家能够出口范围较宽的各种商品,单一品种的出口商品在整个出口中所占比重不大,对某一产品或部门的需求减少,可以通过资源向其他产品和部门的转移,来缓解需求减少的冲击 多样化的生产结构还使整体经济对单一产品和部门的依赖性降低,对单一产品或部门的冲击,不会对整体经济产生太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低程度产品多样性的国家,宜采用汇率灵活安排的独立通货区 缺陷:都重视划分最适度通货区的实物标准,注重贸易项目而对资本移动未予考虑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10(四)金融一体化程度分析 1969年,詹姆斯伊格拉姆提出应在决定最优通货区规模时考虑一国的金融特征,并于1973年正式提出以金融高度一体化作为划分最优通货区标准的理论 伊格拉姆标准特别关注资本流动,并视之为促使国际收支均衡的力量伊格拉姆认为,国际收支失衡与资金的移动状况有关,尤其与缺乏长期证券的自由交易密切相关 因此,可以由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国家或地区组成一个最优货币区,区域内实行固定汇率,对区域外实行浮动汇率,以实现内外均衡 缺陷在于它忽视了经常账户的作用,而只强调资本要素的流动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11(五)通货膨胀相似程度分析 1970年和1971年,哈伯勒和弗莱明分别提出以通货膨胀的相似程度作为确定最优通货区的标准 他们认为,除了由于各国的经济结构不同和工会力量不同以外,国际收支失衡最有可能是由货币政策不同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的离散趋势所造成的 在通货膨胀率相近的情况下,对贸易条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货币区内的经常帐户交易成为起到均衡作用的流量。

      所以,具备相同或相近通货膨胀率,应该是组成最优货币区的重要标准 缺陷:如果把通货膨胀说成是国际收支失衡的最经常、最主要的原因,有时也是不完全符合现实的 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12第二节、成本收益分析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最优通货区的理论也不断得到修正和补充,逐渐由传统的单一指标分析法向综合分析法发展 成本收益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比较一国加入通货区的货币效率收益与经济稳定性损失成本,来综合判断一国是否应该做出加入通货区的决策,以及加入通货区给该国所带来的净收益 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13(一)通货区的收益分析 加入通货区的最主要收益在于简化经济结算,避免的浮动汇率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复杂性和结算与贸易成本等的损失 加入通货区所带来收益的大小,与加入者和通货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密切相关: 如果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则加入通货区会给加入者带来更大的利益; 反之,如果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则给加入者带来的收益也越小 加入通货区的货币效率收益还与通货区的价格稳定性和固定汇率的可信性密切相关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14通货区加入国货币效率收益经济一体化程度GGO图9-1 GG曲线 综上分析,只有在通货区内价格水平稳定且固定汇率的承诺有保证的前提下,参加国才能从固定汇率安排中获益,而且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高,这种货币效率收益也越高。

      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15 (二)通货区的成本分析 在加入通货区后,也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一国加入通货区就意味着放弃运用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产出目标和就业稳定的权力 在该国面临来自外部的需求冲击下:若该国加入某一通货区后,在固定汇率安排下,货币政策失效 除非通货区内的国家也面临同样的外部冲击,使该国货币和通货区内其他国家的货币同时相对于区外货币联合浮动, 否则,只是该国受到来自外部的需求冲击,必然会引起该国就业和产出的不稳定 这种由固定汇率安排所引起的经济稳定性损失,就是加入通货区的成本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16通货区加入国成本经济一体化程度LLO图9-2 LL曲线 加入通货区成本的大小与加入国和通货区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密切相关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经济稳定性损失会越小,加入通货区成本会越低反之会越高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17(三)加入通货区的决策:成本收益分析 加入通货区成本和收益 1 经济一体化程度GGO图9-3 是否加入通货区的决策LL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18加入通货区成本和收益 1 2 经济一体化程度GGO图9-4 外部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LL2LL1 根据成本收益分析法,还可以研究一国经济环境的变动或政府偏好函数的变化是如何影响该国加入通货区的选择的。

      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19 欧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规范的跨越国家主权的单一货币,也是长着12条腿而没有脑袋的怪物欧元的启动1、“欧元”孕育、诞生的艰难历程 欧元的启动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货币制度变革第三节 欧元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201950年7月 欧洲支付同盟(European Payment Union) 1951年4月8日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 1957年3月25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欧洲共同体的产生(European CommunityEC) 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211965年4月8日 布鲁塞尔条约 1969年12月 提出把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作为共同体的目标1970年 “魏尔纳计划” 1979年3月7日 通过了欧洲货币体系方案 建立欧洲货币单位(ECU)1981年,希腊加入共同体 1986年1月1巳正式接纳西班牙和葡萄牙为共同体成员国瑞典、芬兰和奥地利相继加入共同体 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22欧洲货币联盟的产生1989年6月 “关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经济货币联盟”的报告 1992年2月7日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或简称为马约) 政治联盟条约 经济货币联盟条约 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23欧洲货币联盟的加入标准 1、实现高度民主的价格稳定与趋同 2、实现各国政府财政状况的稳定 3、各国货币间的相对稳定4、长期利率(以长期国债或类似的债券利率来衡量)的趋同 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24欧洲货币统一的三阶段第一阶段:1990年7月1日至1993年底 实现资本自由流动,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1、选择欧元成员国:欧盟15国中,除英国、瑞典、丹麦、希腊外,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卢森堡、奥地利、葡萄牙、芬兰、爱尔兰和比利时12个成员国2、预报欧元与欧币的双边汇率3、成立欧洲中央银行,任命执行理事会成员4、制造欧元纸币和铸币5、实施必要的二级法律 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25第二阶段 1994年初至1996年底或1998年底 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趋同,建立“欧洲货币 局”,为统一货币做技术和程序方面的准备 1、欧元地位的法律生效 2、欧元的双重汇率(欧元与欧币的固定汇率制,欧元与区外货币的 浮动汇率制) 3、制定和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 4、以欧元发行新公债,旧的大宗公债以欧元计价 5、众多大企业用欧元制发票和进行付款 6、银行开始把本国货币单位的付款帐目转换成欧元 7、银行和金融业向欧元转换 8、向公民宣传欧元国际金融学 第11章 26第三阶段 1997年或1999年初至2002年6月底 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引进欧元,各国货币 退出流通 1、欧元纸币和铸币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