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稻作文化与梯田景观生态探析.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00593007
  • 上传时间:2022-05-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9.73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稻作文化与梯田景观生态探析    申扶民 李玉玲[Summary]稻作文化塑造了独特的梯田景观,本文以龙脊梯田为例,从生态的视角探析稻作文化与-梯田景观之间的内在关联一方面,稻作活动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再造了真善美相统一的梯田人文自然景观,形成具有高度鉴赏价值的景观生态艺术;稻作文化衍生出与梯田生态环境相契合的人文景观,主要表现为别具一格的干栏建筑以及民俗节庆活动另一方面,传统稻作文化的式微和梯田景观的观光产业化,引发梯田生态承载力的压力以及生态异变,由此埋下的生态隐忧值得关注[Key]稻作文化;梯田景观;龙脊梯田;生态[作者]申扶民,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玉玲,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南宁,530006[]G05[]A[]1004-454x(2012)02-0128-00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广西西江流域生态文化研究》(编号:IOBZX081)阶段性成果稻作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为根本的文化形态之一它的核心内涵是以稻的种植为手段,以提供人们食粮为目的它的存在,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即稻种、土地以及人的劳作其中,土地是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的母体,它构成了稻作文化的物质基础;人类在漫长的劳作过程中不断推动稻作的发展,是稻作文化的创造者。

      作为一种人化自然的物质实践活动,稻作通过改造原生形态的自然地貌,开辟稻田以种稻,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稻田,大致可分为横向水平稻田和纵向坡度稻田两种基本类型其中,尤以坡度稻田的典型——梯田,对自然地貌的重塑最为显著,在塑造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孕育出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形成独具特色的梯田景观生态格局一、稻作文化与梯田人化自然景观梯田的称谓,因其开辟在山岭之上,在纵向空间形成了似拾级而上的阶梯状貌而得名以形赋名,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这一自然景观梯田并非原生形态的自然景观,而是人化自然的杰作人们在漫长的稻作活动过程中,凭借勤劳而灵巧的双手以及质朴的生态智慧,雕琢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地景观艺术的奇葩——梯田一)梯田景观的形成,是生态再造的结果民以食为天”,这既是稻作文化的根基,也是其全部活动得以展开的缘由为了维系自身的生存,人们必须开垦土地、种植作物,才能食以果腹从稻作文化的发展史和人类一般的生产规律来看,人们对于土地的利用应遵循先易后难的规则因此,稻田的开垦应发轫于水源充足、地形平缓的地带,而梯田的出现,应该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由于人口的增长或逃避战乱等原因,人们被迫从世代栖居的家园迁徙到林深草密、野兽出没的山谷,从此落地生根。

      安土重迁,不仅意味着精神上对故园的难以割舍,而且意味着相沿成习的生活方式的难以改变对于已习惯于稻作文化的人们来说,即使生存的地域空间和自然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他们的策略并非选择新的生活方式以适应新的自然环境,而是选择改造后者以符合自身已有的生活模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开山为田,根据自己的意图强行改变山地的原生自然属性,使原本生长草木的山地变为种植稻谷的稻田梯田的开辟,在为人们提供粮食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山体原生自然景观生态的变化,在年深月久的耕作之下,一种高度人化自然痕迹的梯田景观便横空出世了据考证,举世闻名的龙脊梯田的开创壮举,可以上溯元代、下迄清朝,横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在此之前,由于龙脊地区“万山环峙,五水分流”的自然地貌,使得这一地域人烟稀少直至元代,以壮族为主体的稻作民族才陆续迁徙至此,开始其世代相继、艰苦卓绝的重塑自然面貌的浩大工程在崇山峻岭之问,世世代代的龙脊人,经年累月、胼手胝足,使一个又一个原本森林密布的山坡,化为层层叠叠、直上山巅的梯田群落,形成蔚为壮观的人化自然景观今日的人间奇迹,昔日只是为了化解生存困境而为之的结果梯田数量的多寡,决定着粮食的丰足与否龙脊梯田景观的状貌,折射了对水土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龙脊岭上,凡有涓涓水流之处,必有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田块,一些袖珍稻田甚至小到“蓑衣盖过田”,龙脊梯田对土地的精耕细作由此可见一斑,生态再造的直观形象也通过梯田景观展露无遗二)梯田景观的塑造,遵循自然内在的生态规律和尺度尽管人们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开山造田,却并未罔顾自然规律而肆意妄为纵观那些饱经风雨却完好无缺的梯田,不难发现其经久不衰的奥秘,那就是人的梯田稻作活动既符合自身赖以生存的目的,又吻合自然内在的规律,从而达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因此,即便化山为田的活动导致了自然景观生态的重大改变,却依然能保持该区域的生态平衡,不至于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从现存的梯田构造来看,基本上遵循着与当地自然环境天衣无缝的生态规律其一,梯田的造型虽然千形万状,却并非人们随心所欲创造的结果相反,而是人们严格依照山体的走势和状貌精心打造出来的以龙脊梯田为例,在纵向的坡度上,依照同一个角度和相同的倾斜度,顺势而上,形成层层叠叠、层次分明的阶梯状稻田;在横向的等高线上,每一块稻田都随着山体的自然曲线形塑自身的姿容,一道道田埂不仅托起一块块稻田,更宛如游走在山岭之问的一条条巨龙身姿,蜿蜒回转、曲折有致随体赋形的梯山为田活动,尽管改变了山体表层的景观生态,以稻谷的人工种植取代了草木的自然生长,却并未破坏山体的内在肌理,因而作为梯田载体的山体景观生态仍然基本完整,这也是龙脊梯田景观赖以存在的根基。

      其二,梯田水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体现了稻作文化的高度生态智慧水是生命的源泉,水稻这一称谓,直白地说明了有水才有稻,水对于稻谷生长的决定性意义梯田的稻作对象以水稻为主,如何在纵向的山地上获取稳定可靠的水源,便成为梯田稻作文化生死攸关的问题相对于平谷地带的稻田而言,梯田缺乏诸如江河、湖泊、溪流等丰沛且便于利用的径流因此,梯田水源只有另辟蹊径既然梯田依托于山坡之上,就只能靠山吃山了人们认识到山林是涵养水源的天然水库,因而在开辟梯田的过程中,并未将林木砍伐殆尽,而是对山顶的风水林(水源林)实施封山育林、严加保护的措施如龙脊梯田大多分布在山腰以下,山顶的森林保存完好,汩汩泉水和涓涓细流从林中潺潺而下,形成“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山水景观这些水流虽无巨流奔腾的气势,却是细水长流,无声地滋润着良田万顷岭上有田、田上有林的景观生态,正是人化自然与原生态自然完美契合的景观生态典范三)梯田景观的塑造,暗合“美的规律”,从而成为景观生态艺术诚然,人们开凿梯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食物以维系生存,但这并非二者之间唯一或全部的关系一方面,自然不仅作为人类的物质食粮而存在,而且作为精神食粮而存在自然“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因此,开山为田的自然改造活动,不只是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同时也创造了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艺术作为一种高度人化的自然景观艺术,梯田充分印证了劳动创造了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显现另一方面,艺术化的梯田景观,虽然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的,却是康德式的“无目的而又合乎目的”的行为结果因为梯田的开辟完全出自一种明确的功利目的,而作为结果的梯田外形美则纯属“意料之外”的产物,所以,尽管梯田的开辟是一种无目的的审美创造活动,却合乎纯粹形式鉴赏的目的就此而言,梯田作为审美对象,确实仅仅是暗中吻合“美的规律”塑造的结果历经数百年“无目的”的审美创造,龙脊梯田所呈现的景观宛如鬼斧神工、造化天成的艺术杰作在某种意义上,它实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统一,是自然的艺术和艺术的自然的浑然融合在美的层面上,自然与艺术是相通的,“自然是美的,如果它看上去同时像是艺术;而艺术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它是艺术而在我们看来它又像是自然时,才能被称为美的”龙脊梯田集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身的天地之大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整体造型的雕塑之美龙脊梯田的开辟,从艺术和审美的层面上来看,就是一个以崇山峻岭为创造对象、历时悠久、耗费数十代人精力和心血的浩大雕塑工程。

      它所展现的轮廓和曲线之美,摄人心魄,足以与任何天才雕塑家的作品相媲美龙脊山岭从龙江之畔迤逦而上,山谷之间沟壑纵横,禀有自然天成的轮廓曲线之美但从未被开辟为梯田的山体来看,其外形之美因被林木覆盖而远不及梯田那么棱角分明、夺人眼目梯山为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一方面不断祛除遮蔽,另一方面不断开启敞亮的过程,山体的骨骼、经脉、肌理,在一代代垦殖者的雕琢下,逐渐呈现出来它的造型之美,早已潜藏在山体之中,不过假人之手将其揭露而已在龙脊人犁耕刀锄的精雕细凿之下,自山巅至山脚的一层层梯田曲线,既似荡漾开来的一圈圈水的涟漪,又如一道道逐年增长的树的年轮,形成如螺似塔等状貌各异的大地景观雕塑其二,寓动于静的音乐之美龙脊梯田的音乐之美不仅在于天籁和地籁的自然之音,更在于大音稀声的无声之美,即梯田线条之形貌所蕴含的节奏、律动之美歌德曾将建筑称之为凝固的音乐,这个譬喻也同样适合于龙脊梯田横看龙脊梯田的曲线,如行云流水,蜿蜒曲折,既宛若游龙飞动,又恰似忽而激昂高歌,又骤然浅吟低唱,回转沓复的音律节奏,其龙威万钧、气贯长虹般的声势呼之欲出纵观龙脊梯田的轮廓,自下而上,层层叠叠,每一块梯田的轮廓线相互平行,随海拔高度依次收缩,直至封顶之田状似句点的弧线,它们如同音乐旋律的不断回旋,乐章节拍的渐次增强,到高潮处戛然而止。

      龙脊梯田群落分布于众多形态各异的山坡之上,每一个坡度梯田的律动线条都如同一个独特的声部,最终汇成多声部的梯田大歌寓动于静,于无声处听天籁正是龙脊梯田音乐的魅力所在其三,四季变幻的色彩之美龙脊梯田景观生态对原有景观生态的改变,还表现为变化更为分明的自然景观色彩随着季节的更替,梯田的色彩之美也随之异彩纷呈水、禾苗、稻谷和积雪等,是梯田景观调色板上最为关键的元素,决定着色彩之美的呈现早春时节,水成为梯田景观色彩的主打元素极目远眺波光粼粼的稻田,犹如一块块千形万状镶嵌于山岭丘壑问的明镜,“水光成卦,山巅俯视,如万镜开奁天光云影映照之下,万千气象尽在其中梯田的白水映衬着菁菁远山,飘缈的烟云曼妙卷舒,构造出一幅自然天成的水墨山水画,充分展现了春回大地的生机与活力仲夏时分,禾苗吐翠,层层叠叠的稻田,仿佛一条条蜿蜒飘动于山麓之问的绿罗带,又恰似沿一级级台阶铺设而上的绿色地毯此时的龙脊,惟有青翠的绿,方能穷其容貌金秋十月,是对龙脊节气和梯田景观最为贴切的描述千山万壑问的无数梯田,布满了金灿灿的稻谷,微风轻拂,稻浪翻滚,状如织金锦带,璀璨夺目,不禁使人心荡神驰隆冬季节,龙脊梯田银装素裹,万籁俱寂皑皑白雪随田赋形,与黯淡无光的青黛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幅线条分明的天然黑白版画。

      冬去春来,夏往秋至,四季轮回,龙脊梯田景观的色彩也随之交织变幻,美轮美奂稻作文化,铸就了梯田的人化自然景观,它既符合人自身生存的目的,也合乎自然的内在规律,更于无目的之中遵循着美的规律因此,尽管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辛勤劳作、艰苦度日,却依然安之若素、乐天知命,因为流淌的每一滴汗水,收获的不仅是充饥裹腹的粮食,而且是赏心悦目的美,人的存在才会如荷尔德林所歌颂的那样,“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二、稻作文化与梯田人文景观梯田稻作文化不仅塑造了独特的人化自然景观,而且催生了与梯田生态环境相契合的人文景观,即梯田居民日常生活形态的人文景观它主要表现为静态的建筑人文景观,以及动态的民俗节庆人文景观一)稻作文化与梯田建筑景观安居乐业,安居是乐业的前提条件稻作活动的对象稻田,一旦被开发成种植粮食的载体,一般就会形成相对稳定的生产地域空间与之相应,人们通常选择就地定居下来,从而形成适应于生产空间生态的生活空间其中,最为重要的生活空间莫过于作为居所的建筑物就稻作文化所衍生的建筑而言,大致可分为砖瓦结构型和干栏结构型等两种基本类型梯田稻作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山地稻作文化,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则是一种典型的干栏建筑。

      干栏”是汉语对木质结构的楼房建筑的音译称谓,其构造特征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