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的水利建设及主要措施.pdf
5页宋代的水利建设及主要措施冯健民宋代的自然灾害十分严重, 根据 《宋史》粗略统计,从公元 960年建国到 1299年灭亡,在 319年间,有 151 个年份发生旱灾严重的竟至“亢阳不雨数月,稼禾焦枯,人多渴死”有 96 年滛雨致灾,轻者“霖雨害稼” 、 “首种腐败”重则“自春涉夏雨不止”、 “道路行舟”、 “平地水深二丈余”江河泛滥决口多达238次 “漂溢官府民舍”, “人畜溺死无数”严酷的自然环境,使统治者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水利建设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北宋时长江以北是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带,而肆虐的洪水成了中原地区的首患在北宋统治的166 年中,黄河泛滥 43 次,决口 51 次:汴河溢决 20 次;御河、漳河、清河、洛河等决口也达7 次之多洪水迫使朝城等县衙迁徙,搞得皇帝寝食不安,“焚香祷于天“,派重臣祭河神,亲赴决口指挥督促塞河,慰问士卒民夫,辄发士卒数万、 十几万,由秋至冬塞决、 堵口所用役力资财难以细计经过百余年的治理, 北方水患已明显缓解, 北宋亡后的 42 年中,黄河未决一次在金代的 109年中黄河仅决口 7次, 这充分说明北宋在治理水患上是卓有成效的北宋时对江南的太湖周围的水患进行了重点治理,由于多年积淤河围湖造田, 太湖洩水不畅,遇有大雨常使湖水暴涨,淹没周围农舍田地。
宋仁宗时先后使张*在常熟范仲淹凿五河以畅其洩 北宋在治理水患的同时又兴水利,先后修建引水设施八个 改变了华北平原中部地区干旱的面貌,营造渠陂堰塘池二万多, 溉田四十万顷, 改造盐碱低洼劣田两万顷 开辟了数条水上通道, 使江淮一带漕运进京的时间缩短三分之一水利科学技术也有了很大发展,水匮、埽、水硙、龙骨水车和简车相继问世,清淤机械铁龙爪扬泥车、浚川杷投入实验,函管开始在江苏沿海一带使用北宋水利建设成就的取得, 是和它的政策措施分不开的, 其政策措施主要有:1.广纳良策皇帝诏告天下,凡通治河之术,素习河渠之书,深知疏导之策者,不论官绅百姓,皆可上书条陈,由国家驿站专程送到京城,天子亲览奏折联系: 13679131209 被采用者,皇帝召见,封官或晋升,纵便不被采纳,也要对进言人以奖励吏民知陂塘圩岸堤堰沟洫利害者,皆得自言,行之有效,随功利大小酬尝在皇帝倡导下,水利成了举国上下人人瞩目的中心,朝廷经常议论,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多次奉旨应对,一般吏绅更是能以言水利为时髦,送表驿马不绝于路2.设立专门机构中央设巡河供奉官,负责全国河防的巡查筹划,沿河各州置河堤使,由本州长史兼任,下设河堤判官,巡河主埽使,沿河各县置堤防转运使,负责本州本县的水情观察上报、堤防维护、组织抢险,供给防汛物资。
所有河防官员汛期必须坚守岗位, 既是任期已满, 亦须水平之日离职 诸路皆设常平官,专领农田水利3.奖功罚过皇帝颁旨诏告众官,各级河防官员失察或瞒报、晚报水情的以法从事诸州长史令佐, 能劝民修陂池沟洫之废者尝,监司能督责部吏筹划水利的奖,州县官吏能改造低湿地超过百顷者奖,能保陂岸渠岸三年不塌损, 河渠泾浦三年不淤者赏 奖惩规定执行是坚决严肃的, 澶州通司判封郎中姚恕因没有及时上报河决之事被杀, 知州杜审肇革职; 唐州太守赵尚宽因组织农民修复汉代故陂溉田数万顷任职届满后仍留职并晋一官阶,赐钱二十万 襄州宜城令朱纮因修渠溉田六千顷,升官一级4.筑堤修埽增厚加高堤防,是北宋时期防止黄河汴河泛滥决口的重要措施,每到农闲都要兴卒役夫修筑堤防,特别在真宗以前规格巨大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正月,使17 万人役分治黄河堤中原一带土质松软,一经水浸就崩塌,为固河堤在其上广植榆柳,按户籍高下,沿堤种树,一等户每年五十株,二等户四十株,以下每等递减十株,多种不限,禁止私伐沿河树木北宋中后期广泛使用埽坝护堤或堵口, 先用芦荻、 竹子绞编成长十余尺至百余尺不等的绳索,在临河空旷处伸张绳索, 将芦荻秸秆树枝陈铺上, 中间贯竹制心索。
再复陈芦荻树枝,然后用土石压之, 反复几次后将绳索扎紧, 两端系长索,其高数丈,其长十余丈用数百人或上千人将制成之埽体放置在河水冲刷比较严重的或不太牢固的河堤处,临河面以巨木为桩, 桩间用长木相连, 在堤顶满设锚固, 将埽体的心索系紧遇到决口,也可用埽堵塞北宋时期在孟滑澶濮郓齐滨等州建埽共43 处5.兴建分洪设施为平缓黄河洪水的威胁,相继构筑分洪设施一是开减水河,即在黄河最易决口地段的河堤外边挖渠,渠之首尾均与河相衔, 衔接处置闸门当河之洪水达到某一高度时,开启闸门引部分洪水入渠, 水在渠中流过河之危险地段后再汇入河较大的减水河有两条一条是滑州(河南滑县)境内的迎阳至黎阳(河南浚县东)长40 里,另一条是该州的韩村至铁狗庙,长约15里二是利用天然河道, 先后将汶河和经过疏浚的糜丘河与黄河沟通,一到汛期导部分黄河水入此两河6.疏浚河道出于对国都开封安全的考虑,先后对蔡河、五丈河、广济、惠民及汴河河道进行疏浚, 又对淤塞严重的黄河魏县河段(在今河北魏县) 进行整修,使其泄洪能力增强7.大规模修筑灌溉设施计有引水工程:在霸州(河北霸县)界引浮沱河静戎军(河北徐水)引鲍河,镇州(河北正定)引镇南河、唐河,保州(河北保定)引徐河,开凿深州新河(在河北深县) ,使今河北中部皆可得溉田之利;又引漯水、五丈河入开封,使国都周围农业生产条件改善。
挖渠:较大的有福州渠浦,计137 条,总长 21900 余丈,溉田 3600 余顷河东郡(今山西西南部)渠系,溉田 18000 余顷修筑改建陂堰: 有琼州灵塘 (在 今海南海口市) 可灌溉农田 300余顷,兴元府(陕西汉中)褒斜门六个堰溉田数万顷,修复改建汉代召信臣所筑陂渠(河北唐县)扩大灌溉面积万余顷铺设函管,泰州(今江苏)广置函管灌溉,减少耗损,解决了淡水不足的问题大量修建水匮,贮水备旱8.鼓励研究使用新技术皇帝多次视察水匮、水硙(水磨),以示对这些科技新生儿的关注组织人力财力研制清淤机具铁龙爪扬泥车、浚川杷南宋时中原一带已为金元所有,一直困扰朝廷的黄河汴河水患已不为之所忧,政治经济中心也移至气候温湿河流纵横湖泊星布的江南地区所以水利建设的重点转向防旱排涝方面,与之相关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五个1.确保水利建设的战略地位南宋第一位皇帝高宗赵构登位后,对北宋的得失进行了认真反思, 认识到中原之富得益于水利,江南要富必须大兴水利 他的后代继承发展了这个思想,并通过政策确保水利的地位一.多渠道办水由于国力不强, 又顾忌重征暴敛激起农民反抗,水利建设实行分级复杂 大型工程有国家出资,遣卒募民营造:中小型工程有地方负责,有受益的大户出钱,小户出力修建,即所谓百姓相率效力。
平江(苏州)、常州、江阴等地的沟渎陂泊都是百姓自己兴建的 二将水利建设的成就作为衡量地方官吏政绩的标准,规定府州县的长官到位半年内必须将所管地区的水资源现状、江河湖泊淤塞情况、 灌溉设施效能及兴修水利的计划上报任满时实地考核, 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升降 宁国府判魏王恺、常熟知县刘颖等因兴修水利成绩显著被提升2.因地制宜修渠筑塘把江淮平原作为水利建设的重点地区,又把该地区的丘陵区的水利摆在首位根据不同情况或修?渠,或筑塘堰,先后在江西(安徽长江以北地区及江苏西北部修建一些小型的陂塘,在江阴建横河支渠, 在淮东(安徽淮河南岸) 新筑绍熙堰, 使周围数百里农田得到灌溉除在江淮平原兴修水利外,在其它地方也修了一些工程修复龟塘(在四川眉山)可灌溉田一百万亩,新筑眉州通济堰(在陕西汉中北) 、山河堰、?大小渠道六十五里,溉农田二十三万三千亩在彭州(四川彭县)建十一个堰,使周围三个县的旱田变为水田3.造圩江南一些地方的湖渠高于农田,又因地势平缓,一遇天雨大量水流入田内,伤禾败稼为防止护田,在其四周筑小堤,堤上设有函闸,闸闭可防水侵田闸起可引水灌溉时称这种农田为圩田为营造圩田,筑圩一余里面4.退田还湖几乎所有的湖泊到旱季后水面缩小,大片湖床裸露,官兵绅户乘机围湖造田, 在新辟田地周围筑堤, 并在堤上植树,致使湖泊蓄水能力下降。
天旱时因湖水量不足, 取用不方便而不能及时溉田, 遇到天涝因为湖水容量不足而淹没许多良田故多次将太湖,鉴湖等湖泊内的围田堤防毁掉,还田于湖并下令严禁在湖区围田, 派官吏警捕四处巡查, 违令者一经发现严惩不怠, 官警失察以围田论处5.疏浚洩水泾浦太湖周围是鱼米之乡,却因排水不畅致灾太湖洩水道有两个,一是通过松江入海, 二是经过湖岸东及东北的小河排人长江松江及其它浦泾因多年淤积洩水能力锐减,致使雨季太湖水四溢 前后用五年时间对松江等洩水?渠进行疏浚, 大大改善了太湖的排洩情况秀州(在浙江嘉兴及上海松江一带)境内的?湖、 淀山湖,当湖,陈湖相互贯通, 湖水通过河浦西北人长江,东南入海, 但海边有农民自发筑造的防潮堤影响东南洩水道, 除堤则毁海边农田,为解决这个问题, 用三年时间在诸洩水浦穿越防潮处建闸,收到了一物多用的效果即保住了防潮堤, 又可使湖水排洩通畅 天旱时关闭闸门又使沿浦农田有水灌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