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泌尿系统疾病肾小球肾炎ppt课件.ppt
80页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1)Diseases of Urinary System急性肾小球肾炎赵赵亮亮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系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系10名名尿毒症尿毒症患者无钱治病患者无钱治病 农村自建透析室农村自建透析室结构与功能结构与功能肾脏肾脏输尿管输尿管膀胱膀胱尿道尿道?肾脏的功能1、排泄体内的代谢产物2、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3、内分泌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维持血压促红细胞生成素——造血VitD3——钙吸收、骨髓发育第一节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与生理肾脏的结构与生理肾的大体结构肾的大体结构a. 皮质b. 髓放线c. 髓质d. 肾柱e. 肾乳头f. 肾小盏?肾单位肾单位——肾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肾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约100万个肾单位/肾血管球:血管球:20-4020-40个盘曲个盘曲肾小球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毛细血管袢肾球囊(肾球囊(Bowmans capsuleBowmans capsule ):):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壁层上皮细胞壁层上皮细胞肾小管肾小管近曲小管近曲小管远曲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集合管PAS染色HE染色??滤过膜:滤过膜: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基底膜基底膜脏层上皮细胞脏层上皮细胞特点:特点:小分子、阳离子小分子、阳离子物质通透性强物质通透性强???系膜组织系膜组织: :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构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构成成?收缩、吞噬、合成系膜收缩、吞噬、合成系膜基质和胶原,分泌细胞基质和胶原,分泌细胞因子因子肾小球结构模式图(横切)肾小球模式图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1.炎症:肾小球肾炎,肾结核,肾盂肾炎,尿道炎2.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性肾硬化3.血管疾病:高血压性肾硬化4.中毒性疾病:汞中毒,磺胺等药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5.尿路阻塞:尿石症、肾盂积水6.肾肿瘤:肾细胞癌、膀胱乳头状瘤、膀胱移行细胞癌7.遗传性疾病:遗传性肾炎8.先天性畸形:多囊肾、马蹄肾、输尿管瓣膜第二节第二节 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 GN)概概 述述?肾小球肾炎是一种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变态反应性炎症反应性炎症。
临床表现: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分类:原发性:原发于肾小球的独立疾病继发性:全身系统性疾病中出现的肾小球病变如SLE、过敏性紫癜、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等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及发病机制抗原抗原+ +抗体抗体?变态反应变态反应ⅢⅢ型变态反应或免疫复合物沉积性变态反应型变态反应或免疫复合物沉积性变态反应?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一一)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二二)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三三) )细胞免疫参与或协同作用细胞免疫参与或协同作用( (四四) )多种炎症介质的作用多种炎症介质的作用(一)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一)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相关抗原(非肾小球性抗原)相关抗原(非肾小球性抗原)外源性:感染产物(细菌、病毒)、药物、异种蛋白等内源性:DNA、肿瘤抗原、甲状腺球蛋白等致病机制致病机制可溶性Ag+ Ab→→循环免疫复合物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形成→→沉积于肾小球沉积于肾小球→→引起肾小球损伤引起肾小球损伤 (Ⅲ型变态反应型变态反应)影响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因素影响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因素?复合物分子大小:中等大小(Ag稍多于Ab)????溶解度:中等( Ag稍多于Ab)所携带电荷的种类:正电荷大量Ag持续存在,复合物不断形成并沉积其他: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系膜细胞的功能、滤过膜电荷等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取决于复合物的大小和携带的电荷EC与BM之间:含阴离子复合物不易通过BMBM与足细胞之间:含阳离子复合物易穿过BM系膜区:含中性电荷复合物??小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中分子物质中分子物质大分子物质大分子物质循环免疫复合物循环免疫复合物颗粒状荧光颗粒状荧光(二)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二)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1 1)肾小球内所固有的抗原)肾小球内所固有的抗原2 2)植入性抗原)植入性抗原肾小球基底膜抗原抗体+ 系膜、上皮抗原→原位原位Ag-Ab复合物形成植入性抗原→→激活补体→→肾小球损伤?肾小球性抗原(1)肾小球基膜抗原肾小球基膜抗原→抗抗 GBM性肾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抗原成分:层粘连蛋白、胶原的 ?链、链、Ⅳ型胶原型胶原?3链羧基端的非胶原区( NCI)、蛋白聚糖、巢蛋白等(2)?1整合素等上皮细胞抗原上皮细胞抗原→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3)系膜抗原(系膜基质抗原、细胞表面抗原Thy1.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抗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抗原→抗内皮细胞抗体抗内皮细胞抗体肾小球基底膜抗原肾小球基底膜抗原连续线形荧光连续线形荧光?植入性抗原非肾小球抗原+肾小球某一固有成分肾小球某一固有成分→植入植入性抗原性抗原→抗体抗体→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形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形成成→肾小球损伤肾小球损伤植入性抗原成分: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感染产物,药物,免疫球蛋白、带正电荷的蛋白质,聚合IgG植入性抗原植入性抗原颗粒状荧光颗粒状荧光(三)细胞免疫在肾小球肾炎发生中的(三)细胞免疫在肾小球肾炎发生中的作用作用致敏T细胞、巨噬细胞产物细胞、巨噬细胞产物→肾炎发生发展肾炎发生发展(四)肾小球肾炎发生中炎症介质(四)肾小球肾炎发生中炎症介质的作用的作用(1)补体的激活(2)细胞产生炎症介质引起肾小球损伤引起肾小球损伤的介质引起肾小球损伤的介质1 1、细胞性成分:、细胞性成分:炎细胞炎细胞肾小球固有细胞肾小球固有细胞系膜细胞系膜细胞激活并释放激活并释放中性中性粒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血小板多种炎症介质多种炎症介质激活并释放激活并释放合成基质成分合成基质成分如如如如血管活性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血管活性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ⅠⅠ、、ⅢⅢ型胶原、纤连蛋白型胶原、纤连蛋白氧自由基、蛋白酶、氧自由基、蛋白酶、IL、、TNF、、PDGF肾小球基底膜降解、细胞损伤、肾小球基底膜降解、细胞损伤、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球硬化性病变肾小球硬化性病变2 2、可溶性介质:、可溶性介质:补体系统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凝血系统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多种细胞因子多种细胞因子介导炎细胞介导炎细胞和肾小球固和肾小球固促进纤维蛋白形成促进纤维蛋白形成有细胞的活化有细胞的活化影响肾血管舒缩活动影响肾血管舒缩活动血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肾小球损伤肾小球损伤基本病理变化基本病理变化1肾小球细胞增多系膜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炎症细胞2基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多3炎性渗出和坏死4玻璃样变和硬化肾小球内出现均质嗜酸性物质堆积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变性、管型临床表现与类型临床表现与类型1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nephriticsyndrome)血尿、水肿、蛋白尿、高血压2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高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3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asymptomatichematuriaorproteinuria)见于IgA肾病,系膜增生性GN等4急进性肾炎综合征(rapidlyprogressivenephriticsyndrome)5慢性肾炎综合征(chronicnephriticsyndrome)各型肾炎终末阶段表现肾小球肾炎病理分类肾小球肾炎病理分类1.按照病变性质分:原发性、继发性;2.按照病变范围分类:弥漫性、局灶性;3.根据肾小球的病变情况:球性、节段性;4.1982年WHO分类: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类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类型1 1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 2 快速进行性快速进行性( (新月体性新月体性) )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3 3 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4 4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5 5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6 6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7 7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8 8 IgAIgA肾病肾病9 9 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 (一一)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acute diffuse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ndocapillary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概概 述述????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儿童多见。
主要是由于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症,预后良好主要病变为肾小球内细胞增生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原菌病原菌1、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中的致肾炎菌株(12、4和1型等)咽部、皮肤链球菌感染后1-4w发病2、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乙肝病毒等?发病机制:发病机制:Ag+Ab→Ag-Ab可溶性复合物 →沉积沉积毛细血管内 →肾小球肾小球损伤(Ag≈ Ab)补体沉积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变化病理变化??大体:大红肾、蚤咬肾大红肾、蚤咬肾(1)双侧肾弥漫性肿大(2)色红、表面散在小出血点(3)切面被膜紧张,散在小出血点(4)皮质增宽大大红红肾肾蚤蚤咬咬肾肾病理变化病理变化?光镜光镜(1)肾小球:弥漫性增大,细胞核增多(即(即“球大、核多球大、核多”))球囊腔狭窄,毛细血管纤维素样变性(2)肾小管:变性、管型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和脂肪变性管腔内可见各种管型(3)肾间质:充血、水肿、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ADPGnormal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与正常肾小球比较急性弥漫性增生性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肾小球小球肾肾炎炎急性弥漫性增生性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肾小球小球肾肾炎炎2.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管腔内可见管型。
3中中性性粒粒细细胞胞浸浸润润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变化病理变化?电镜(1)细胞增生及肿胀(2)基底膜与脏层上皮细胞之间见驼峰状驼峰状(或小丘状)电子致密物沉积(3)沉积物处脏层上皮细胞直接贴附于毛细血管基底膜上(4)中性粒细胞侵蚀内皮细胞,直接贴附于毛细血管基底膜上电镜:基底膜和脏层上皮细胞间有致密物沉积免免疫疫复复合合物物病理变化病理变化?免疫荧光:IgG和C3沿基底膜和血管系膜区沉积,呈颗粒状临床病理联系临床病理联系?临床表现:急性肾炎综合征急性肾炎综合征?尿的变化:尿的变化:血尿 ? 血管损害蛋白尿 ? 通透性?管型尿 ? 蛋白管内凝集少尿 ? 毛细血管受压,滤过??水肿水肿? 水钠潴留?高血压高血压? 水钠潴留结结 局局?与年龄和病因有关:??大部分 →治愈,尤其是儿童治愈,尤其是儿童少数 →慢性慢性?极少数 →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死亡死亡(二)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RPGN)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diffuse crecsentic glomerulonephritis)概??述是一种少见的类型,成年人多见。
发病机理主要是体内产生抗基底膜抗体,导致肾小球损伤其特点是起病急,进展快,主要症状为血尿,并迅速出现少尿、无尿、高血压和氮质血症,预后差病变特点为有大量新月体形成(>50%),又称为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炎 病因及发病机理病因及发病机理??病因:原发性RPGN:原因不明,病变局限于肾脏继发性RPGN:多由SLE或过敏性紫癜引起发病机制发病机制?ⅠⅠ型型::抗GBM性肾炎,约占25%,部分病例出现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抗肾小球基底膜病抗GBM抗体+肾小球BM→BM严重损伤→新月体形成→快速进行性肾衰抗GBM抗体+肺泡壁BM →肺出血??免疫荧光:IgG和C3呈连续性线性荧光发发病病机机制制示示意意图图?ⅡⅡ型:型:免疫复合物介导型,约占25%,可由链球菌感染后肾炎、SLE发展而来病变特点:免疫复合物存在和大量新月体?形成?免疫荧光:颗粒性荧光??ⅢⅢ型:型:免疫反应缺乏型,约占50%可能由非免疫性机制或细胞免疫引起?部分病人可检出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与血管炎的发生有关?部分为Wegener肉芽肿病或显微型多动脉炎等系统性血管炎免疫荧光:阴性?病理变化病理变化?大体:双肾肿大,色苍白,皮质散在出血点,切面皮质增厚病理变化病理变化?光镜: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新月体新月体,环状体环状体→球囊闭塞球囊闭塞,纤维蛋白在球囊内沉积,早期:细胞性新月体;晚期:纤维性新月体(1)新月体或环行体形成(2)毛细血管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出血(3)肾小管浊肿,玻璃样变,管型,萎缩,消失(4)肾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后期纤维化细细胞性新月体胞性新月体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纤维纤维性新月体性新月体病理变化病理变化?电镜:F1、新月体形成2、ⅡⅡ型可见电子致密物3、GBM断裂或缺损病理变化病理变化?免疫荧光:Ⅰ型型 IgG和C3沿基底膜呈线性荧光Ⅱ型型 颗粒荧光Ⅲ型型 无荧光临床病理联系临床病理联系?临床表现:急进性肾小球肾炎1.基底膜损害基底膜损害→通透性增加通透性增加→血尿、蛋白尿2.新月体形成新月体形成→毛细血管受压、球囊闭塞毛细血管受压、球囊闭塞→肾素增高肾素增高→高血压、水钠潴留、水钠潴留→浮肿滤过降低滤过降低→少尿无尿→肾功能衰竭肺出血肾炎综合症肺出血肾炎综合症Goodpasture syndrome?新月体肾炎合并肺出血??抗基底膜抗体与肺泡基底膜发生交叉反应血液循环中可查出抗基底膜抗体??肾的病理变化同新月体性肾炎病人出现肾衰及肺大出血Goodpasture syndrome肺肺出出血血& 肾肾小小球球肾肾炎炎结结?局局预后极差,80%以上数周到数月死于尿毒症。
与新月体形成的多少有关:新月体肾小球比例 >80%则预后差与疾病的类型有关:Ⅰ型最差型最差思考题思考题?比较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名词解释:大红肾、新月体谢谢 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