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辩证法教案设计.doc
26页word绪 论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根底对科学技术的哲学研究有别于科学技术自身的研究科学技术把天然物或人工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抽象揭示它们如何存在、如何演化,进而对它们进展理论解释和行为预测属于实证性研究,其目的在于获得经过确证了的规律性知识科学技术的哲学研究如此把科学技术本身作为对象,探究科学技术中运用什么样的观点看待世界以与这种观点的合理性,探究科学技术终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效应以与这种效应的价值属于哲理性研究,其目的在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自我意识和哲学反思通过这种反思,科学技术对自身的开展方向会更加明晰,社会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定位的理解也会更加准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系统地对科学技术进展哲学反思的工作是由恩格斯的著作开创的〔爱因斯坦和波普尔的评价〕在欧美诸国,对科学技术的哲学研究如此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名义下进展不同学派观点林立,但所关注的问题大致一样,所提出的观点也可以相互补充恩格斯代表着19世纪的一种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20世纪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如此包括着自然辩证法在当代条件下的开展。
都属于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学科性质1、与哲学的关系:共同点:内容一致,视角一致〔一般规律,整体研究〕不同点:抽象程度不同2、与科学的关系共同点:对象一致不同点:视角不同〔实证研究,形成思想;哲理研究,形成反思〕一、恩格斯的著作《自然辩证法》1873年,他致信马克思阐述了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观点对自然科学中的重大发现进展哲学分析的思想,这封信被看作是恩格斯写自然辩证法的初步纲领〈一〉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自然观1、社会历史条件工具机〔纺织机〕和动力机〔蒸汽机〕所奠定的机器大工业和产业革命,加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既向科学提出了新的需求〔提高效率开拓市场〕,也是科学提供了新的事实〔生物化石〕,更为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精细仪表〕和交流手段〔科学语言〕,从而使科学取得长足开展2、科学前提〔1〕康德〔1775〕和拉普拉斯〔1796〕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2〕莱伊尔〔1831〕提出的关于地貌演变的均变假说 〔3〕焦耳〔1843〕和迈尔〔1845〕提出的关于功热电磁相互转化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4〕维勒〔1824〕从无机化合物氰酸铵合成尿素的实验〔5〕施旺〔1839〕和施莱登〔〕1838的细胞学说。
〔6〕达尔文〔1859〕的进化论3、根本要点〔1〕从运动的物质承当者,运动的表现和运动的规律性相统一的角度,概括出根本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物体,接近和别离的位置运动,力学规律物理运动:分子〔以太〕,收缩或膨胀、吸引或排斥的物理变化,热学和电磁学化学运动:原子,化合或分解的化学运动,化学规律生命运动:蛋白体,同化或异化,遗传或适应之类的生命过程,生物学规律运动形式对应着特定的运动规律,而特定的规律又对应着相应学科,因而主X把运动形式作为科学分类的原如此〔2〕运动形式相互转化机械运动借助摩擦和碰撞可以转化为热光电磁等物理运动;物理运动超过一定物理常数的情况下会带来内部构造的变化,即化学运动,当化学运动造成蛋白体出现时又转化为生命运动所以在科学的衔接点上,可望取得最大的成果〔学科交叉边缘地带〕〔3〕运动形式转化中存在着能量的守恒和质的不灭关系〔每种运动形式既有转化为其他运动形式的能力,也包括着转化为其他运动形式的条件〕〔4〕运动形式按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的、低级的和高级的运动形式高级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下向分支〕,但不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低级运动形式可以演进为高级运动形式〔上向分支〕,但它本身不是高级运动形式。
〈二〉假说和实验相结合的科学科学方法论近代自然科学初期:实验与数学结合,这种方法对研究既成事物的既定运动是有效的,而对于研究演化过程和起源关系往往力不从心而假说如此是以远离经验为代价而换得对现象更深刻的理解1、科学在开展形式就是假说,假说是科学从经验向理论过渡的思维形式2、假说既要有实验观察事实作为根底〔以前理论无法解释的事实〕,又需要新的观察事实进一步确证,以便纯化,修正或取消3、假说相互排挤和迅速更替,意味着科学认识在错综复杂的曲线上开展〈三〉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生产是科学开展的动力;科学开展又推动着社会的变革二、20世纪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系统理论的兴起,使自然科学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与此同时,技术也突飞猛进〔生物物质时代〕〈一〉自然哲学由于当时科学和哲学未曾分化,古代自然哲学既包括关于自然本质、自然根源、自然图景等形而上学设定,也包括关于自然现象、自然过程等经验性知识,而且往往用形而上学性质的设定来直接解释和校正来自经验的知识贝塔朗菲的系统论:系统科学,系统技术和系统哲学〔系统本体论,系统认识论和系统价值论〕海森伯的:现代物理学触与实在空间和时间等根本概念,它们存在着老传统和新传统的冲突,只能从哲学层面上才能解释现代物理学精神。
自然科学长足开展时代,自然哲学存在的必要性:1、科学问题的前沿探索需要某种哲学信念作为前提假定2、科学的进步又会强化、淡化乃至改变一些哲学信念一方面哲学信念引导科学发现,另一方面,科学发现又会修正以至改变哲学前提信念1、研究内容上,把蕴含在科学根本概念和根本理论中的科学思想作为研究重点其提供的知识是关于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研究自然界的知识2、在研究方法上,自觉地把科学中已确认了的理论知识作为根底,并在此根底上进展哲学抽象3、在研究群体上,大量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参加其中,由此开始了哲学家与科学家在自然哲学问题上的对话〈二〉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只有在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后才出现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有过关于科学认识的一般特点以与关于科学认识的一般方法的见解近代科学产生后,一方面形成大量实证知识与其体系;另一方面同时开展了获取知识、解释知识、评价知识、整理知识的众多活动方式和研究方式对科学知识与其体系的哲学研究属于自然哲学;而对获取知识的活动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哲学研究,如此是科学哲学的侧重点〈三〉技术哲学过去没有一是因为在现实上人们对现代技术只是满怀热情的承受,没必要探讨;二是因为在思想上技术被看作是手艺,不值得哲学来研究;三是因为在历史上技术哲学缺少根深蒂固的哲学传统。
二十世纪技术哲学兴起的原因:1、新技术产生了不可无视的负效应;2、与新技术的巨大社会效应相关,社会对技术的评价和控制越来越重要;3、20世纪新技术是科学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后自学应用于技术开发的结果三、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领域20世纪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虽然是在不同思想来源和研究重点下分别开展起来的,然而,内容上的交织和观点方法上的借用,又使它们相互渗透,很难划出严格的边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逐渐把整体性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如此而确认下来明确,把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进展哲学研究是适宜的事实上,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开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正是科学技术的一体化首先,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在相互贯穿其次,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在相互结合再次,科学组织和技术组织在相互渗透〈一〉研究X围1、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进展本体论抽象——自然观古代本体论的具体内容虽已过时,它提出的问题却需要不断探讨科学理论中所蕴含的对研究对象的根本观点被抽象为科学思想其中往往包含着对对象世界如何存在、如何演化的理解,由于普遍意义可以称为自然观2、对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展认识论和方法论抽象——科学技术方法论既不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具体方法作简单的枚举归纳,也不对认识过程作思辨式的臆想猜想,而是密切关注科技研究的具体实践,并以此为根底进展认识论分析。
普朗克现象3、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进展价值论抽象——科学技术观二、学习科技哲学的意义1、体验方式:从科学素养培养层面2、观念框架:从科技战略、科技政策制定和执行3、理解方式:从科学技术研究过程层面第一章 科学与技术第一节 科学关于科学性质的共识1、 科学是不断深化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的知识体系存在方式2、 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活动体系开展过程3、 科学还是一种社会建制社会存在方式一、科学知识与其体系广义知识〔Scientia---Science〕:包括人们以各种方式认识自然和社会所获得的认识成果,包括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解释狭义知识(Knowledge):特指科学知识,即人们以科学的研究方法所获得的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一〉科学知识和非科学知识神话解释、某某解释乃至艺术解释和自然哲学解释往往从预定的信念出发,采用隐喻、比附等方式说明现象〔非科学知识〕;而科学解释如此有确定的形式,确定的内容和确定的推理过程〔科学知识〕加拿大科学哲学家邦格的知识体系:知识〔认知域〕〈二〉实证科学知识的特点实证知识一般不包含价值判断,只研究对象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对象的行为,预测对象的趋势。
非实证知识中的相当一局部如规X性知识,是以一定价值判断为根底,分析什么样的对象符合这些标准,以与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实证性知识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规X性知识回答“应当是什么〞“应当如何做〞的问题自然科学提供实证性知识,而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所包含较多的是规X性知识1、 真理性:其一是指科学知识本身就是真理,或者是具有向真理逼近的性质;其二是指某一科学知识可能最终被证明不是真理,但它是追求趔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具有追求真理的使命,尽管它可能被证伪2、 合理性:首先,在经验上具有严格的可重复性、可预言性;其次,其逻辑体系是严密的3、 进步性:后一种理论比前一种理论更仔细地更详尽地描述或说明同样的事实;后一种理论通过了前一种理论通不过的检验;后一种理论对前一种理论具有完全的包容性、能解释前一种理论所能解释的一切事实,还能解释并预言前一种理论不能解释和预言的新事实4、 共享性:自然科学的内容与其利用有公共性和公享性非实证知识自有其在调节情感、意志方面的价值〈三〉科学知识体系与其演化序列比拟成熟的学科,都是由事实、概念、定律、理论所构成的结构化知识体系〔其一,理论与经验相联结,从而具有可检验性;其二,理论知识之间有内在逻辑关系,从而带有一定程度的演绎性质。
这种结构化使其比字典等更具有易理解、易记忆、易传授、易提取的优点〕1、 准科学:不成熟的科学概念的不确定性;思想内涵浅2、 前科学:经验性定律和表征性理论得以出现诸学蜂起,百家争鸣持之有故,各不相让3、 常规科学:带有某种确定的科学规X的知识其存在形态根本上是稳定的、内涵丰富的知识体系争论只在细枝末节上4、 后科学:体系化极强的科学开展阶段把常规科学中发现的规律更加数学化、理论化完全排它它又是孕育科学革命的阶段所谓科学危机正是后科学僵死的信条与新科学事实之间激烈冲突的结果二、科学活动与其原如此〈一〉科学活动的根本目标解释存在、预言未来解释存在是对现象和过程做出符合规律的说明符合规律意味着将一般规律作为解释前提,把被解释的现象看成规律在特殊条件下的表现科学解释的前提:其一,解释项与被解释项必须是逻辑相关的,或者说解释项与被解释项一定要有必然联系;其二,构成科学解释的陈述必须是可检验的科学定律,以与可观察的现实条件预言未来是提出将会出现的可观察到。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