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贫困和反贫困-文档资料.ppt
49页贫困与反贫困,黄霞妮,内容提要,,第一节 贫困的相关概念,1,,2,,3,,,第三节 我国的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第二节 贫困根源及反贫困,第一节 贫困的相关概念,一、贫困的概念 二、贫困的测度 三、贫困的社会效应,思考:,大家心中理解的贫困是什么???,贫困的概念,(一)贫困内涵的界定: 国外: 1、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会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所谓贫困 Townsend:英国的贫困:家庭财产和生活标准的测量 2、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 (世界银行,1981) 3、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世界银行,1990)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贫困的概念,国内: 1、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那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1989) 2、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基本物质、基本服务相对缺乏或绝对缺乏以及缺少发展机会和手段的一种状况。
童星、林闽钢,1994)我国的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 3、贫困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在这种生存状态中,人由于不能合法地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参与基本的社会活动的机会,以至于不能维持一种个人生理和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康晓光,1995),贫困的概念,(二)贫困状态的不同划分 1、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1)绝对贫困(生存贫困): 个人与家庭所得不能维持基本生存需要 (2)相对贫困: a、生活收入低于平均收入 b、社会成员之间、地区之间的差异,绝对贫困包括三个基本要素,贫困线位于恰恰仅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水平 低于此线,即不能维持生存,更谈不上生活的享受、智能的发展 绝对贫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无关 而只受地区气候、环境、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维持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量相匹配,因而具有客观的标准 绝对贫困在其计算和所指的生活模式上,都有最严格意义上的规定 可以列出一个人的生活必需品“清单”相对贫困包括四个基本要素,贫困是相对的 它是与一定的变化着的参照系相比而言的,比较的对象是处于相同社会经济环境下的其他社会成员 贫困是动态的 贫困的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贫困具有不平等性 它描述的是社会不同成员的收入差距和分配上的不均等 贫困具有主观性 它依赖于一定的主观价值判断,贫困的概念,2、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1)狭义贫困 经济意义上的贫困 (2)广义贫困 经济意义之外,还包括社会方面的因素:人口平均寿命、文化程度、婴儿死亡率、社会保障和环境等方面的状况一张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贫困的测度贫困线的测定,(一)贫困线的测定 1、贫困线的概念 贫困线是确定贫困率的基础,贫困线反映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生活标准,收入或支出落在贫困线一下的人为贫困人口贫困线通常是根据最低需求法则来决定的,或者使用恩格尔法作为替代 2、国际贫困线估计方法 倾向于根据各国货币购买力平价 3、国内贫困线界定标志 采用人均年纯收入,即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贫困的测度贫困线的测定,4、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 绝对贫困线是指按维持劳动者及其所赡养人口的生存所需的人均最低生活费用设立的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 相对贫困线是指个人或某群体、某地区相对社会上其他个人、群体、地区的收入水平或实际生活水准而确定的贫困线。
贫困的测度贫困线的测定,5、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测定方法 绝对贫困线:热量支出法、基本需求法、恩格尔系数法、超必需品剔除法、总支出与总收入之比法、编制贫困指数法、经济计量分析法、收入与营养均衡法等 相对贫困线:收入等分定义法、收入平均数法、商品相对不足法,1、收入等分定义法 首先把国内各收入阶层按等分(通常按5等分或10 等分)划分,辅之以基尼系数进行比较,最后确定把全部人口中的一定比例定义为贫困人口,然后根据这个比例,利用家庭调查材料,求出贫困线的标准2、收入平均数法 把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按不同水平进行统计分组,以全部居民人均 生活费除以2或 3作为居民的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商品相对不足法 当家庭缺少某些必需的和普及的商品时,该家庭被认为是贫困的具体做法是选定一个标准的消费模式作为社会普遍情况的代表,与之相比,家庭中缺少的东西越多,其不足程度越大,其贫困程度也越大贫困的测度贫困线的测定,6、我国绝对贫困线的测定方法 根据营养部门专家的意见选择最低热量摄入量 选择合理的食物消费项目和数量 结合调查得来的相应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最低食品费用 支出 用最低食品费用支出除以合理的恩格尔系数,所得商即为贫困线。
贫困的测度贫困程度的衡量,(二)贫苦程度的衡量 1、贫困的广度指标 2、贫困的深度指标 3、贫困的强度指标 4、贫困的相对程度指标 5、其他贫困程度指标,贫困的测度贫困程度的衡量,1、贫困的广度指标 贫困人口的比重(用P1表示),又称贫困发生率,是指可支配收入(或消费支出)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测度贫困的广度指标,表示贫困人口范围的大小 计算公式: P1=F(X)=n/N,,贫困人口比重,,贫困线,,贫困人口,,总人口,贫困的测度贫困程度的衡量,2、贫困的深度指标 贫困深度指数(用P2 表示),又称贫困差距指数它是基于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相对于贫困线的累加贫困差距,是建立在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相对于贫困线的距离基础上的计算公式为: P2 = u i表示第i个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X为贫困线, n为贫困人口, N为总人口贫困的测度贫困程度的衡量,3、贫困的强度指标 贫困强度指数(用P3 表示),它也是建立在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相对于贫困线的基础上的计算公式为: P3 =,2,贫困的测度贫困程度的衡量,4、贫困相对程度指标 以上三个指数可以分别从广度、深度和强度方面反映贫困的程度,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贫困的分布状况,但不能为政府提供这些人口究竟需要多大的财力就可以使他们脱贫的依据,也不能说明这种贫困相对于全社会的程度。
为此给 出第四个指标,贫困相对程度指数(用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P4 = F(X)表示贫困发生率,X 表示贫困线, u*表示贫困人口的平 均收入, u表示全部居民的平均收入贫困的测度贫困程度的衡量,5、其他贫困程度指标 贫困距反映贫困人口收入与贫困线之间的差额 基尼系数反映贫困人口分布情况 测贫指标体系反映贫困的本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体系结构和具体操作指标两大部分生存环境、质量、效果三个子体系15个具体操作指标贫困的社会效应,贫困带来的社会问题 社会对贫困的看法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贫困具有社会功能 贫困问题表面是经济、物质性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第二节 贫困的根源及反贫困,一、贫困的根源分析 二、世界反贫困发展战略,贫困的根源分析,(一)相对剥夺说 (二)不平等说 (三)发展不足说 (四)能力缺乏说 (五)混合因素说 (六)制度根源说,贫困的根源分析,(一)相对剥夺说 “相对剥夺”,这一概念是由英国著名学者汤森 1979年提出来的,“当某些个人、家庭和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自己所属的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地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那么就可以说他们处于贫困状态。
他们由于缺少资源而被排斥在一般生活方式、常规及活动之外也就是说,汤森认为被剥夺、被侵占是缺少资源的直接原因 * 机会剥夺说 * 权利丧失说,贫困的根源分析,(二)不平等说 不平等说认为,贫困就是一种不平等在贫困和不平等之间存在着因果的内在联系 *经济上不平等 *社会分层造成不平等 *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造成不平等 *土地的不平等分配,贫困的根源分析,(三)发展不足说 这种理论认为:“贫困是与发展相对应的概念;贫困的根源就其本质的含义来说就是发展不足”,即作为社会的人的发展权利实现不足或未能得到实现所谓发展不足是指经济和人文发展指数都低于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往往因时因地而异因此,贫困的具体含义往往带有很强的相对性,而且也不应该有一个绝对指数,因为发展总是相对的贫困的根源分析,(四)能力缺乏说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贫困,主要是由于自身的能力不足或缺乏的缘故例如,世界银行曾在一份以“贫困问题”为主题的报告中,将贫困界定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贫困的根源分析,(五)混合因素说 这种理论认为,贫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历史条件制约、经济基础落后、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过度增长、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战略不当、经济政策失误等内部因素,也有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地位不利等外部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水平低下。
贫困的根源分析,(六)制度根源说 任何一种贫困都是特定的社会制度的产物,资本短缺、资源贫乏、人口失控以及科技文化落后等之所以形成,其原因都可以在制度分析中找到答案这就是说,制度贫困意即制度落后和制度短缺等,是一切贫困形式的总根源,而资本短缺和资源贫乏等不过是不同的贫困表现形式而已从总体上考察,贫困的产生首先导源于短缺型经济体制,其次贫困又是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结果世界反贫困发展战略,(一)成功的扶贫项目 (二)世界银行的经验总结,世界反贫困发展战略,(一)成功的扶贫项目 1、开展以帮助穷人增加收入和扩大就业为目标的发展项目 2、在穷人特别集中的地区,致力于提高生产力和改善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 3、促使穷人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使其经济发展即使在外力援助撤出以后仍能持续进行(外力帮助在开始阶段不可缺少) 4、管理上的分权与集权结合世界反贫困发展战略,(一)成功的扶贫项目 5、使穷人受益的资源再分配政策 6、建立农民组织 7、设计良好的扶贫项目和独立的运作系统 8、直接面向穷人的小额贷款世界反贫困发展战略,(二)世界银行的经验总结 世界银行 1990年报告给出了由“机会”和“能力”两个方面组成的有效扶贫战略:“一是实行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及其配套政策,促进对穷人最丰富的资产,即劳动力的需求,为穷人提供谋生的机会;二是广泛向穷人提供基本社会服务,增加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提高穷人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
前者解决的是劳动力数量过多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劳动力质量过低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从而解决贫困问题要将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与使穷人受益于经济增长的政策统一起来其途径有: 1、给穷人以资产所有权 2、增加穷人所拥有资产的受益 3、对穷人进行适度转让世界反贫困发展战略,(二)世界银行的经验总结 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总结了发展中国家几十年反贫工作的经验,认为一个有效的反贫战略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人民必须是所有战略的中心,他们既是减少贫困的实施者,又是减少贫困的受益者;减少贫困战略应具有广泛性和及时性;应该从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不同需要制定扶贫计划;应该考虑到国际经济环境,其中包括援助、贸易和债务等,对反贫计划实施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反贫不应被看作是部门性或地区性的问题,而应成为决定政策和投资的中心目标同时,报告还提出了具体的经验:,世界反贫困发展战略,经验: 1、反贫战略必须包括两个互相促进的基本内容:保持经济增长和投资于人民 2、在增长、反贫与环保之间建立起三者兼顾的联系 3、降低人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