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计算公式(图与公式结合).doc
23页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地理计算公式(图与公式结合)地理计算公式(图与公式结合)地理计算公式一、 地球1、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仰角)φ= 当地纬度δ2、对跖点的计算A(x°N , y°E)的对跖点A′(x°S ,180°- y°W )3、AB之间的实地距离=AB的纬度差×111km,AC之间的实地距离 = AC之间的经度差×111cosφkm〔其中φ为AC的纬度〕;二、 地图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1、(1)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2)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3)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2、等高线:(1)最大海拔:200≤HA<225A(2)最小海拔:50 注:陡崖相对高度为H,n为重合的等高线条数,等高距为d5)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3、 温度的计算1、对流层的气温变化: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2、当对流层的气温变率小于0.6℃/100米时可能产生逆温现象3、焚风效应:气团每下沉100米,气温增加1℃;三、地球运动1、地球自转的速度:任意纬线上线速度Vφ=V赤道cosφ=1670cosφ km/h其中φ为当地的纬度.2、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太阳直射点一年移动4个黄赤交角的度数,每日大约移动0.26°(23.5°×4÷365日)每个月大概移动8°3、几个度数间关系:① 直射点的纬度θ=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θ②晨昏线与某纬线圈相切的纬度α=刚好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α=90°-直射点的纬度θ4、昼夜长短的计算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则该半球处于夏半年,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移,则北半球(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方法:(1)、某地昼(夜)长=该地纬线圈昼(夜)弧度数÷15°/小时;(2)、昼长=日落地方时-日出地方时=(12:00-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00)×2;(3)、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右图中A与D纬度数相等,则AB昼长=CD夜长,AB夜长=CD昼长(4)、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5)、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1)日出时刻=12:00-昼长/2=夜长/2;日落时刻=12:00+昼长/2=24:00-夜长/2;(2)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3)日照图中晨线上各地均为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均为日落然后依据两地的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的关系计算7、正午太阳高度(近大远小)(1)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H=90°—|φ±δ|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ф为当地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φ和δ位于同一半球取—,否则取+)右图中(2)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同一日期,关于直射点对称的两点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如由图中的AB关于直射点O对称,则HA=HB(3)(4)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纬度高低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北半球 =43°08——北回归线上北半球的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小正午太阳高度) >43°08——0°~23°26N <43°08——北回归线以北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 =43°08——南回归线上南半球的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小正午太阳高度) >43°08——0°~23°26S <43°08——南回归线以南(5)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otHH为该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高度(即该地在北半球就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该地在南半球就为夏至日的太阳高度)(6)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如图乙)7)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ΔH=23°26′+Φ(Φ为当地纬度);在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恒为46°52′;从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从46°52′逐渐降低至23°26′7、太阳高度的计算(1)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线上为0昼半球h>0°,夜半球h<0°,晨昏上h=0°解题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关键是注意中心点或为太阳直射点,或为夜半球中点2)太阳高度与经纬度的关系①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两地的纬度差(这两点位于太阳直射点的同侧)②如果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经度差③如果直射其他纬线,此纬线上太阳高度相差<经度差. (3)tanH=杆长/杆影长8、太阳直射点的确定① 直射点经度:是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 是地方时12:00的经线;② 直射点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③ 直射点的纬度+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 90°④ 极昼区中的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⑤刚好出现极昼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直射点纬度的两倍⑥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直射点纬度=90°⑦出现极昼的地区,某一纬线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12:00的太阳高度)+这一天中最小的太阳高度(00:00的太阳高度)=直射点纬度的两倍8、时间计算依据:两地的经度相差15°,两地的地方时相差1小时1、已知经度求时区:时区数≈经度÷15 (四舍五入取整数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2、已知某地地方时求另一地地方时: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15°/时,东+西-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区时±两地时区差,东+西-方法:数轴法:关键是从题目中提取出已知的经度和时间8、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9、两个日期范围比的计算依据: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向东到180°(国际日期变更线)为新一天;反之为旧的一天方法:180°经线的地方时为n时,则新一天的范围为n×15°图中,OA和OB为两条日界线,哪条是108°,哪条是00:00的经线,就看自西向东过日界线,加一天的就是00:00,减一天的就是180°四 人文地理的计算1、人口密度=人口总量/分布面积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当年出生人口-当年死亡人口)/当年总人口3、人口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4、总和生育率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15—49岁)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 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5、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量/该地区人口总数6、人口出生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7、死亡率=一定时期内人口死亡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8、人口总负担系数=指被抚养人口总数/15—64岁人口总数被抚养人口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9、性别比=总人口中男性人数/女性人数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来表示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119.2:10010、XX的人均占有量=XX的总量/人口总数11、垦殖指数= 某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2、人口算术密度=一个国家的总人口/总面积13、人口生理密度=一个国家的总人口/可耕地面积14、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15、复种指数=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6、河流的径流量 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