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 教学设计.doc
5页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 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部分(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消化和吸收》这一内容是全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难点上节课在学生已经了解了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那么接下来要掌握的便是食物在哪里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是怎样消化的?营养物质怎样被吸收的?因此,这一节是全章重点2、通过对教材进行分析,我为这节课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A、知识和技能目标:能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能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B、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营养方面问题的能力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在学生了解自身身体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食物在消化系统内怎样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
三)教学目标1、能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2、能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3、通过资料分析,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明确小肠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曲线图(四)重点难点重点: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2、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明确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难点: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2、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五)教学策略教法、学法:综合运用合作—探究,问题—探究教学手段,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六)教学准备:1、预习卡片、“人体的消化和吸收”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2、探究“唾液的作用”有关的仪器和材料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的生殖,知道了胎儿是怎样获得营养呢?生:通过胎盘师:那婴儿出生以后还能从母体获得营养吗?那怎样获得?生:从食物中获得师:那从食物中可以获得哪些营养呢?生: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师:那这些营养最终要到哪去呢?提示要到达全身各处组织细胞那这些营养怎样到达组织细胞呢?生:靠血液运输。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营养到达组织细胞的过程首先大家分析这些营养哪些能直接进入血液,哪些不可以?(引出消化概念)(二)探究新知1、课件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图 2、提示学生观察口腔是消化道的开始部分3、让学生咀嚼馒头,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馒头为什么越嚼越甜?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②什么原因使淀粉转变成了有甜味的糖?③馒头的变甜和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没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4、小组讨论,设计实施实验方案,设计填写实验表格(说明:每支试管内各加入了什么物质?是否充分搅拌?是否进行37度水浴?水浴多长时间?采用什么方法鉴别管内液体所含物质的种类?并预测检验结果5、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提出思考问题: 各试管分别模拟了口腔中的什么作用?试管为什么要放入37 ℃左右的温水中?如何设置实验变量?6、投影展示背景资料:淀粉遇碘液变蓝;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等混合物,向其中滴加碘液,溶液不会变蓝;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提供实验用品⑴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探究计划 ⑵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施探究方案、答疑 ⑶教师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补充(4)各小组交流成果,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淀粉在口腔开始初步消化成麦芽糖,还要进一步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思考改进的措施、总结学到的方法和技能初步了解人体的消化系统组成,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生尝味道、想问题,引出口腔中的消化,体会进食时牙齿、舌、唾液的作用,引起学生进行探究欲 小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科学探究的方式给学生展示的平台,进行表达交流,煅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三)、营养物质的消化1、观看观看“人体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的录像,提出自己不解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答2、解读消化系统图,区分消化道和消化腺的作用小组之间交流解决疑难问题3、观看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演示实验4、概括消化的概念5、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曲线图,明确:淀粉在口腔开始消化,蛋白质在胃开始消化,脂肪在小肠开始消化,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思考,理解消化液的作用培养解图能力(四)、营养物质的吸收1、阅读资料分析材料,比较大肠和小肠的不同特点,理解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推测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哪里?学生思考,举例,推测,得出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的结论。
直观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观察,更能够帮助学生找到答案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关爱自己的身体,热爱生命的价值观五)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发言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们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有所了解,还进一步懂得了在探究实验中如何设置量和操作那么人们每天要吃进种各们的食品,什么样的营养结构才叫合理?什么样的食品才叫安全呢?(六)当堂检测1、分别向盛有2ml植物油的甲、乙两个试管中各滴加等量的胆汁和清水,静置一段时间后,甲试管中的植物油明显减少原因是( )A、胆汁将脂肪消化成了甘油和脂肪酸 B、胆汁使植物油挥发性增强C、胆汁将脂肪大颗粒乳化成了小颗粒 D、胆汁与脂肪发生了化学反应2、 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开始消化分解的部位分别是( )A、口腔、小肠、大肠 B、胃、口腔、小肠C、胃、胃、小肠 D、口腔、胃、小肠3、 小肠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下列不属于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的是( )A、小肠内有多重消化酶 B、小肠是人体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C、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D、营养物质全部被小肠中的毛细血管直接吸收4、 食物的下列成分中,不经消化就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一组是( )A、水、脂肪酸、淀粉 B、维生素、葡萄糖、无机盐C、甘油、无机盐、蛋白质 D、氯化钠、氨基酸、纤维素5、 “吃饱了”一般是指人体消化道内的哪个器官中含有较多的食物?( ) A、食道 B、胃 C、大肠 D、口腔(七)课后作业1、课本P31课后第3题:以“西瓜子历险记”写一篇科普小文章。
2、课下收集2-3种食品的包装袋或包装盒,下节课带到教室使用三、教学反思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座大楼房,那么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石灰等,一切堆砌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我在这堂课的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评价形式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之外,还采用了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多媒体教学直观手段,宏观和微观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安排了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各方面能力 1、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基于生活经验合作探究,化抽象为形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来组织教学,而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本节课体现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利用挂图、模型,视频等形象直观从生活出发,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设疑导入 3、本节课突出“先学后教”教学方式,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
教师引导学生动眼观察挂图、模型,动脑思考分析问题,动手思考完成自学检测,然后大家动口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4、贯彻生物学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出示挂图和模型展示各消化器官的结构以直观的教具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积极思考各器官的功能,教师出示课前制作的模拟小肠结构以及配合“资料分析”,能够顺畅地推测出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小肠这一正确结论这样对重点问题重点分析才能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不足之处: 1、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施上没有创新,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应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学目标达成度才高 3、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生疑,通过分析、推理、判断释疑,把获得的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团队精神,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4.应理论联系实践,在学生了解自身结构的基础上,现场利用师生共同收集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扮演“小医生”,诊断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通过分析病因得出“病从口入”之一科学道理,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5、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自主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分析问题,全班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因为问题是同学提出来的,在大家分析问题时有较强的针对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高涨 6、课后安排应让学生写一篇科普小文章例如以《西瓜子历险记》为题,不仅强化了知识的掌握,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理解能力等,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做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