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均衡性转移支付的相关理论.docx
12页均衡性转移支付的相关理论 2.1 均衡性转移支付的目标:公平与效率公平与效率是任何良性社会、任何决策者和任何民众都希望达到的理想目标,效率和公平的集中体现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地区间协调发展(吴俊培,2015)从1950年Buchanan首次提出“财政公平”的概念之后,学者们一致认为实现居民财政公平首先要实现地区间财力公平我国采用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调节财政资金,本质上是中央政府的收入再分配,是以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地区间协调发展为目标,实现公平与效率均衡性转移支付通过调节不同地区间的财力配置,引导资金从富裕地区流向贫困地区,提高地方政府财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公共品供给,实现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最终达到公平的目的因此,公共服务均等化通常被理解为公平范畴,但其也隐含着效率原则,效率与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和经济发展有关,公共服务不仅是生活质量,也是生产质量,某些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低下会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会影响效率目前,我国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公共品供给数量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整体较低,只有将“蛋糕”做大,再去考虑如何公平分配“蛋糕”,才更有意义。
因此,在达到公平的目标之前,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均衡性转移支付能够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进程,从而更有效率地达到公平的目标我国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国家,各级政府收入上解中央,还有中央税以及共享税等部分,中央财力远大于地方,因此我国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也就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资金弥补地方财力缺口均衡性转移支付并没有规定资金的用途,它是由地方政府自行支配的一种补助资金,这一资金转移过程只是转换了政府间资金的使用权,并没有增加资金总量,也没有创造新的价值,所以均衡性转移支付并不能直接转换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将资金使用在更值得投资的领域,不会将提供公共品、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作为首选,因此它并不能实现居民效用最大化贾晓俊等(2015)对几种中央转移支付方式进行比较,认为在地方政府“重投资轻民生”的支出偏好条件下,用途指定宽泛,并按因素法分配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不仅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能够消除在资金分配过程中的一些弊端,避免中央政府过度干预地方政府支出,保障支出分权带来的效率公平与效率往往难以同时实现,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在两者的相互关系中,我国地方政府对效率的关注程度高于公平。
在财政转移支付中直接体现公平的方式是均衡性转移支付,这种转移支付的资金通常是按照一般公式分配的对公共服务水平高低的评定,常用方法是衡量人均财政支出均衡性转移支付的目标就是要均衡不同地区的人均财政支出,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资金支持多数人可能认为财力较弱的省份会得到更多的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贾晓俊、岳希明(2012)推导和解释了均衡性转移支付的一般公式,并根据公式(2-1)构建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唯一按一般公式分配资金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发现财力越强的省份,得到的人均转移支付资金反而越多,这是由于,财力较强的省份,财政供养的人口比重较高导致资金倾斜其中G代表辖区i的标准财政支出与标准财政收入之差;E代表全国范围的标准财政支出;k代表某种公共物品;R代表全国范围标准财政收入的人均值;j代表税种;γ代表辖区i提供全国标准公共服务水平时的成本差异系数,用E表示;θ代表辖区i的财力差异系数,是辖区内人均标准财政收入与全国的比值一般来说,合理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应当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某种平衡,在促进地区财力均衡、实现公平目标的同时,又要形成地方政府财政激励,提高我国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熊波,2008)。
公平要求地区财政收支均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效率要求形成激励型的财政体系,达到财政收支效率、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是无条件转移支付,不代表要通过这种财政资金配置方式实现地区间财力的强制性、无条件绝对平均分配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对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有害无益,前些年出现的“贫困县”不肯摘帽的现象很能说明问题李丹、刘小川(2014)考察了241个民族扶贫县,研究政府间转移支付对民族贫困县财政支出行为的影响,发现地方政府在得到转移支付资金之后,更希望用于上级主要考核的项目上,而很少用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建设支出和居民较为关心的基本公共服务上民族贫困县可能为保住“贫困县”帽子而放弃发展,财政转移支付被用于维护自身的利益支出,以及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只靠中央政府补助,弱化了主动作为、积极进取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这种做法降低了财政支出效率,最终只能实现无效率的公平反之,如果没有均衡性转移支付弥补地区间财政收支缺口,任由财力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会更加严重,这只会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背道而驰从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角度来看,由中央政府安排转移支付资金,实际上是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扶贫式”的支援,短期内“输血”能够帮助财政短缺的地区缓解困难,达到“小公平”的阶段目标。
从远期目标来看,只有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落后地区才能生成“造血”功能,也只有在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之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均等化的目的最早用于阐明是否公平的数理模型是洛伦兹曲线,它为测度收入不平等程度提供了技术工具,也为测度其他领域的公平程度,例如公共服务的公平程度奠定了基础利用洛伦兹曲线能够分析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平等程度,衡量同一时期不同样本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也能用来比较同一样本不同时期的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发展趋势洛伦兹曲线的详细描述如下(王国梁,2013)假定个体收入为X,连续且非负,那么X的累积分布函数F(x)就代表了收入X≤x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可以表示为:X的期望值E(x)就是总人口的平均收入,用μ表示X的一阶矩阵分布函数——算数平均值分布函数为:F1(x)表示收入X≤x的所有个体的累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假设X≤x的概率分布局部均值为μ,它代表收入X≤x的所有个体的平均收入——局部均值定义p=F(x),0≤p≤1,洛伦兹曲线L(p)=F1(x)代表总人口中低收入的p%的个体累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L(p)曲线有以下四个特征(Kakwani,1980):若p=0,则L(p)=0;若p=1,则L(p)=1;L′(p)≥0,L″(P)>0;L(p)≤p。
其中,曲线L(p)=p被称为绝对平等线在洛伦兹曲线基础上,Atkinson(1970)研究了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分配均等化问题;Shorrocks(1983)对收入均值不同、收入规模与洛伦兹曲线变化方向不一致的收入分布的福利比较做出了合理解释均衡性转移支付公平的目标,总结起来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1)均衡横向财政由于历史人文、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客观因素的差别,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就当前而言,沿海开放地区以及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崛起相应地,富裕地区就有条件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相反,落后地区,例如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其本身发展经济的能力不足,优质税基匮乏,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能满足民生的福利要求,人民生活水平偏低,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与富裕地区差距很大地方政府甚至把有限的财政资金选择投资到那些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域,导致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因此,如果没有转移支付,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马太效应,这有悖于我国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由此可知,均衡性转移支付通过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可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2)调节纵向财政中央政府将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财税体制改革的最后一项内容,它需要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税制改革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由于地方政府具有信息优势,因此由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并且政府间的竞争关系也使得地方政府有意愿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但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供给公共产品和提供服务上能力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均衡性转移支付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补贴财政资金,财权下放,可以很好地缓解地方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匹配的现状3)降低外部效应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能全部转化为辖区内居民的福利,常常有外溢现象,其他辖区的居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该辖区公共服务的益处外部性引起的收益或成本的外溢,最终体现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上,收益与成本不匹配,财政资源配置达不到最优解决外部性的主要途径是明确所有权和提供补偿,具体到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就是要调整辖区面积匹配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或者相邻辖区政府提供一定的补偿显然,更改行政区划并不可行,而政府间规范的横向补偿机制也没有形成,因此,最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由中央政府提供转移支付资金,补偿溢出,降低外部性均衡性转移支付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效率原则:一是有利于提高地区间的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可以避免地区间有差别的财政激励对要素跨地区流动的扭曲;三是有利于地区间财政竞争的外部性“内部化”。
2.2 均衡性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收支的影响效应2.2.1 收入效应中央对地方的均衡性转移支付的收入效应,指的是地方政府因为拥有更多的资源归其支配使用,相当于改变了公共部门的收入水平,从而增加了公共商品和私人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并对私人经济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再分配活动产生影响均衡性转移支付的作用机理可以用图2-1来说明,其中横坐标为公共商品供给量,纵坐标为私人商品供给量曲线U1代表无差异曲线,AB代表预算约束线,AB的斜率表示边际替代率,代表增加或减少每单位公共服务的同时,会引起私人服务增加或减少的量假设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是定值,且地方政府对私人服务和公共服务的偏好已知,于是地方政府做出的决策会在图中的I1点,I1代表地方公共部门的初始均衡点在I1点的均衡供给组合式(G,F),也就是预算约束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位置在这一点上,政府决策的结果是,居民能够得到OF的私人服务和OG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最大化,所实现的效用水平为U1当地方政府得到转移支付资金之后,由于上级公共部门不规定该项资金的用途,因此不影响公共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不改变政府的偏好,反映在图中就是地方公共部门的预算约束线的斜率并不会改变,但是会按照获得的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水平向外平移,新的预算约束线外移至CD。
在新的预算约束条件下,与新的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I2,地方政府会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在I2点形成新的均衡在I2点的均衡供给组合为(H,E),效用水平变为U2图2-1 均衡性转移支付的收入效应私人服务和公共服务的数量分别扩大为OE和OH正因为有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出现,私人服务和公共服务才有了EF和GH的增长量从图2-1中可以看出,均衡性转移支付并未全部转化为公共服务,相应地也增加了私人商品的供给,也就是说对地方政府产生的收入效应正是因为政府可支配财政资金的增加,减少了对居民的税收因此也可以说,均衡性转移支付会产生收入效应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对私人部门产生的收入效应,意味着有一部分净收入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进行了转移,也就是说,均衡性转移支付以收入效应的形式对私人经济产生影响所以,要保证均衡性转移支付中性,也就是保证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净收入转移为零,就必须从政策制度上抵消均衡性转移支付的收入效应公共部门将这部分从私人部门转移而来的净收入通过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分配形式使用出去,这又会对私人经济产生新的影响这样来看,均衡性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