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决定.doc
16页重庆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决定经过十年的直辖市建设,重庆已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重庆发展寄予厚望,要求我们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肩负新使命,谋划新发展,在总结“三大经济区、四大工作板块”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圈两翼”发展新格局,是我们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重庆发展“314”的总体部署,立足全国发展大局和特殊市情,推动重庆新阶段“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抉择现就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重大战略意义 规划建设的“一小时经济圈”,是目前全市区位条件最好、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强、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最高、最适宜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区域,具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集约发展的巨大潜力和优势 (一)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是体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加快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客观要求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有利于加速集聚城市能量,推动重庆崛起成为西部地区增长快、带动力强的重要增长极,更好地服务于西部大开发;有利于重庆更好地发挥承东启西、接转南北、辐射带动的枢纽作用,为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是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加快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必然选择以都市区为核心打造“一小时经济圈”,有利于突破原有城市地域空间,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调整产业和城市布局,整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益,培育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区,构建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高地” (三)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带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需要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有利于壮大城市综合实力,扩大就业容量,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减轻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增强全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一圈”带动“两翼”的能力 建设“一小时经济圈”占天时、居地利、具人和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大局意识、使命意识,创造性地推进“一小时经济圈”建设 二、明确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主要目标 (一)基本要求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宝贵机遇,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努力把“一小时经济圈”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和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平台。
——坚持“加快”、“率先”和“统筹协调”发展,加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引领,以超常规的发展思路、发展政策、体制机制和工作力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坚持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构筑“一圈”带“两翼”新格局,提高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惠民,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主要目标一小时经济圈”要提前五年即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带动全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在2005年基础上翻三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0美元;常住人口达到2200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80%主要经济社会发展人均指标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十一五”期间,“一小时经济圈”在全市要努力做到“四个领先”: ——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领先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200美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比“十五”期末下降20%和13% ——城市核心竞争力领先。
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领先城镇化率提高到66%,带动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转移人口150万人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 ——社会和谐程度领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3.2∶1;基本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十一五”期间,“一小时经济圈”规划总投资1.4万亿元,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工程 三、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主要任务 (一)着力构建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促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到2010年,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92%,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提高到65% 促进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重振雄风突出抓好工业经济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加快推进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基地建设,建设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
延伸天然气、石油化工产业链,建成西部重要的天然气和石油化工基地提升装备制造业研发设计、工艺装备、系统集成化水平,建设国内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拉长铝工业产业链,培育壮大硅、镁合金、玻璃纤维等产业链,建成西部材料工业基地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培育家电、医疗器械等产业集群,打造西部高技术产业基地重视发展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轻纺食品产业集群和都市楼宇工业 把发展服务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中央商务区、品牌商圈和大型批发市场群建设,建成长江上游地区商贸中心培育和引进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做大做强金融企业,发展货币、资本、保险、外汇四大市场,打造西部地区票据中心和产权交易中心构建口岸物流、工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和电子商务相结合的现代综合物流体系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重点发展面向广大群众的普通商品住房实施山水都市游、“五方十泉”温泉之都、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等大项目,建设西部旅游集散中心做大做强会展经济,打造西部一流的会展中心以视美动漫基地、软件设计创意园等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 更加积极地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城乡一体发展要求,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扩散、城镇非农产业与农业关联发展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经营到2010年,“一小时经济圈”农用地集中度达到30%以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变 实施“一心四带”产业布局,形成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格局优化提升都市核心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都市工业,注重发展总部经济,推动产业向高能级、带动型转变依托综合交通走廊,重点开发建设四大产业密集带成渝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密集带,主要发展机械加工、汽车及零部件、造纸、食品、制鞋、饲料兽药和旅游业、现代农业渝遂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密集带,主要发展新型建材、机械制造、能源、纺织服装制鞋、食品和现代农业渝涪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密集带,主要发展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钢铁和船舶制造业渝黔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密集带,主要发展煤电工业、煤化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生态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 加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全面实施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加大节能降耗减排技术研发、推广力度。
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全面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二)着力构建功能完善、集聚辐射力强的现代城市群实施新编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一核多极、众星拱卫”的城镇体系按照“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布局,优化都市区分区功能,将中部片区打造成为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北部片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现代都市风貌展示区,西部片区发展成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教育文化中心,南部片区、东部片区培育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按大城市的规模和功能规划建设涪陵、江津、合川、永川等区域性中心城市长寿要融入主城发展把其他区县政府所在地发展成为中小城市重视和加强300个小城镇建设 努力提高城市规划科学化水平坚持城乡一体规划,处理好需要与可能、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衔接引导人口梯度转移,促进城市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努力提高城市建设集约化水平按照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要求,搞好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加大城郊结合部整治力度,逐步消除“城中村”。
建设城市生态体系,构筑生态环境友好型城镇空间,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统筹实施安居工程,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工住房难问题 努力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化建设,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整合供排水、交通、人口、防灾减灾等信息平台,全面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逐步实现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建设文明和谐新社区 (三)着力构建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提速实施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加快建设“二环八射”高速公路骨架网,完善以高等级公路为主的县际公路网,大幅度提高行政村公路通畅率建设“一环十射两联线”铁路交通网络,建成国家级铁路枢纽以主城、涪陵两大枢纽港区和永川、江津、合川等港区为重点,加快构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把江北国际机场建设成为区域性大型枢纽机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建设“九线一环”轨道交通网络和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 实施信息枢纽工程构建西部国家级互联网交换中心支持开展“呼叫中心”建设,形成信息服务外包业务快速通道建成城乡普遍覆盖的信息网络,逐步实现互联网入村入户 实施水资源保障工程。
统筹城乡水资源的规划、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加快建设“泽渝”一期、大足玉滩、万盛青山湖等大中型水库和铜罐驿、松既两大长江提水工程建设网络化城镇供排水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源地建设和保护,切实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城镇防洪护岸工程建设 实施能源保障工程建设朱杨溪、草街航电枢纽等水电工程,完善城乡输配骨干电网,形成500千伏“日”字型环网,建设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和特高压线路配合建设中石化宣汉至重庆输气管线、中缅至重庆输油气管线和大型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推进输气管网向城镇延伸,实现中心镇以上城市天然气管道全覆盖坚持扩大产能与外省煤入渝并举,保障电煤、重点企业用煤需求 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深入推进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2010年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0天加快次级河流污染治理,新建一批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主城“肺叶”保护落实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加快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全面推进功能区噪声达标建设和“安静小区”建设 (四)着力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坚持教育优先,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西部地区教育高地、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率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高中、中职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率先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九”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打造主城、永川、涪陵等职教基地,培育发展职教连锁集团,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高质量建设重庆大学城,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