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六经源流概述(赵宗来编述).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15021899
  • 上传时间:2021-11-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9.68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六经源流概述(赵宗来编述) 一、《周易》《易》始于伏羲氏《连山》,神农氏承之而创《归藏》,黄帝承之又创《乾坤》,周文 王综合以上“三坟”,在被拘美里时而推演六十四卦卦辞,其后,周公旦赶卦爻象推演 爻辞,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可能就是其本孔子对此加以整理、润色,排定 卦序,并以此授徒,形成今本《周易》;孔子结合前人的说法,对弟子讲解,弟子以及 再传弟子据此而作《易传》十篇,以诠释《易经》(具体包括:《系辞传》上下、《象传》 上下、《彖传》上下、《说卦传》、《文言传》《序卦传》、《杂卦传》)在先秦时代,人们 所说的《周易》只指《易经》,汉代之后,人们把经传合在一起,统称为《易经》或《周 易》孔子Z后传授《周易》的情况是:1. 秦以前:孔子……鲁•商瞿(子木)……鲁•桥庇(子庸)……江东•辭臂(子弓)…… 燕・周丑(子家)……东武•孙虞(子乘)……齐・FR何(子庄)2. 汉代:有四系:(1) 汉初立淄川杨何叔元为博士,其传承情况是:田何(子庄)・.・・.・东武•王同(子中)..・・・. 杨何(叔元)……京房、司马谈2) 汉宣帝立施、孟、梁丘之《易》为博士,其传承情况是:田何(子庄)….丁宽...... 山王孙......施仇、孟喜、梁丘贺。

      3) 汉元帝立京氏《易》为傅士,其传承情况是:孟喜……(?)・.・..・焦延寿(赣)...... 京房(君明)(非上面的京房,东汉传《京氏易》的以陆绩为代表4) 民间所传,有费直和高相之《易》,费直之《易》不知所出,东汉时,马融、刘 表、王肃为《费氏易》作章句;郑玄(康成)以及荀爽从《京氏易》转治《费氏易》; 高相自称出于丁宽到东汉,费氏《易》兴而高氏《易》衰微其中,施仇、孟喜、梁丘贺、京房(君明)四家之学为今文《易》,以孟喜、京房为 代表,此派的特点有三:第一,以彖数解《易》;第二,以卦气说解释《易》理;第三, 讲阴阳灾变费直Z学为古文《易》,以《易传》解经,重视义理郑玄则兼通今古文 东汉末年,又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以《易》來解说炼丹术,对后來的道教影响 很深远3. 魏晋南北朝:西晋永嘉之乱时,施《易》、梁丘《易》亡,孟氏《易》、京氏《易》、 费氏《易》无传者惟郑玄(康成)的、王弼(辅嗣)所注行于世,最被人看重的是王 弼,他将老庄与古文经学相结合来解《易九郑玄是汉学彖数派的代表,通行于北朝; 王弼是玄学义理派的代表,占绝对优势4. 唐代:唐代《易》学呈现出综合性的趋势,有两种发展倾向:(1) 以孔颖达为代表的《周易正义》,宗王弼、韩康伯注,同时也汲取其他各家的《易》 说,对玄学派《易》学加以改进和发展。

      2) 以李鼎祚为代表的《周易集解》,针对《周易正义》崇尚玄学派《易》学的倾向, 以汇集京房、荀爽、虞翻等三十余家“存象〃的象数派《易》注为主,而于“忘象〃的王弼 抗衡5. 宋元明代:宋代疑古之风盛行在疑古风尚的影响下,宋《易》学既异于汉《易》 彖数派,也不同于魏晋时期王弼的玄学义理派郑玄注大约亡于南宋宋《易》可以主 要分为两派:一为图书派,一为义理派1)图书派:附会"河图〃、"洛书〃,以“先天〃、“后天〃、"太极〃、“无极〃等解《易》, 代表人物有陈扌专、刘牧、邵雍尤其是邵雍,著作颇丰,其中《皇极经世书》最好,其 理论特色是“尊先天Z学,通画前Z《易》’,突破了《周易》原来的框架结构,依据他 所发明的先天象数重新编织了一套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的易学体系〃,博得了朱熹的高度 推崇余敦康《内圣外王的贯通一一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笫1 7 6页)明代象数派 易学中來知德、黄道周的影响很大,他们的著作分别有《周易集注》十六卷,《三易洞 现》、《易象正》2)义理派:始于胡煖,他作《易传》,排斥汉《易》彖数学和王弼《易》学的玄理, 而探讨性命道德之理范仲淹不仅是宋仁宗时期推行庆历新政的领袖人物,也是宋初 儒学复兴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其为学,泛通《六经》,尤长于《易》“,他〃认识到经世致 用与心性修养不可割裂,治己治人,内外一体,而在儒家的经典中,唯有《周易》完备 地体现了这种叨体达用的精神,可以把这两种不同的倾向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致陷入 一偏。

      〃(余敦康《内圣外王的贯通一一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第2页)胡暖之易学, 正是出于范仲淹的提倡,并以此与庆历新政配合其后,程颐作《易传》,不宗其师周 敦颐的《太极图说》,力主以理学家的义理解《易》,不涉及象数有张载、苏轼、杨万 里等南宋采熹作《周易木义》、《易学启蒙》,欲调和〃图书〃、〃义理〃两派,以补程颐《易 传》之偏,解《易》既用"图书〃(亦言"象数〃)之学,又言义理,未免进退失据元明 《易》学,大抵信守程朱《易》学杨成孚《经学概论》,第3 1页)陆九渊可属此派 此派应该是代表《易》学正宗,也就是说,他将彖数和义理结合起来解《易》,这是应 该的明代影响最大的易学著作首推《周易传义大全》(《五经大全》中的一部),以程 朱之说为主,杂釆诸家易说而成李贽《九正易因》则通过对《周易》经传哲理的探讨 老表现他的新思想,〃不论其是否合乎《周易》经传的原旨,但在思想史上,其光辉却 是耀人的〃(廖名春等《周易研究史》,第3 3 0页)5. 清代:清代《易》学出现了一次回归,同时也再次繁荣起来,蔚为大观他们驳难 宋《易》学,而重倡汉《易》学明清时的所谓宋易,包括两部分一是从宋代承袭 和发展而來的义理易学,二是从宋代承袭和发展而來的象数易学。

      象数学派以图书解易, 义理学派反对图书之学,着重据《周易》经传文辞去探讨其中的义理尽管这两派解易 的方法不同,但他们都具有同一的特征,即都是因经传以明道,不追求经传文字训诂方 面的解释,不停留在图书彖数上,而是借《易》而阐发其性理之学”(廖名春等《周易 研究史》,笫3 2 3页);“明清时期的汉易,是用文献学、考据学的方法治易,它固然 与用哲学方法治易的宋易不同,但也有异于历史上的汉易汉易中充斥了阴阳灾异和天 人感应说,理论上的创新也很突出而明清时期汉易的主流却排斥迷信,它提倡实事求 是,虽然它免不了讲汉易的他一套谶纬之学,但仅仅是祖述,目的只是为了恢复历史之 真因此,将它称Z为汉易,是很不妥当的,容易将它与历史上的汉易混为一谈,正确 的称呼最好用考据易或朴学易同上,笫3 2 3 - 3 2 4页)清代《易》学主流是 朴学《易》1) 官方《易》学:康熙命李光地修《周易折中》,以义理《易》折中诸家;乾隆时 期,傅恒等人奉敕撰修《周易述义》,将汉宋《易》学糅合掺杂在一起2) 朴学易:形成于雍乾时期,但源头可上溯到清初A.发轲阶段:顾炎武《易》本音等著作开考据易学之先河;黄宗羲、黄宗炎兄弟著《易 学象数论》、《图书辨惑》,首开图书辨伪之风:毛奇龄、胡渭继之而起,著《河图洛书 原舛编》、《太极图说遗议》、《易图明辨》,完全否定了图书之说。

      现在看来,这种完全 的否定也是不完全可取的E・形成阶段:朴学易形成Z后,言易合不仅不尊邵(雍)、周(敦颐),就是对王(弼)、 韩(康伯)、程(颐)、朱(熹)也深为不满他们分为二途:一派以发掘、整理、推演 汉易为重点,可称之为汉易文献派;一派以数学、语言学的一些新成就来研究《周易》 经传本身,可称Z为彖数创新派a・汉易文献派的代表首先是惠栋,他笃信汉学,故其说《易》一以汉人为标准,所著 《易汉学》阐述孟喜、虞翻、京房、郑玄、荀爽之说,用力至勤,部分恢复了汉代易学 的原貌但是他以偏概全,未考虑汉代治易各自的家法,以为个个都是如此……其后 张惠言继之而起,他于易专治虞翻,将虞氏一家易说发挥尽致,于别家则作为附庸,分 别搜择,不相杂厕,其长处是家法明了,其短处是述而不作,无创作之可言也清末的 姚配中可谓为朴学易的殿军,他在所作Z《周易姚氏学》中,谓汉易研究惟有郑玄学最 优,至于郑氏间取爻辰、征之星宿为后人所驳斥者,悉皆删去,一字不留因此其注颇 受人欢迎b.象数创新派的主要代表为焦循,他长于算理、音韵、训诂,治易主张“实测〃,对汉 人纠缠不休的飞伏、圭卜气、爻辰、纳甲之类批判尖锐,得到阮元、王引之等朴学大师的 高度赞赏,但他对《周易》的研究免不了有缘木求鱼之嫌。

      C.衰微阶段:乾嘉以后,朴学易著作虽丰,但值得称道的自由辑佚,著名者为孙堂、 马国翰这时,通过否定宋易而崛起的朴学易,也将面临着被否定的命运了7.现代:“现代易学,时间上起民国初年,下迄八十年代末期这近八十年的《周易》 研究,较Z古代任何一个时期,研究方法更为科学多样,领域更为广泛,标新立异者更 为繁多,成果也更为突出这一时期的易学流派,按治《易》方法,可大致分为三派: -是义理派现代易学中的义理派,虽然不乏囿于传统者,但主流是用欧风东渐以来的 新思想、新学说为工具去阐发《易》理,因而在《周易》哲理的探讨上达到了前所未有 的深度,这一派的主要代表有金景芳、郭沫若、苏渊雷等人二是象数派这一时期的 彖数派,既有同于传统彖数学者,其代表为尚秉和等人;更有以新的自然科学知识治《易》, 即所谓科学易者,其代表为薛学潜、沈宜甲等而且后者时下愈演愈烈,有海外,台 湾而大陆,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三是考据派这一时期的易学考据派,既有同 于乾嘉学派用训诂、考订的朴学方法治《易》者,其代表为高亨等人;更有用现代考古 学方法研究《周易》,从而在易卦的起源、传本等问题上作出了重大突破的考古工作者, 其代表为张政艰、于豪亮、李学勤等人。

      总只,现代易学中的义理、象数、考据,较Z 古代易学,无一不具有崭新的内容,呈现出鲜明的现代色彩〃(廖名春等《周易研究 史》,第399页)二、《尚书》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楚灵王之左史,通《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今 《三坟》不传,《五典》仅存其二楚灵王时,孔子年已二十余,至删书时而仅著《尧 典》、《舜典》二篇,盖期于木己佚矣第53页)此说近是,但不尽然孔安国《尚 书序》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又说:孔子“讨论坟 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应该说《尚书》的一部分来自《五典》,另一部分来自夏 商周Z书盖少昊、颛顼、高辛之书,年代久远,故孔子不取,唯取唐尧、虞舜之书,即《尚书》 中的《尧典》《舜典》另外从夏商周之书中取其《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禹贡》 为夏书,取《甘誓》《汤誓》《盘庚》《五子之歌》《胤征》《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 甲》《咸有一徳》《说命》《高宗形日》《西伯勘黎》《微子》为商书,取《泰誓》《牧誓》 武成》《洪范》《旅羹》《金滕》《大诰》《微子之命》《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 诰》《多士》《无逸》《君爽》《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周官》《君陈》《顾命》《康王 之诰》《毕命》《君牙》《冏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为周书。

      金景芳《〈尚书新解〉序》对《尚书》的流传情况有段极简括的介绍:“考《尚书》秦 火后,书虽残缺不完,并不是无人研究,只是汉代惑于五行灾异,六朝以后,乂受《伪 古文尚书》的骡扰,清人用力较多,成就亦大,但缺点是注意一字的训诂考证,而对于 全句全章的了解不够至于晚近以來,则山疑古而薄古,在全国范围内,治《尚书》者 已寥若晨星当然有少数青年人能勇敢地把全书译成白话,我看译不如不译,徒费人力 物力《尚书》诘屈鳌牙,古奥难懂,很难翻译准确你不译,人家读原文,慢慢体会, 虽一时不解,但不至于错;你译了,一旦译错,贻害无穷《尚书•虞夏书新解》,第 2页)《尚书》的流传情况如下:1. 汉代:分为今文和古文两派1) 今文尚书:"所谓《今文尚书》,是由原秦朝博士伏生于汉初传授出来的秦始皇焚 书时,伏生把原为小篆字体书写的《尚书》藏在屋壁里,汉初从屋壁取出时,竹简已有 断烂,整理后,共有二十八篇〃(杨成孚《经学概论》,第35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