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426092555
  • 上传时间:2023-10-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7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水珠从哪里来》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的第五课作为本单元需重点习得的科学概念之一:“水在气态、固态、液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主要是通过第3至6课相应的课堂模拟实验以及第7课的自然现象的解析来进行探究建构的在第3、4节课中,教材编写力图以“观察水在结冰和融化过程中温度与状态的变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水在液态与固态之间相互转化的现象,探究出水凝固成冰及冰融化成水所需要的条件 而本课与第6课《水和水蒸气》,将继续探究水在气态与液态之间互相转化的现象从本课的教材编写来看虽主要呈现二部分,但实为三大环节,即:一、观察“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发现问题“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二、对“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进行多种推测与分析三、对“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进行假设性验证但就本课要达成的三维目标来看,教材似乎更侧重于“过程与方法” 目标,即学生以“玻璃壁上的水珠”为探究内容,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求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而教师按照教材编排进行教学的话,引导学生探究“水珠从哪里来?”,但最终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做出对“水珠”来源的新假设,学生在本课不可能真正建构起“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这一核心科学概念学情分析】在生活中,“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的现象比较多见,比如学生吃棒冰时,就会发现包装纸的外面是湿漉漉的但学生很少对类似现象给予科学性的关注或是“刨根问底”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相关前科学概念的调查,部分学生意识到“湿”是与棒冰“冷”有关,但不能作出进一步的解释;也有学生提到冷气、水汽、水蒸气等名称,但对其实际意义的理解非常模糊等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特别要关注学生对这些模糊概念的正确引导与转化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有依据的分析与检验是重点,也是这一类科学实验思维及能力培养的初始阶段,三下年级的学生往往“猜想”能力大于“分析”能力,或是不知该如何分析验证,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科学、规范的引导与训练另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可能会提出“水珠”与“水蒸气”有关,但个人认为,这个“水蒸气”是纯书本性概念,没有实际的认知意义,而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根本还没有这样的经验,学生要得出“可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假设是有些牵强的。

      因此建议调整第5、6课的教学顺序,先通过学习《水和水蒸气》建立清晰的“水蒸气”概念,再来进行本课的假设验证,可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四个平行班进行了这一课教学,后面两个班,我先上《水和水蒸气》,再上《水珠从哪里来》课堂后测反馈信息表明,这样教学学生会更加自然、清晰、牢固地建构起“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这一科学概念 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也是基于学生已获得“水蒸气”概念而设计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过程与方法:1.观察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收集数据证明水蒸气凝结成水的条件3. 运用“凝结”概念,尝试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凝结”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寻求证据——设计实验——修正假设”的探究过程探讨常量和变量的控制)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教学准备】分组实验:一只能装下玻璃杯的有盖子的大塑料杯、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一只装自来水,一只装冰,一只空杯子)、冰块。

      教师准备:录像、用于演示的 1只空杯(观察杯子是否会渗水用,备用);一只空杯,一个作为杯子盖的合适材料(研究把装冰的杯子盖好不让冷气跑出来,是否还会在外壁出现小水珠,备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活动内容主要引导语一观察现象发现问题 “水珠从哪里来?”2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空玻璃杯,装入碎冰块,静置,请学生观察玻璃杯的外壁实物投影,放大演示)2.小组观察、汇报,提出问题教师板书“水珠从哪里来” 看,老师在这个(空)玻璃杯中放入冰块,请你静静地观察30秒钟,尤其是杯子外壁,你能发现什么? 大家都发现玻璃杯的外壁出现了小水珠你有什么疑问吗?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既能快速激发学生兴趣,切入研究主题,又能避免过多实验器材及“新奇”现象对学生的干扰 二消除错误的前概念建构具体概念:“水珠的形成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有关”15分钟1.学生猜测描述“水珠的来源”,教师进行板书预设:A.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B.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C.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D.里面的冷气逃到杯子外面 E. 空气中的水蒸气吸在杯子外面;F······2.教师引导、生生互动,对解释做出自己的分析。

      在学生质疑分析的过程中可能需要重现实验的过程,可以再次提供冰块与玻璃杯,请该小组上讲台演示,从结果辨析否定A、B、C、D的可能性3. 师生共同讨论对比实验常量和变量的控制,分组验证:水珠来自于空气中的水蒸气教师巡视每组提供一个有盖子的大塑料杯,同样大小、并装同样多冰的两个玻璃杯4. 交流汇报,师生点评要求说出:怎么做、分别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预设:装在大塑料杯里面的玻璃杯外壁水珠少,而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玻璃杯外壁水珠多这些小水珠有可能从哪里来呢?有没有从其他角度解释小水珠的由来?对于水珠的来历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小组讨论一下,赞成哪一种意见,并说说你们的理由看来水珠只能来自空气中的水蒸气我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带盖子的大杯子,和两个大小一样的玻璃杯,冰块你有办法验证吗?引导小结:你们就是一个小小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水珠来自空气中的水蒸气的确,科学家研究也表明,杯子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有关的鼓励学生自主地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多个角度质疑和分析,寻求证据以检验假设,最后通过实验验证猜测让学生经历:“提出假设——分析——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建构具体概念:“水珠的形成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有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具体概念建构核心概念“水珠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18分钟1.学生各组讨论设计实验计划 (提供实验记录表,见附件)2.请1个小组投影展示实验记录表,并描述小组设想,引导评价、修正3.各小组修正自己的实验计划,根据需要领取实验材料,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教师巡视指导4.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与分析的结论预设:A.空杯与冰杯比较,冰杯周围空气温度是 ℃,明显偏低空杯壁没有出现水珠B.自来水杯与冰杯比较,杯壁周围空气是 ℃自来水杯壁没有出现水珠5.录像展示,帮助学生完善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6.联系生活实际,对类似的现象进行举例说明事先准备生活实例的录象或图片,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出现通过刚才的观察、讨论和实验分析,我们知道了小水珠来自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那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来证明呢? (在交流中明确):验证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还是无关,也是属于对比实验,只能有一个可变量,其他实验因素都要一致引导小结:各小组的实验现象都是一致的,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杯内的冰块使杯子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就附着在杯子外壁上了我们来一起看一段录象,看看水蒸气是怎么遇冷变成小水珠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吗?引导学生根据符合教学思路的“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计划,更是小学科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但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还需教师“扶”着走,因此提供实验记录表的“半成品”,便于学生“有方向”的进行思考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对各自的实验计划进行交流和完善活动,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碰撞, 为后续实验活动扫清障碍,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逻辑思维在分组实验中还提供温度计让学生测一测,既体现了证据获得的严密性,也是在前期温度计使用技能学习的一种巩固运用让学生在完善科学概念的同时,使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运用“凝结”概念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学以致用四整理课堂总结所学5分钟学生回顾整理课堂所学这节课在知识和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水珠从哪里来 冰 遇冷凝结我们的推测: 水蒸气 水ABCDE【相关表单】《水珠从哪里来》实验记录三( )班 第( )组 研究员:研究的问题玻璃杯外壁的水珠与冰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与冰有关实验材料 玻璃杯( )个 冰块 自来水 温度计 (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不需要的划去)实验方法 要改变的条件是: 不改变的条件是:实验现象研究结论 【理念体现】核心概念在学生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探究能力与获得核心概念是科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内容。

      指向“核心概念”的科学教学是一种方法论,同时进一步实现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和知识的系统性,能在明晰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提高学生学习的效度我用指向“核心概念”的理念来组织教学一、从单元结构中寻找核心概念《水珠从哪里来》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的第五课而本课与第6课《水和水蒸气》,将继续探究水在气态与液态之间互相转化的现象 一般《水珠从哪里来》教学,大多停留在具体概念层面上,并不能达成核心概念的建构我从本课中找到两个具体概念,并用指向“核心概念”的理念来组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建构核心概念本课的两个具体概念本课的核心概念1. 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形成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有关2. 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形成与温度低的冰有关水珠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二、从多个活动中建构核心概念 在我的课中,我主要设计了两大层次的活动:(见表格)活动层次活动内容发展的科学概念第一层次活动1.教师或学生的演示实验,分析学生对水珠来源的猜测A.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 B.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 C.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D.里面的冷气逃到杯子外面2.分组对比实验:同样大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