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功先生的书法感言.docx
3页启功先生的书法感言之马矢奏春创作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启功先生在谈如何学习书法时 ,曾说到以下几条,这 些对我们每个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城市有一些启迪的 ,会让我们在书法的路途上少走一些弯路.一:曾向书家请教,问从执笔到选帖的问题 ,获得的谜底, 却互不相同,是我茫然无所适从.二:所学只是在石头上用刀刻出的字迹 ,根本找不出下笔、收笔的具体情况.三:后来得见些影印的唐宋以来的墨迹 ,才算初步见到古代 书家笔再纸上书写的真象.好比见者某人的照片,而不单是见到他 的黑纸剪影了 .四:稍微觉得如些门时,又听到很多好心的朋友规劝我说:“你的字缺少金石气.”可惜那时我已六十多岁了 , “时过而后学 则勤苦而难成”.再者,所谓“金石气”,实际就是到刻的那些现 行和趣味.虽然“恒言不称老”,但六十多岁,至少从脑得手,也 僵化了许多,即使想再那毛锥追利刃,也已力不从心了 .五:练写字总是在冷一阵热一阵中过日字 ,怎么讲呢?临帖有些相似了,另些文词或帖上没有的字,就非常难看.慢慢地能自 寻法子写出另外的文词,章法也算过的去了 ,但只能看整片,禁 不起挑出任何一个字来看.六:某段时间写了张字,觉得熟练些、美观些了 ,过时再看, 便发现“丑态百出”,于是加以纠正,克服已发现的缺点.这样又 呈现两种情况:一是写的更坏了 ,真使我“欲焚笔砚”;一是觉 得可算比前有所长进了 ,但旁人看时,又长有人说还是最前那段 写得较好.七:有一次临了两本帖,一是《集王书圣教序》,一是智永 的《千字文》墨迹本.有一位朋友向我要,我送给他时说:“这只 是纪念品,你要临学,我另送你这另种原帖.”没想他却说:“这 比原帖好.”我只认为他是专门夸奖我的字 ,谁知他却郑重地只给 我说,哪些字,“帖上的不如你写的” .我这才明白,“下里巴人”为什么“和者”那么多.谁都明白,这是误会,但误会何在? 有人说,“你翻成口语的古文,比原作易懂”,这非常恰当.在此, 我的感想,还有一端,即使“夸奖”这一关,也是极严的考验! 应正确看待,谨慎而过.离奇的夸奖,还容易清醒,只怕略近情理 而又偏高的夸奖,是最难冷静的.八:字不要拿给许多人看 ,一个人一个主意,你听谁的呢? 首先要自己满意.关于练习书法从什么体开始,启功先生也有独到的见解.现在 研究书法的同志都有一种快乐喜爱,即喜欢写行书.启功认为还是 宜多写楷书.楷书有一定的点画部位,它们的距离比例都合规律, 在这种特定位置上加快写、练笔写,即使行书.如果这种基本位置 不尽合适,再加连笔快写,必不能精彩.他提出以下五点理由:一、楷字有一定的规格,也就是符合“优选法”,每一个字的重心其实不在正中,而在偏左或偏上,它的右部或下部宽绰有 余.二、写楷书每笔与每笔之间 ,在写时心存连续的想法,虽然 这两笔是断开的,中间没有牵丝,但意思要连带贯注.也就是像作 行书似的去写楷书.三、写行书要每笔经过楷书的相应 “据点”,不是迈过据点斜插着走路,只不外是加快一些而已.也就是写行书似作楷书.这 样楷书便不板,行书便不滑.四、临楷书不单要注意它的点画姿态 ,更要注意它的结构.结 构对了,姿态自然呈现.我曾把一个年夜些的字用铅笔画出每笔的 中心一道,然后在这铅笔道上用墨笔写 ,有时比用蜡纸照着格写 还自然,还相似.赵孟^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 功”.我认为他恰恰说倒了 .字是图案,结构最重要,用笔好了, 自然更能助其效果,但假如把古代碑帖的字每笔剪下,重新排列, 试看要成个什么样子?临行书也不外此理 .五、多看多临,日久心手相望,帖子自然融化到自己手中.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