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块油藏水平井部署技术研究与应用.docx
5页断块油藏水平井部署技术研究与应用 Summary:受前期地质特征认识不清、油水关系复杂等因素影响,S区块储量控制和动用程度低,且不同井型产量差异大,水平井开发效果优于直井为实现区块整体开发,在重新落实成藏模式、构造和储层发育特征基础上,开展测井二次解释评价、开发效果分析和水平井部署参数优化研究,在主力开发目的层为III2小层部署实施8口水平井,阶段累产油5.2万吨,生产效果较好,为后期深化水平井部署奠定基础主题词:断块油藏 水平井部署 技术研究1.概况S区块为复杂断块稠油油藏,构造形态为4条主断层围成的断背斜构造,主要开发目的层为古近系沙河街组馆陶油层,与下部沙一段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储层发育受构造-岩性双重影响,稳定性差S区块于2015年滚动勘探发现,上报含油面积0.85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350万吨,标定采收率25.2%,目前共有油井35口,包括直井30口,水平井5口,日产液397吨,日产油215吨,综合含水45.8%,采油速度2.24%,地质储量采出程度14.5%2.开发中存在问题受前期地质特征认识不清、油水关系复杂等因素影响,S区块开发中存在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纵向上储层测井解释表现为厚度大、层数少、高低电阻交错特点,油水关系复杂,无法有效识别具体出油层位;二是油井主要集中在区块中部区域,边部完钻井数少,构造、储层和生产特征认识不清,存在儲量空白区,常规地层对比方法及储层预测技术,不能精细刻画油层分布特征。
三是不同井型,产能差异大直井平均单井累产油0.35万吨,折平均日产油2.7吨,水平井平均单井累产油0.85万吨,折平均日产油8.3吨,水平井生产效果远高于直井,区块适合水平井开发,分析主要原因为S区块储层发育稳定性差,直井储量控制范围小,无充足供给能量,产量递减快,生产效果差3.技术对策研究3.1成藏模式分析S区块馆陶组属于次生油藏,其油气主要来源于沙一、沙二段储层,在断裂和剥蚀带沟通下,沙一、沙二段地层中原油向馆陶组运移,在油气运移过程中,受水压力阻碍、地温下降及水洗作用形成自我封闭,原油了聚集在砂岩中下部形成油藏3.2精细构造解释综合运用钻井、录测井及生产资料,在标志层指导下,按照点-线-面逐步对比原则,根据沉积旋回性、岩性、物性变化特征,开展精细地层对比及小层划分,整体将馆陶组划分为4套砂岩组7个小层,其中III砂岩组细分为3个小层,即III1、III2、III3,通过拉取多方向油藏剖面,初步认识井间连通关系同时为精细刻画井间储层发育状况,判断是否存在断层,选取区块中部5口井合成人工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明确各砂岩组三维地震反射特征,追踪井间同向轴变化特征,落实断层发育状况,实现构造精细解释。
整体来看,储量空白区域构造形态变化不大,4条主断层位置有所偏移,增加圈团面积0.25平方公里,断层间最大围限300米,最小围限150m,新增3条次级断层,将区块切割成4个小断块,重新绘制各断块构造线,精度由原来50m提高至10m3.3落实储层展步特征在明确主力砂岩组地震反射特征基础上,根据地震属性分析,如振幅强弱、波阻抗、相干体等,落实平面上储层展步特征,储层主要发育在构造高部位,即区块中部区域,向四周逐步变薄,I~IV砂岩组厚度75~135m,平均厚度100m左右,其中III砂岩组平均厚度40m3.4测井二次解释评价根据完钻井试油试采资料,结合测井数据分析,开展测井二次解释评价,建立电阻率-声波时差-含油饱和度交汇图版,确定油、水层划分界限(表1)结合地层对比分析,整体来看,I砂岩组为水层,II砂岩组为油水过渡带,III砂岩组为纯油层,IV砂岩组为油水同层,III砂岩组油层厚度30~40m之间3.5确定主力开发目的层根据完钻井生产数据、措施效果以及动态监测资料,对各单井生产效果进行分析,结合数值模拟结果,确定各砂岩组累产油情况整体来看,III砂岩组2小层产能最高,平均单井累产油0.5万吨,其它层位平均单井累产油仅0.03~0.05万吨之间,因此S区块主力开发目的层为III2小层。
3.6水平井部署参数根据前期水平井实施效果,利用动态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在目前油价下,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为中心,对水平井部署参数进行优化,水平段平行于构造线部署,合理长度150~200m,部署目的层厚度8~10m,单控储量大于10万吨,水平井间排距100~120m,合理产液量为30吨4实施效果根据上述研究成果,2020年以来在S区块III2小层部署实施水平井8口,控制地质储量120万吨,油层钻遇率98.5%,投产成功率100%,平均单井初期日产液35吨,日产油25吨,目前日产液20吨,日产油12.5吨,阶段累产油5.2万吨,预计全生命周期累产油12万吨,生产效果较好,为后期深化水平井部署奠定基础5结论(1)S区块开发中存在油水关系复杂、储量控制程度低以及不同井型产量差异大等问题,水平井开发效果优于直井2)在重新落实成藏模式、构造特征以及储层发育特征基础上,通过开展测井二次解释评价和开发效果分析,确定主力开发目的层为III2小层3)通过水平井部署参数优化,部署实施8口水平井,生产效果较好,有效指导后期水平井深化部署Reference[1]郭培培. 某块状底水油藏水平井部署参数优化研究[J]. 石化技术. 2019,26(11).[2]张玉芳.曙光油田稠油老区二次开发技术研究与探讨[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9(11).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