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红色历史-光荣岁月-历苦弥坚-熠熠生辉.doc

29页
  • 卖家[上传人]:lil****ar
  • 文档编号:288595972
  • 上传时间:2022-05-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5KB
  • / 2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沈阳药科大学校史红色历史 光荣岁月 历苦弥坚 熠熠生辉——沈阳药科大学校史回眸 沈阳药科大学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其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亲切关怀下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药科大学历经红军时期的艰苦创业,延安时期的发展壮大,解放战争时期的转战东北,以及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加速发展,一代代沈药人,秉学厚德、笃行济生,以思想和行动开创和诠释着沈药精神,让时至今日的沈阳药科大学历苦弥坚、熠熠生辉 一、烽火硝烟 戎马倥偬(1931—1949) (一)诞生在革命摇篮瑞金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民主政府会后,批准了由贺诚主持的中央军委总军医处向中央军委提出创办军医学校的建议同年11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学校校长由红军总军医处处长贺诚兼任,总军医处医务主任陈志方兼教育长,彭真(彭龙伯)任教员1932年2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雩都县城的一座教堂举行了开学典礼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同志出席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总参谋长叶剑英参加了开学典礼。

      贺诚、陈志方做了教学计划、建校过程的报告建校之初,战事频起1932年3月,开学一个月后,由于红军攻打赣州战役的需要,全校人员参加战地救护,组织临时转运医院接着,又去支援攻打福建龙岩和广东水口的战斗随军转战三个月,于六月返回雩都1932年8月,经中革军委主席朱德批准,学校迁到红军总医院所在地兴国县茶岭镇继续办学同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指示,红军军医学校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彭真(彭龙伯)任校长,王立中任政委这时,从红军部队的卫生员和战士中招收调剂班第一期学员15人,主任教员曾寿蓉学员在茶岭的学习、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教室由几间民房组成,教材由教员自编,讲义由学生自刻蜡版油印而成;教学设备仅有挂图和一具人体骨骼标本及两台显微镜,整个设备用一匹马就可以全部驮走宿舍多为祠堂庙宇,搭起木板、铺上稻草即成睡铺伙食标准很低,粮食定量每人每天六两(当时一市斤为十六两),饭是米菜掺半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导致苏区无盐,学员们就用旧土墙陈土熬制成的硝盐代替食盐由于每人仅能领到3张毛边纸用以记录笔记,所以学员常常以大地为纸、树枝为笔,在地面或在自己做成的沙盘上练习到了晚上,三五个同学围坐在一起,以油灯照明,捧书就读。

      虽然生活很艰苦,但师生们精神振奋、热情很高他们开荒种地,与群众打成一片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鼓舞下,学员们刻苦学习,教学秩序井然每天上课时间约为4小时,中间穿插自习,教员经常深入课堂,随时答疑解惑学员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1933年5月,调剂班第一期学员毕业在校半年多学习中,他们边听课(调剂学、药物学、拉丁文等),边结合实际到药房学习,调剂班第一期15名学员顺利毕业,全部分配到红军各部队工作1933年7月,红军卫生学校从茶岭迁到瑞金在这里,合并了傅连璋主任办的红色军医学校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组织机构逐渐健全校长陈义厚、政委黄应农同年8月,从红军部队中招收调剂班第二期学员,学习时间为七个月,教学方法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历练在两万五千里征途 在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卫校师生们边行军、边办学并且担任救护工作,在我党我军的医药教育史上写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丽诗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的封锁,从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红军卫校也参加了中央红军的行列,跟随总卫生部长征陈志方兼任校长 在极度艰难、生存已成问题的环境下,教员、学员都没有放弃学习。

      行军时,把讨论题贴在前面同学的背包上,边走边讨论,前面的同学讲,后面的补充;教员也夹在同学们中间帮助讨论休息了,大家就坐在大树下,教员出题目让同学们回答部队休整时,同学们就动手搭建校舍用门板涂上烟黑做成黑板,用石灰块做粉笔讲到什么药物时,老师就拿出这种药,边让大家观察,边进行讲解,讲完就到临时医院去实习 为适应行军的需要,学校将调剂班学员分散到各部队,学员纷纷投入到紧张的战地救护工作中真正是“学”与“生”相伴1935年11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瓦窑堡重新组建红军卫生学校,从红军部队医务人员和战士中招收调剂班第三期学员校长王斌,政委吕振球1936年3月,调剂班三期30余名学员开学除了政治教育外,专业课主要有化学、药物学、调剂学等调剂班负责教员李维祯11月,调剂班三期30名学员于吴起镇台儿沟毕业毕业后,全部分配到红军各部队担任司药工作红军卫校师生随军四渡赤水,二过乌江,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爬过高达4000多米的雪山并走出渺无人烟的草地在伟大的长征中,红军卫校经受了极大的锻炼和考验,边走边学,边学边战,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具有这样光荣革命历史的学校但当初从江西出发的100多名师生中的许多同志,在行军途中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令人尊敬的彭真(彭龙伯)校长也壮烈牺牲,年仅31岁 (三)成长在革命圣地延安1937年年初,红军卫校迁至延安附近的阎店子由于西安事变,国民党停止反革命围剿,环境比较安定,学校规模扩大,红军卫校从创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六年中,共培养了军医班十二期,调剂班五期共300多名各层次卫生医务干部,满足了红军部队对医务人员的急需,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华北红军改名为中国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红军卫校也改名为八路军卫生学校,并随总卫生部开到抗日前线李治代理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役中,我军的伤员救护问题也日渐紧迫,根据抗日前线的需要,卫校立即派出李维祯等教员和学员参加战地救护,在山西五台到黄河岸边的大宁之间组成一条千里伤员转运线学员们既是护理员、担架员,又是炊事员,同时还要做抗日救国的宣传员,在转运中遇到敌机轰炸,学员就俯在伤员身上,用自己身体掩护伤员以免再次受伤一有战事,立刻奔赴前线;稍有休整,立刻集中复课八路军卫校就是在这样的战火中奉献着、坚守着、进步着1938年1月-3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八路军卫生学校又迁回陕甘宁边区。

      3月到达延安南二百余里的张村驿镇,在这里开展了建校活动这一时期在校调剂班学员有六期、七期除政治教育外,专业课学习一般为8个月主要课程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理卫生、药物学、拉丁文、调剂与制剂学等课程调剂班主要专业课教员有李广训、龙在云、孙绎志等校长王斌、政委饶正锡1938年12月,调剂班六期在校经过半年学习,16名学员顺利毕业大部分毕业生分配到抗日前线各部队担任司药工作,少数分配到八路军制药厂工作 1939年4月,调剂班七期学员毕业后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校学员经过三个月数学、物理、化学学习,又经过一次甄别考试,将成绩优良者分配在第九期,成绩一般者分配在第八期八期按一般调剂班教学计划进行培养,调剂班九期准备办成高级制药班(特训班)调剂班八期和九期学员,大部分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在来到抗大之前,他们深受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欺压迫害,无法求学和生存下去为了追求革命真理,为了抗日救国,毅然离开了家乡和父母,跋山涉水,冲破日寇和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历尽千辛万苦,徒步奔向革命圣地延安他们的到来为学校增添了新生力量1939年5月,八路军卫生学校由干部、教师、学员(调剂班九期)千余人组成的劳动大军,开赴张村驿方园八十里的没有人烟、荆棘遍野、野兽出没的几处荒山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6月-10月,日寇大举“扫荡”华北,进攻西北同时国民党反动派也加强了对根据地的封锁和挑衅我党为了加强敌后工作,派军医班和调剂班八、九两期学员,由政治部主任喻忠良率领开赴华北敌后他们于1939年冬天,到达晋察冀边区参加办起了晋察冀边区卫生学校,就是后来的白求恩卫生学校 不久,药九期和军医学员又奉命返回张村驿在这次行军中校领导指示:“行军不误学习”边行军边学习,利用休息和雨天停下来上课、自习或三三两两一起讨论功课他们不怕苦和累,天天行军百里,风吹日晒雨淋,有时一天就要翻几座大山10月胜利回到张村驿1940年3月,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八路军卫生学校由张村驿迁往延安东门外柳树店柳树店是个穷山沟,一片山坡地,山沟里只有几户人家全体师生在校部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建校劳动经过几十天劳动,凿出了一个个窑洞,装上门窗,刷上白粉,修了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宿舍和能容纳千人的大礼堂,还修了平坦的操场和起伏的山坡路1940年8月,毛泽东主席到校视察毛主席来到学校给师生们做了报告毛主席说,你们在党的领导下,从江西中央苏区的“卫生小学”,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锻炼,现在成长为“卫生中学”了。

      我们的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因为我们能为群众谋利益,为广大工农所拥护你们的学校也是这样,将来一定会发展成为一个“卫生大学”毛主席的报告鼓舞了全校人员的斗志,决心战胜一切困难,完成教学任务,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9月,八路军卫生学校改称“中国医科大学”校长王斌,政委饶正锡,副校长史书翰调剂班改为“药科”这时,药科在校学员是药科九期,在校学习时间为二年,课程有时事政治课,包括毛主席写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论持久战》等;技术课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毒气化学、药物学、生药及中药学、调剂及制剂学、生理卫生、拉丁文、英语等药科主要任课教员有李广训、龙在云、孙绎志、季中朴有的教师要担任两门课,要教好几个班,所教科目讲义要自己动手编写刻印,自己动手制作标本和模型仪器,亲自带领学生做实验药九期学员在毕业前,由龙在云教员组织他们自选题目,自由组合进行专题实验,制造了一些简单的化学药品,还组织一次小型展览会,展出品种有水杨酸苯汞,硫酸亚铁、硫酸钠等11月,药科九期23名(女18名,男5名)学员毕业他们谱写了一首中国医科大学药九期毕业歌,歌词是:开学在张村驿葫芦河边,曾经踏上征途奔赴前线,学习在征途中黄河两岸,毕业在柳树店延水之南,在母校的哺育下匆匆两年,这学习、战争的两年,学制药救助大众扑灭病源,要虚心、耐心、仁慈、严谨,我们心有限,母校恩无涯,学无止境,学与生相伴,在战斗中学习,在工作中锻炼,再见,亲爱的母校,亲爱的伙伴。

      1941年3月,学校派饶孟文在大砭沟(也是八路军药厂厂部所在地)筹办药科学校1941年7月,毛泽东主席参观建校十周年展览中国医科大学举办的建校十周年展览会,毛泽东同志来校参观,并挥笔写下“办得很好”四个大字其后,展览会移到校外展出,朱德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也参观了展览,并做了重要指示,朱德总司令题词“埋头苦干”1941年夏,毛泽东同志为中国医科大学第十四期(现改名后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一期)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题词送到医科大学,引起全校一片欢腾1942年1月,药科从中国医科大学中分出,成立“延安药科学校”校部设在大砭沟,和八路军药厂厂部在一起李维祯兼校长,刘仁保任政委,饶孟文任教育长主要的药科教员有龙在云(兼药厂生产科长)、李广训(兼药厂培训班教员)、翁远(兼药厂西药部主任)、谢祟璋、孙绎志等,还有些是和医大共用的教员和从地方聘请的中学教员等6月22日《解放日报》报道了药科从中国医科大学分出成立药科学校的消息参谋长叶剑英签署了任命李维桢为药科学校校长的命令1943年2月,药科学校迁到延安东三十里的姚店子建校,又从部队招收了第十一期40名学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