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乡村南山根特色亮点工程.doc
9页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美丽乡村南山根特色亮点工程 他们,点亮乡村文明 在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出台之际,本报即日起启动“乡村教育中国行”新闻宣传特别行动,旨在发现乡村好教师,传递乡村学校好经验,树立乡村教育标杆,书写乡村教育感动,向乡村教师致敬,为乡村教育加油本期,我们特别关注湖北“乡村教师作家群”,看他们如何接续乡村文明根脉,点亮乡村文明之灯 拖市不是市,只是湖北省天门市西部的一个乡镇,距天门市区40余公里 拖市一中是一所地地道道的乡镇中学,校园面积很大,四周能看到庄稼地全校1400多名学生和120余名教师的日常吃住,几乎全部都在这100余亩见方的校园里,师生见面的时间远远超过同各自家人相处的时间可以说,这样的情形是当下中国乡镇寄宿制初中的典型缩影 但是,就是这所从外表上看来朴实无华的农村中学,因为同时拥有了4位全省知名的教师作家,有了一群“文青”教师,还有一大群爱好文学创作的小记者,立即显示出不一般的超凡气质 “我们的老师是作家” 教师唐道明今年已经五十有二了,但是他说,“我的生命之树正在从50岁的人生年轮处发芽”,他形容自己当前的状态恰似“枯木逢春,老树新枝”。
从唐道明学生的口中,记者感受到了这种“青春迸发、激情与活力” “唐老师讲历史,很有文艺气息初二学生陈梓晴说 “唐老师的历史课,其实也可以说是古诗词课、语文课、地理课、自然科学课他讲渡江战役,会洋洋洒洒地朗诵《百万雄师过大江》;他讲„南船北马、南道北返‟,就会讲课本上根本没有的南北人文风貌我至今还记得他在课堂上说的那句„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听得好过瘾学生张诗慧说 “嗨,谁叫我们的老师是作家呢我们抄写好词好句,基本上直接从老师的诗词文章中找就好了谈到对老师的印象,学生陈冬婷满足地发出这样的叹息 学生口中的教师作家,指的是拖市一中朱国前、唐道明、朱青苓、敖维等4位教师在孩子们的口中,4位教师不仅文章写得呱呱叫,平时上课、处世,也是引人入胜、别具风格 朱国前浑身散发着艺术气息,他的语文课早已超越了语文的范畴祖籍陕西的敖维,对语文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从他发表的《汉字的尊严》《省略号的语言价值例谈》《从修辞上谈诗经》等一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他对文字的敬畏和热爱,以及对语言的研究和感悟 因为这几位教师作家纵横捭阖的才华,拖市一中的语文课早已超出学科界限,呈现出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教师作家们将语文课中的名篇如《孔乙己》《犟龟》《小溪流的歌》等改编成剧本,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自导自演课本剧这些剧目往往成为学生们课余时间“最喜爱的精神食粮”每年元旦文艺汇演,各班都会选择其中的经典剧目出演 根据课文《鹤群》改编的舞剧则成为拖市一中的迎新年保留剧目学生们集体舞、领舞、独舞、双人舞、三人舞交相上阵,气势磅礴 “如果初中三年没有跳过鹤舞,不要说你上过拖市一中一名男生这样俏皮地评论这个舞剧给他们带来的心灵震撼 在这些教师作家眼中,课堂绝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他们经常将学生带到教室外面,引导学生去观察自然、体验社会譬如在寻根天门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民间故事、童谣、民歌、童话、谚语、歇后语、地方戏、花鼓戏等,都成为学生们鲜活的教材孩子们各自带着任务,去民间找人讲述并录音、记录,进行整理加工,最后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然后,各班以“班级故事会”的形式,让每个学生讲述、分享学校会郑重其事地给孩子们评奖、颁奖,把孩子们的作品装订成册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行”,孩子们这些不经意间的“学习成果”,竟然有多篇上了《民间故事》等刊物,而且其中的不少内容,已经转化成为学校的校本课程。
朱青苓是4位教师作家中唯一的女性,这位每周“上5天课,种两天地”的女教师,语调平和,眼神温柔,一如她的作品和文风学生上她的语文课,“首先必须一笔一划学写字” 采访的时候,翻开朱青苓手写的教案和作品集,工整隽永的钢笔书法,令人叹为观止翻开她班级学生的作业本,见到的同样是整洁的卷面、认真的书写她说,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必须做到并做好她布置学生写作文,往往自己会跟着写下水文,她的文章和学生的作文会一起在班上宣读 朱青苓教书善于攻心学校里留守儿童多,每逢节日,她会邀请孩子们跟她一样“写下自己的心愿”,然后朱青苓会非常有心地根据孩子写的内容,与家长们进行沟通她创造出许多广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如“元旦寄语”课程,“介绍自己喜欢的一首歌”课程等,这些课程也早已打破学科的界限,涵盖音乐、艺术鉴赏、作文训练、演讲、手工等多种元素 面对学生对教师作家的倾慕之情,校长朱国亮显得十分自豪,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之情,“有了这样一群教师作家,学校写个对联、准备个材料、搞大型活动等,我们从来不请外援 乡村诗人的迷人生活 农村,就是文化贫瘠、文化沙漠的代名词吗 教师作家群的出现,为拖市这片土地带来一抹亮色。
今年春节前,天门市作协和天门市教育局在拖市一中联合召开教师作家群体作品研讨会,专门对4位教师作家的作品进行研讨中国作协会员、天门市作协主席李国胜感慨:一所乡镇农村中学涌现出一个教师作家群体,其作品受到文学界的高度重视,恐怕在全国也不多见,足以显示他们不凡的创作实力和勃兴的文学态势 正如研讨会上湖北省作协会员龚春霞借用敖维的诗句所言,“每一个诗人都是落在天涯的种子”这4位教师作家,恰似4颗生命力强劲的种子,给拖市一中乃至整个天门教育带来一股强烈的文学生机,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朱国前是4位教师作家中最早涉足文学圈的,已出版三部诗集、散文集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他就和同仁发起创建中国业余诗人学会,创办《业余诗人》刊物,鼎盛时会员逾千人,遍布全国他在当时还得到臧克家、邹荻帆、流沙河等大家的亲自指导1989年,他又在拖市中学创建幼林文学社,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创办《幼林》社刊,目前已经跻身全国校园文学名社名刊现在拖市一中文学社小记者团的小记者,不乏一批灵气逼人的“小文青” 来自西北黄土高原的敖维,带着秦巴山地的朴实与粗犷,带着对火热生活的敏感体察,长期从事散文和诗歌创作,先后发表作品50余万字,出版散文诗歌合集《山间小调》。
敖维根据校园里一位留守儿童的真实故事创编的独幕剧《红雨伞》,成为2021年天门市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重头戏,感动全场,天门市委书记柯俊要求当地电视台再次播放该节目《红雨伞》还走上了湖北电视台2021年春晚现场,被评为优秀节目 唐道明是地道的天门本地人,他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带领文学社的小作家、小记者以及学校的青年教师一起走进田间地头采风、创作,个人发表了4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他所带的学生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朱青苓笑称自己是“农民教师”,割禾插秧,晒谷打场,农活样样精通,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内涵丰富的书”,她的所有作品都跟乡村生活有关 朱青苓根据南水北调工程库区移民的孩子来拖市一中就读的真实故事,创作了一台节目——《我们是一家人》,并且由移民母女亲自扮演剧中角色这台反映移民情结的情景剧在赴移民新村慰问演出时大获成功,触动了许多移民的心,为学校与移民学生和移民家长的沟通开启了一扇窗 对于拖市一中的师生来说,这4位教师作家的课堂和作品都“十分迷人”,他们“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和高雅的人生情趣”则“更令人艳羡” 4个人爱好各有差异,唐道明爱吹口琴和笛子,敖维爱吼秦腔,朱国前爱下象棋,朱青苓则是十足的摄影控,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也有着惊人的一致。
譬如4个人都爱好旅游、书法、朗诵和演讲 就在今年春天,几位老搭档“老夫聊发少年狂”,带领学校部分教师,分乘8辆摩托车,围绕大洪山麓骑行300多公里,途经4县市,开展了一场“行走在大洪山边缘”的文化寻根之旅早晨6点出发,晚上10点多到家,到家的时候屁股、大腿全都麻木了敖维开心地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 在别人眼中,乡村教师的生活是枯燥的、单调的、干巴的,但在他们的带动下,这里的乡村教师生活正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 有了作家群落的学校就是不一样 是什么原因,给了这些乡村教师作家不竭的创作源泉 “校风淳朴,这可能是教师能静下心来写作的原因吧来拖市一中工作了4年的教师王璐璐回答这位毕业于湖北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女生,无意中应验了“体育老师教语文”的网络调侃流行语她告诉记者,学校的学习氛围特别好,老教师对待新教师,总会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我都教了3年语文了,成绩也很好我想,这是我作为体育专业毕业生能带好语文课的底气吧 从广西玉林师院毕业的田汇丰来拖市一中工作一年半了,她的感受是:“我很幸运来到这里,学校文化氛围比其他地方浓厚很多文学上敖维老师带我,校报、校园网都给我提供展示的平台,学校还号召我们年轻教师写自传、写小说,学校帮助我们结册出版。
经过一年多的锻炼,我现在觉得自己写东西更细腻、更注重细节,能走进学生心里去了 在拖市一中,像王璐璐、田汇丰这样对文学创作产生兴趣和信心的年轻教师目前已经有十多名而像这些年轻教师一样,对文学创作产生兴趣和信心的文学社团学生和小记者,则快占到了学生数的一半学生发表习作和获奖的人次、教师论文发表的数量,遥遥领先于天门市其他学校 目前,学校的各项活动小记者们都会及时采编,校园广播每日播音两次;校报《幼林》定期出刊,全校学生可以欣赏同学的佳作班会日、活动日里,班级自发组织出去采风、调研,回来后又形成新的学习成果 学校每年还联合周边学校共同组织中学生文学采风活动,并从2021年开始主办“江汉杯作文大赛”,大赛只有一个标准:写自己最熟悉的事,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参赛人数从第一届的80人发展到第四届的近400人这项活动为天门市培养了一大批校园小作家、小记者 作为在拖市一中工作了近20年的中坚力量,学校办公室主任王恕兰也是一名忠实的文学爱好者要想学生快乐,教师自己先要快乐起来要想学生发展和进步,教师自己首先要进步和发展王恕兰介绍,学校每年在校刊、教师创作、社团活动上的投入从来不打折扣。
目前,教师中有十几个社团,建立起各种群,成立了文学影视协会,组织各种游学活动,但凡教师们申报,学校都是全力支持而比较幸运的是,经过几轮教师宿舍和周转房的建设,全校所有教师都能住在学校里,这为集体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先天条件”有灵感了,有想法了,随时吼一嗓子,大家就能聚在一起了拖市一中目前有19名“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新机制教师”,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对当前的工作和学习状态都比较满意 “大学毕业后来到农村,我们并没有那种从城市到乡村的糟糕感觉,反而觉得这里人的境界挺„阳春白雪‟的教师们聚在一起的时候,谈的都是教育、理想、人生、诗词、戏剧,真的有种恍然世外的时空错乱感这样的氛围,感觉太好青年教师王凤娟说 朱国亮在拖市一中当校长近10年,在他看来,这一批教师作家就是拖市一中的瑰宝,他们就是一粒粒种子,这个群落人数越多,他们的根就扎得越深,枝干就越繁茂他们正在接续乡村文明的根脉,点亮乡村文明的心灯 “我希望,能像种子一样活着,至少能把春天,沉淀在大地的深处敖维在诗中这样深情地写道 是的,我们期待更多的乡村、更多的孩子,拥有这样的乡村好教师,带来种子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
